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生命的转折点(5)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09

第一节 1977:我生命的转折点(5)

车间主任不同意我停产复习的理由是,他开始对我说,你已是“领导阶级”中的成员,放着令人羡慕的工人不当,参加什么高考啊;几天后他又说,现在生产任务这么忙,你不上班,生产定额谁来替你完成,你身边还带着徒弟;如果参加高考的人相互攀比,都来找我请假,我们怎么才能搞好“抓/革/命、促生产”?我不屑于他的答复,又专门写请假报告交给他。尔后,这份报告竟是泥牛如海、黄鹤杳然。

几天后,出于年轻人性格的冲动,我又找他评理。交锋中,双方均有不够理智的言行,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后来,在高考前几天,母亲特意请假从南京赶来为我助阵。和母亲闲聊时,我无意中说起已过去的这件事。母亲听后,以极朴素的语言给我讲起《钢铁和绳子》的故事。其梗概是:钢铁再硬,终究被绳子捆住;绳子再软,终究能捆住钢铁。这段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

向车间主任请假的事又僵持几天。我知道王师傅具有侠风义胆般的品质,万般无奈中,我把事情的全部经过告诉她,希望得到她的帮助。王师傅听完我的叙说后,随即找到车间主任,理直气壮地与他争辩。结果,这位主任只同意在生产任务不饱和时,让我停产复习,其余时间,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请假。

王师傅觉得这种答复不明朗也不彻底,因为生产任务饱和与否难以明确界定。她认为,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为此,她再次找车间主任据理力争。最终,这位主任同意我在复习迎考期间,每天午夜0:00至次日清晨6:00上班,但必须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不发生任何事故并带好徒弟。事已至此,我也只能依据车间主任的安排,制定复习迎考计划,做到工作和复习,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这种生活节奏一直持续到高考统考结束,前后近2个月时间。

迎考期间,我在清晨下班后,只用上午时间睡觉和休息。除上夜班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复习应试课程、到学校听辅导课、背书和做习题。对照应试科目,在复习资料选择上,我找出那套父亲为我搜集、曾使我爱不释手并精心收藏着的数理化课本(共14本)。真没想到,这套课本又在我复习中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帮助我改变一生的命运。同时,我还猎鹰般地四处寻找语文和/政/治等其他学习辅导资料。

在安前中学,我瞥见自己所熟悉的各科老师们,对所有来参加听辅导课的考生,都抱以极大的热忱和信任,他们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诚挚的爱生情怀,深入浅出地讲解复习课程的缘起和要点,精辟独到地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亦庄亦谐地讲解考试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老师鼓励我们要树立必胜的坚强信念,充分相信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放弃自己的长处而东施效颦。那些日子,每位老师上辅导课都是尽义务,甚至连自己编印的讲义发给大家时也分文不收,甘心情愿地为使我们能顺利通过高考、为祖国能挑选到合适人才,释疑解惑、传授真知,竭尽全力、乐此不疲,表现出崇高的师德。

每当我带着上完辅导课后的收获,在星月相辉、冷风嗖嗖的夜晚返回宿舍时,行走在空旷寂静、寥无人迹的大街上,就宛如进入超然淡泊的缥缈境地,那种轻松惬意的满足感,绝不亚于像是从战场上凯旋的勇士。

蒯宁宁也在备战高考。她各门功课基础都比我扎实,在南京上学时学习成绩就比较突出。蒯宁宁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的复习进度和实际效果,特意关照我每隔3―5天到她那里去,帮助我整理、归纳和深化所复习的内容,把她在复习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遇到的问题和我交流。

作者题外话:敬告读者朋友:我因下星期一出差,今天提前把该发布的内容上网。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厚爱!

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