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伷之言,带给帅帐的是一阵诡异的寂静。诸侯们沉默的原因如出一辙,他们都在盘算着利弊得失,思虑着将要秉持什么样的立场,以及态度。
毕竟,如果事情诚如孔伷之言,董卓的图谋,伤害的是在场所有诸侯们的利益。想要避免声望受损,想要避免带着污点留名史册,诸侯们就不能坐视不管。
但是想要进攻,代价就是作为人质的太傅袁隗,大概率会死在董卓手中。
其实对一众诸侯们而言,袁隗之死不过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只是他们必须顾虑到颍袁隗之是,沾染污点的天生圣人袁绍的忌恨,以及报复。
是以,态度渐渐清晰的诸侯们,都在等待其他人开口。他们愿意随声附和,毕竟法不责众,但他们都不愿意成为袁绍他日秋后算账的首当其冲者。
大同小异的想法,使得好半晌之内,帅帐当中之人在匆匆瞄眼盟主袁绍之后,全然都是一副低头沉思状。
诸侯们相信,出头鸟必然存在以及出现。因为帅帐当中,还有着袁术的人。若说当世之中,谁最乐见袁绍难堪,并且不畏惧袁绍的势力,大概有且只有后将军袁术。
只是让众人颇感到惊诧的是,打破长久沉默之人,并非是代表着袁术前来会盟的韩胤,亦非是与袁术牵扯甚密的孙坚,甚至都不是疑似与袁术有所瓜葛的冀州牧的代表耿武,而是济北相鲍信。
“孔使君刚刚之言,信深以为然。”环视一圈,鲍信的视线最终停留在袁绍的身上:“依信观之,董卓确确实实是有恃无恐,试图让我等尽数颜面扫地。就似当日在雒阳般无二。
中原百废,何处不需要青壮?诸君,我们不能再将他们闲置此间,白白浪费民力、粮食!因而,以信愚见,此番我等决计不能再迟疑、徘徊,平白地错失良机。
盟主,当断还请速断!”
若说帅帐当中,皆是计较蝇营狗苟私利之辈,其实也不尽然,至少鲍信确确实实是一片公心。
无论是委身效命于他不曾看起的袁绍麾下,亦或是负责监视孙坚动向,却欣然应允出兵相援,又或者是每战身先士卒。鲍信的想法,从来都是尽快驱逐董卓,救出天子,拯救社稷、苍生于危难。
然而,回馈一腔热血的鲍信的,仍旧是冰冷的现实。诸侯们顾忌袁绍,是以均是不敢言战;身为盟主的袁绍,更是多半借口,只为迁延时日,避免去做选择。
等待袁绍抉择的日子里,鲍信看到的是各家诸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衍生出无数的矛盾。有的甚至险些要到刀兵相见。
加之曾经募兵的他,深谙黄巾之乱后民力衰竭,长期对峙势必造成中原青壮无法春种秋收,粮食短缺将是必然。鲍信的心中,理所当然是心急火燎,却无可奈何。
其实这些日子里,鲍信已经不止一次地悔恨,当初在雒阳时,为什么不多联系些人,共同谏言袁绍。
而今天,似乎上天是听到他的悔恨般,竟然再度给予他选择的机会。鲍信明白,只要自己开口,其他诸侯必然会随声附和,共同逼迫袁绍出兵。
或许,他会被袁绍忌恨,但鲍信已经无法忍受,再次错过驱逐董卓的良机。
“济北相肺腑之语,岱深以为然。”就似鲍信所预料以及期待的,他的话音刚刚落下,就有刘岱接过话茬:“桥太守,你既首倡义兵,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济北国,虽同样隶属于兖州刺史部。但因鲍信全然是一片公心,因而虽然并非与刺史刘岱全无任何冲突,却相对而言矛盾较少。是以,刘岱对鲍信的态度,并不似对桥瑁般全然都是讥讽。
“我…”桥瑁本来见鲍信开口、刘岱接腔,只要无人反驳,就轮到袁绍抉择,是以准备一声不吭坐收渔利。未料,刘岱话锋一转,将他送到风口浪尖。
感受着众人的目光,桥瑁摆出一副愤慨的模样,嘴里吐出的却是全然文不对题的字,道:“董贼之策,着实是阴险毒辣。”
桥瑁这番打岔,让神情紧张的袁绍长舒一口气,一直沉默不语的他正准备引导话题,将主题从逼迫自己就范,偏离到对董卓的声讨。
然而就是这个时候,在韩胤第七次用眼神示意的情况下,孙坚终于是站起身,朝着袁绍抱拳作揖道:“盟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虎牢关门户洞开,其实无论有无埋伏,于联军而言都是好事。
只要我等毕其功于一役,先以一部偏师进关,进而以主力倾全力进攻,好让董贼首尾不能相顾,进而一战破关。
诚如是,我等长驱追击。若是能将董贼一干人等,一网成擒于道中,则太傅将会无虞,汉室亦能在诸位手中复兴。
如此留名青史的良机,盟主请三思呀!”
“破虏将军以为,绍是因私忘公之辈?”本就已经微微张口的袁绍,临时改换言辞,他语重心长对众人道:“凉军之悍勇异常,破虏将军不止一次亲历,应当最是明白。
我军虽众,但大多都是临时募集的青壮。若猝然而战,万一溃败,则汉室再无中兴之可能。绍又如何能不慎之又慎?”
因袁隗而裹足不前,是决计不能搬上台面,是以袁绍早就已经构思出借口。
“慎?慎到何时?慎到兵马全然懈怠?还是慎到粮尽而散?”袁绍苦口婆心的话,换回的是孙坚的反唇相讥:“盟主,时间真的在我等吗?还是说,时间真的在你?”
“破虏将军。”既耿武之后,孙坚公然的讥讽,令袁绍的眼睛眯成一条透着杀气线:“你此言何意?”
“何意?济北相之言,说得是清清楚楚。我等聚集十数万兵马于虎牢关下,每日人吃马嚼是车载斗量。身后诸州,粮食转运早就已经捉襟见肘,加之民力凋敝又多被征调,来年的粮食就将更是短缺。
这般状况下,我等以十数万军,与董卓数万兵马对峙,无疑将是自寻死路之举。时间,既然未曾站在联军一侧,但盟主却一直百般迁延,迟迟不肯攻击虎牢关。
如此一来,孙某不得不怀疑……”
孙坚屏住呼吸,余光将袁绍即将维持不住的笑容尽收眼底,他明白自己将失去一条退路:“莫非盟主,已经与董贼达成默契。试图替他拖垮在场的刺史、太守,好让董卓养精蓄锐进而将我等一网成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