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天在虞洽卿家受到热情款待之时,在杜公馆内,杜月笙也在热情款待一位重要的客人。这位重要的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领军人物李宗仁。
杜月笙流氓出身,可自从发迹之后便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又经常做些收买人心的事,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会出面组织赈济;有时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调解劳资纠纷,等等。
一直以来,杜月笙都作出一副广交天下英雄的作风,每有知名人士过往上海,杜月笙都要设宴款待一番。李宗仁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杜月笙结交李宗仁之事却有一些坎坷。有一年李宗仁经过上海,杜月笙一闻到李将军来到,马上托人盛情邀请李,欲为李接风洗尘,也好倾心结纳,但李宗仁看不起杜月笙,杜月笙托人说几次,李宗仁就是不给杜月笙这个面子。
杜月笙也知道李宗仁这种姿态就是看不起自己。他虽然觉得很没有面子,但其时李宗仁正手握数十万雄兵,杜月笙丢了面子也不敢有所怨言,只得作罢。
本来今天杜月笙本打算设宴招待张崇天的,可是国民政府的政界元老胡汉民却突然替李宗仁送上拜帖,说是要登门拜访。
杜月笙本来就因为以前没有和李宗仁拉上关系而颇显得遗憾,如今一听李宗仁来访,哪里敢怠慢,大喜之下立刻忙前忙后的准备招待李宗仁。
李宗仁瞧不起杜月笙,杜月笙心中也明白这点,如今突然登门造访,分明有些不符合李宗仁的性格。不过现在是非常时期,想了一想,杜月笙也就明白了李宗仁为什么会造访自己这个他一向瞧不起的流氓了。
事情还得从当时政界的倒蒋风潮说起。北伐之后一直到现在,蒋介石的地位并不稳固,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胡汉民等人都欲将蒋介石拉下马来。而且蒋介石在对待杜月笙的问题上一直是拿他做一个打手的角色,有事的时候就想起他,没事的时候就把他忘了。杜月笙深感蒋介石靠不住,因此也在不断的结交各方权势人物,以图稳固地位。
胡汉民失势离宁经沪南返,一般人惧于蒋介石的淫威多避而远之,杜月笙则亲往迎送,以示上海是他的地盘。这其实也是在向蒋介石示威,向汪精卫、李宗仁之流的实力派示好。
李宗仁是被胡汉民“逼”到了杜月笙的宴客桌前的。望着杜月笙一脸和气的笑容,李宗仁却觉得是那样的厌恶。可是没办法,情势所逼,李宗仁还是强打着笑脸虚与委蛇。两人推杯换盏,看似一团和气,谁能想到李宗仁心中却还想着与胡汉民的那一番谈话。
“德邻,四届一中全会即将召开;蒋介石必须立即下野,值此重要关头,正是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时刻。如果蒋介石不下野,广州方面几个月来斗争就会毫无收获,你我将来也必遭蒋介石的打压。这位蒋公中正真是好厉害的手腕啊,谁也没想到,原本和他势不两立的王亚樵居然也被他收服了。他和王亚樵一起亮相是什么意思?还不是向我们示威吗?他这是在告诉我们,让咱们收敛一点,不然他就要用咱们对付他的武器来对付咱们了!明日汪兆铭率粤方代表到达上海,蒋介石也将抵沪。要是蒋介石甘冒奇险,派王亚樵欲行刺杀之事,你我如何抵挡?我们失去了王亚樵,为今之计也只有寻求一位能够抗衡王亚樵的人物帮忙才能令蒋介石投鼠忌器,不敢冒险。如若不然,大事去矣!上海谁能做到只手遮天,谁能不惧王亚樵,唯有杜月笙一人尔!德邻,我知道你看不起杜月笙为人,不过为了能拉蒋介石下台,唯有委屈德邻了!”
为了借助杜月笙的帮会力量在上海抗衡蒋介石以及王亚樵的势力,李宗仁终于勉强答应了和杜月笙一起吃饭。来到杜公馆后,杜月笙惊喜过望,极为殷勤地招待,根本不提前几次李宗仁轻看自己给自己的“侮辱”。
席间见李宗仁时不时的有些心不在焉,这会儿更是走神的厉害,杜月笙不由轻声道:“李公?李公?可是身体有恙?”
李宗仁想得出神,被杜月笙呼唤了几声后这才清醒过来,尴尬的笑了笑,道:“公者,雄也!非德高望重之人才能称之。李某何德何能,敢当得起李公称之。你我年纪相若,月笙兄又大我三岁,叫我德邻即可!”
李宗仁杜月笙越客气,杜月笙感到非常受用,他是个非常注重面子的人,人家给他面子,能被李宗仁叫一声“月笙兄”,这要是传出去,他杜月笙的声望也要水涨船高一大截了。
杜月笙连忙客气几句,之后也就主随客意,有些拘谨的称呼李宗仁的表字起来。不过杜月笙还是不敢托大,依旧尊称李宗仁为兄。
“德邻兄大驾光临,月笙不胜荣幸,薄酒一杯聊表寸心,来来来,德邻兄,月笙先干为敬了。”
说完,杜月笙举杯一饮而尽。
李宗仁笑了笑,也陪着杜月笙饮尽杯中酒。
李宗仁常年从事军事,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性子,加上不愿在杜月笙家中多坐,便想步入正题,直接和杜月笙谈结盟之事。
“月笙兄家大业大,从成立三鑫公司伊始,至今不过五六年时日,听闻杜家祠堂落成之日,盛况空前,连整个上海滩都震动了,就连蒋中正也亲自赠送‘孝思不匮’的贺词。可惜当日德邻军务缠身,错过了盛况,好不悔恨啊!”
独家祠堂之事是杜月笙人生之中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如今李宗仁旧事重提让杜月笙倍感得意。连忙客气道:“都是各方抬爱,让人见笑,见笑了!”
李宗仁闷头饮酒,之后却蔚然叹道:“哎,可叹德邻虽手握重兵,拥地千里,过的却是朝不保夕,提心吊胆的日子,比之月笙兄逍遥自在宛如天地之差。要是佛祖保佑,能让德邻与月笙兄调换一下就好了。”
杜月笙闻言心头一凛,心道正文来了。面上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反问道:“德邻兄执掌桂系之牛耳,将来甚至更进一步也未尝不能。如今何来忧虑?”
李宗仁叹道:“国家不宁,我辈奈何?自从蒋总司令上台,多年间始终排斥异己,铲除政敌。闹得国无宁日,更有外寇入侵。如此国家,如此领袖……嘿嘿……”
杜月笙点点头,表示自己在用心听,却没有发出任何意见。李宗仁见此,继续言道:“过去最大的错,是大家并没有为党为国为中国革命去奋斗,只是努力于私人权利的斗争,人人将所有心思才力用于对付党内同志,党以此不能团结,党的力量以此不能表现,整个中国革命也以此完全失败。这种错误谁都有份,我有错,胡汉民有错,汪兆铭也有错。可是我们所有人加起来也不及蒋介石有错。蒋介石有野心,有实力,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能力。他的能力不足以使这个国家富强起来。汪兆铭看到了这点,胡汉民看到了这点,我也看到了。不然也不会自北伐之后便一直与蒋介石为敌。蒋桂大战、中原大战……造成多少家庭流离失所,血流成河。难道我们不知道内战只会耗尽国家的鲜血吗?不,我们都知道!可是为什么一直打,我们是为了护党!为了护国!为了不让蒋介石继续他错误的统治,为了挽救将来更大的牺牲!”
余光瞥了一眼杜月笙,发现他就像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一般,只是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叙述,既不露出赞同的神色,也不露出反对的表情来。李宗仁暗骂一声“老奸巨猾”。无奈之下,只好继续讲下去。
“数次战争、只可惜实力不由人,始终是兵败的下场。可叹中原大战,本有希望结束战争,逼迫老蒋下台,换一个才德兼备之人领袖中国,却被张汉卿所阻。东北军入关,一夜间大好局势土崩瓦解。我辈革命志士心愿破碎。可叹张汉卿,可叹蒋介石,虽然赢了中原大战,可却丧权失地,把偌大一个东三省拱手让给倭寇。真是令人不胜唏嘘。国家有此领袖,有此将领,焉有不亡国之危?我辈空有一腔热血,奈何中枢之权尽在人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每每念及国家有如此领袖、如此将领之际,,德邻不由万念俱灰,只想放弃兵权来上海做个寓翁了此残生。却深知老蒋的脾性,他必不会放过我。那王亚樵如今就在老将身边卖命,恐怕我一放兵权,马上就有杀身之祸事。哪怕就是如今大权在握,可身在上海,却也免不了要被小人所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