见胡宗宪在那里长叹,徐渭也不说话,只是脸带笑意,看着颇为轻松。
“文长,你可是有两全之策?”
注意到徐渭的异状,胡总宪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然后问道。
“刘存义是干练之才,虽说调离平湖,总宪大人阻止不了,却可以想法将他调去别处,比如嘉兴县。”
胡宗宪询问,徐渭方才正色答道,这么多年的经历,让他明白,有些话自己主动说出来,不如让胡宗宪问出来得更好。
听到徐渭的回答,胡宗宪面色一喜,他也是糊涂了,只想到刘存义被调走,却忘了刘存义调去何处,他还是有些法子的。
“文长,你觉得嘉兴县是刘存义的好去处?”
“总宪,您去年到任,这直浙地方上的官员如何?”
徐渭胸有成竹地反问道,胡宗宪的能力毋庸置疑,可是上任直浙总督后,在剿倭一事上却没什么大起色,反倒是官军仍旧屡屡为倭寇所败,这其中的缘由大半都要落在地方官员和那些士绅上面。
“阳奉阴违,无能者居多。”
胡宗宪犹豫了一会儿之后,还是照实说到,他到任之后才感觉到了这直浙地方上那些官员士绅的掣肘和阻挠是何等烦心。
“总宪想法让沈学正就任嘉兴知府,想必也是希望能在地方上有可以信任的人吧?”
“这是自然,若是地方上的官员勇于任事,何愁剿倭?”
“沈学正哪怕能力再强,想要彻底掌握嘉兴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可如果有刘存义这样的干员相助,想必能事半功倍,而且属下放肆,说句不当说的,总宪还是先图一地稳固,再论其他。”
徐渭的话,让胡宗宪沉思不已,徐渭的意思明显得很,他要安排信得过的人在直浙地方上任职,不是短时间内能做成的,这铺子暂时不宜铺得太大,倒不如先让沈科把嘉兴府彻底掌控起来。
“直浙地方上,苏杭宁波不论,这嘉兴府其实是个好地方,富庶不下苏杭,地处要冲,如果能将这块地方经营好,不但能养军,也可以行一些特别之事。”
徐渭想到林河提到的开海之事,心中自也有些想法,说到这海禁之事,放在明白人眼里当真是个大笑话,哪怕倭乱闹得凶,可是从广东福建再到浙江沿海,那走私的生意反倒是做得越发大了。
朝廷里,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呼吁开海,哪怕是皇上,也想着开海,可最后却始终作罢,还不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太多的利益。因为禁海死掉的总督就有两个,一个朱纨,一个张经,他们都是因为严厉地执行海禁政策,犯了众怒才落得这般下场。
一边喊着禁海,一边却又反对真的禁海,这便是从福建到浙江沿海的那些豪族和士绅们干的事情,胡宗宪对此心知肚明,可却毫无办法,他能做的只有去剿灭那些敢上岸的倭寇。
“总宪,乍浦是个好地方啊!”
听到徐渭提到乍浦,胡宗宪立马明白了徐渭先前所说的特别之事是什么意思了,这乍浦乃是良港,倭寇侵掠嘉兴府,往往会选择从乍浦登陆,便是因为乍浦的港口能容纳大船,不过乍浦自国朝以后后,便不复宋元时的地位。
“文长,你这是要我……”
“既然沿海的走私根本禁止不了,剿倭的军费朝廷又拨付不下来,难道还不许总宪自己想法子吗?”
徐渭当然知道胡宗宪如今最发愁的便是剿倭的军费,沿海的卫所全都废了,可想要裁撤这些卫所要得罪的人太多,于是就只能想法子另设新军,但关键是朝廷给的饷银就那些,戚继光的新军饷银还是胡宗宪想法子东拼西凑弄出来的。
徐渭的想法很简单,乍浦这个地方很适合搞海贸,不如干脆默许乍浦成为走私的港口,关键是那些海商得交税银,说起来林河也和他讨论过,要是胡宗宪胆子够大,还可以自己组织船队搞走私,不过这样的话徐渭自是不会和胡宗宪说的,对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估计已经是胡宗宪的底线了。
胡宗宪此时犹豫得很,他明白徐渭的自己想法子便是默许乍浦港成为那些沿海豪族和海商走私的集散地,到时候自然会有大把的银子孝敬到他那里,用来养新军根本不是问题。
“总宪,剿倭这事情,开海才是治本之法,朝廷的国策一日不变,这倭乱便平息不了,无非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里有倭寇上岸劫掠,官军便去剿灭。”
“可如今军费紧张,朝廷不拨银子下来,官军能打得了仗吗?要是连眼前都对付不过去,还谈什么以后?”
徐渭见胡宗宪犹豫,在一旁劝到,说起沿海走私这个事情,朝廷里那些大佬没一个屁股干净的,真以为内阁六部的那些阁老尚书们不知道这倭乱究竟是个什么事情,又有几个人没收过沿海豪族海商孝敬的银子和好处。
听到徐渭这么说,胡宗宪也明白,他上任不久,无所建树倒也罢了,可若是一直让倭寇肆虐,他这个直浙总督只怕有严党做靠山,也不一定坐得稳,更何况觊觎他这直浙总督位子的严党中人也不少。
“罢了,也只能这样了。”
胡宗宪长叹一声,算是默许了徐渭的提议,从那些海商豪族的走私里捞银子养新军,去剿灭那些上岸的倭寇,哪怕是给人当了使唤的刀又怎样,总好过看着那些无辜百姓遭劫被杀。
“总宪也不必丧气,只要林河的计划能成功,日后幕府不缺银子,自然可以把那些在乍浦港走私的海商豪族一网打尽,前面就算是咱们在钓鱼了。”
徐渭的话总算是让胡宗宪好受了些,那钓鱼之说更是颇有意思,不过他更好奇地是,徐渭居然真的看好那叫林河的少年有生财之道,以至于以后还能供养大军。
“你倒是对那林河有信心。”
“总宪,我说句不该说的,朝廷一日不开海,这倭乱就平息不了,只要总宪在直浙剿倭有所斩获,朝廷便不会轻易换人过来。”
“不过总宪也万不能剿倭太急,步了朱纨和张经的后尘。”
说实话,徐渭最怕的是胡宗宪急于剿倭,可他又不能劝胡宗宪养寇自重,便只能隐晦地拿朱纨和张经的下场来提醒胡宗宪。
“这个我自然知晓,不怕文长你笑话,自来了东南,见识了这边士绅的手段,我也是时时如履薄冰啊!”
胡宗宪说得是真心话,国朝赋税,大半在江南,而直浙又占了江南赋税的大半,这等繁华之地士绅的数目惊人,然后彼此联姻,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得很,和京师那边也是牵连甚广。他做事情本是雷厉风行的手段,可如今却常常要思前虑后,一定要把其中关节想清楚了才敢放心去做,所以才特别希望有徐渭这样洞悉官场,了解东南士绅情况的谋主帮忙。
“总宪何必灰心,东南的士绅并非铁板一块,彼此因利益联合,自然也会因利益而分开,剿倭之事,最终决胜在于朝堂,而非战场,总宪且耐心看着就是。”
“文长所言极是,只是皇上他……”
被徐渭的话宽慰过后,胡宗宪倒也不再悲观,说起开海这事情,他知道皇上早些年还有心开海,可被挡了几回后,这几年更是不问朝政,想要开海终究还是困难重重。
“且不说那些烦心事,今日文长你正式入我幕府,当庆贺一番。”
胡宗宪终究是心性坚毅之人,开海的事情他目前做不了主,能做的便是养兵练军,如今得了徐渭真心投效,与他来说便是如虎添翼,今后他可以腾出不少功夫来做些其他事情。
……
“事情已经完全出乎掌握之外了!”
厢房里,林河反思着这些日子里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似他走得很顺利,得到了沈科、刘存义等人的看重,更是被徐渭引为知己,可这中间他的言语行为若是有一点差池,恐怕情况便不是如今这般大好了。
林河仔细地思索着这些日子和徐渭、沈科等人聊天时,说的每一句话,忽然发现徐渭他们对于后世一些对于明朝研究的理论并不抵触,甚至于极为赞同,就算是沈科、刘存义这些同样处于士绅阶级的官员,也并不反对变革。
这时候的大明朝,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对固有的程朱理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江南地方上,王学的门人不少,虽然因为各自坚持的理念不同,彼此分裂成了好几派,但是却已经慢慢萌生出了不少先进的理论。像王艮的泰州学派就是王学的中坚力量,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人性,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思想启蒙学派。
“君子怎么能不结党呢!”
林河自言自语着,他忽然发现自己忽视了王阳明的心学在这个时代,在江南的影响力,这时候王阳明去世没多久,他的门人子弟还有不少在朝为官,如果能够整合王学的所有力量,未必不能掀翻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