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77:我生命的转折点(4)
当我得知恢复高考的特大喜讯后,亲身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火热氛围,在内心深处萌发“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渴望获得继续学习深造的意愿与日俱增,并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应当说,我当年盼望到大学学习,将来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为国建功立业的意念比较淡薄,进入大学才彻底明白,将要对国家、对社会所要尽到的责任。经过几天思考,我把自己的纯真想法和准备参加高考的打算,原原本本地写信告诉父亲。
父亲很快就给我寄来挂号信。他对我准备参加高考的愿望表示肯定和赞同,积极热情地鼓励我到高考考场去搏击,经历人生中具有变革意义的实地挑战。父亲来信的大意是:
古人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你已学完中学课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将自己的知识水平接受高考考场的检验,托物言志;更应该地站出来接受祖国的挑选,志在千里。在以往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期间,像我们这样家庭出身的子女,上大学肯定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回想当初,你连上中学都不顺利,岂能再有上大学的奢望?现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忽然间存在上大学的机会,这不就如同接到从天上掉下的馅饼?面临如此大好机遇,我相信你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刻苦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创造自己向往的未来。
读着父亲朴实平和又深邃奔放的文字,犹如当面聆听他亲切的话语,字字入情入理、句句透彻明白,分析说理恰如其分,细细揣摩后大有探骊得珠之感,无形中给我增添毫不退缩、勇猛向前的信心和力量。这种可贵的精神动力,激励我暗自下定决心,枕戈待旦,迎战高考。
1977年11月初,安前县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基础上,号召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对象,都要积极报名参加高考。我在厂里报名时,厂领导热情地接待我,鼓励我要认真复习功课、做好充分准备;车间主任对我说,你抓紧准备吧,考上大学是我们车间的荣耀,也是全厂的光荣。他们说的这番话,同样为我增添迎战高考的信心,增添备战高考的力量。
此后几天里,全部复习功课的进展过程,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临头/方/觉难”。当我满怀信心、殚精竭虑地对照考试大纲制定复习计划时,发觉自己备考科目的知识基础相当薄弱,应试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全面,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当离开进入初试考场仅剩下20多天时,我不禁为此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整日愁眉不展。
在安前中学读书时,主课老师虽大多原在南京几所名牌中学任教,但受到“/文/化/大/革/命”中各种错误思潮对教育战线的无情摧残,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分别被写“/学/习与/批/判”文章和到工厂农村进行诸如测量、计算等内容替代;物理和化学两门课,分别被《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替代;生物则被《生理和救护卫生知识》替代;外语课几乎是空白。每学期还要到厂矿熟悉掌握“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和水泵)的维修保养知识,经常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高中阶段的两年时间,真正用在课堂上静心学习的时间微乎其微。
1973年3月,/邓/小/平同志重新工作后,对包括教育战线在内的全国各行各业进行整顿,大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这些满腹经纶、诲人不倦的优秀老师趁势而上,打破教材框框的约束,为我们增加很多学习内容。后来,国家/政/治形势发生预想不到的逆转,这些具有深厚精湛、超群绝伦教学技艺的老师们,也就只能在上课时打“擦边球”,间或穿插补充一些教学内容。
很显然,学校老师们采取的这些办法,对完整教学计划和达到预定教学质量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我在高中学毕业时,全部数理化课程只学习一半左右,自学的课程难免存在缺陷。我在准备复习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当然属于情理之中,也就不足为奇。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我决定参加当年高考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克服遇到的困难,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反复思前想后,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能争取到相对充裕时间,抓紧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尽快迎头赶上去。于是,我向车间主任请假,直到参加完高考为止。出乎意料,这位主任对我报考大学的愿望实质上还是不理解,没批准我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