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生命的转折点(6)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41

第一节 1977:我生命的转折点(6)

为使自己能够尽快进入应试状态,我夜以继日地苦读和钻研那套数理化课本,熟悉语文和政治两门课的应试内容,认真做好从学校老师和蒯宁宁那里找来的各类习题,巩固和强化各个知识要点。至高考结束,我粗略统计过,共做完各类习题近1000道。那时,我把必须记住的数理化公式、语文和政治基础知识、时事政治等考试内容写在纸上,贴在宿舍门后和室内墙壁等处,方便自己熟读和记忆。经过这番“点缀和装饰”过的宿舍,竟使人感到蓬筚生辉、意蕴无穷,带来深远厚重的儒雅书卷气。

我有时还把这些纸条带在身上,待完成当日生产任务、保养好车床后,和徒弟密切配合,借着车间里微弱的灯光,信手用粉笔在地上默写纸条上的内容。当实在默写不出时,就让徒弟给我提示。在那段日子,我深切地感到,这段复习迎考的难忘经历,分明就是那个万马奔腾、百舸争流年代的珍贵缩影。

紧张有序、初显成效的复习告一段落后,我和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一样,怀揣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等待跨进考场的日子。

1977年11月27日至12月25日,全国共有570万考生从祖国四面八方风尘仆仆,分期分批欣喜地迈进数以万计、分布在各地的高考考场放手拼搏。#本章节随风手打 SHOUDA8.com#迄今为止,这是迥异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高考,创世界考试史之最。当考生们如同过江之鲫跨入封尘已久的考场时,百废待兴、百废待举的中国,竟没有足够纸张印刷试卷。/中/共/中/央当即决定,紧急调用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以缓解燃眉之急。

江苏省分别于同年11月27―28日进行初选考试,12月23―24日进行统考。全省共有31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应届毕业生7万人,往届毕业生24万人。这年高考的结果,使为数众多的考生,实现自己积聚太久的希望、渴望太久的梦想、压抑太久的信念。

这次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命题,后从1978年夏季起,改由/教/育/部组织全国统一考试,逐步形成“/文/化/大/革/命”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1977年,报考文科、理科的考生,都要参加语文、数学和/政/治三门学科的考试,满分各100分;文科考生加试历史和地理(同卷),理科考生加试物理和化学(同卷),满分各100分;总分为400分。所有参加高考的中青年学子,为向这400分进军,付出诸多心血和代价。

在预选考试的前夜,我忽然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像我这样基本上在冰炭同器、是非混淆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参加高考,仿佛又为自己增添些许社会责任和使命;自己命运的起伏和悲喜,将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相重叠;将在国家和社会急遽变化的曲线上相交。

参加这次预考,我虽以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的姿态出现,但比较顺利地完成应试任务。尤其是数理化三门科目考的顺利,幸亏没考外语,否则我只能得20―30分。总体上,我觉得预考成绩应该不错。果然,几天后的清晨,我下夜班回到宿舍,就接到厂里转来的通知。通知说,我已通过预选,准备参加下阶段的复试。这轮预选考试,全省共淘汰25万人。

牛牵马绷地通过预选考试后,父亲写信给予我热情鼓励,为我喝彩加油,希望我能够再接再厉、乘胜前进。父亲的话和初试的成功,为我增添迎战高考的强劲力量。近半个月时间,我似乎不知疲倦地日夜奋战,延续预选考试前的复习方法和生活节奏,暗自提醒自己,要紧紧抓住统考的机遇,无论最终能否考上大学,都要尽最大努 力,不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任何遗憾。

参加统考时,我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以破釜沉舟的气概,面对每门试卷,铺展思路、恣意纵横,抓紧分分秒秒,不顾一切地奋力答题。抑或是鸿运高照、吉星当头,数学卷中有道题(15分),学校老师刚辅导过,我3分钟就做完;化学卷中有道题(10分),和几天前在蒯宁宁那里复习时遇到的题相类似,我5分钟便解答完毕。我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完成人生旅途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考试。

两天后,我回到车间,继续开动高速旋转的车床。下班后,我密切关注各种高考动态,相信自己能够在高考中获胜。时隔不久,利好消息便如约而至。我随即写信告诉父亲,我已稳操这次高考的胜券,录取在即。

根据我的全省统考成绩(入学后得知,总分为332分),厂里代通知我参加入学前的身体检查,并为我作出/政/审结论。紧接着,我按照蒯宁宁指点,在高考志愿表填写大连海运学院、古城师范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至此,我参加高考的全部事项结束,近乎达到万事大吉的程度。我边继续操纵车床,边等待入学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