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抢占先机
作者:悠悠青荇      更新:2019-11-06 04:53      字数:3625

孙坚这番胆大妄为的连串质问,使得帅帐当中的气氛,一时显得是剑拔弩张。然而一众面面相窥的诸侯们,虽在脸上显露出一惊一乍的表情,心中却全然都在暗地发笑。

便是在蠢蠢欲动的诸侯们,纷纷措辞,准备跟进在冲锋在前的孙坚身后,朝盟主袁绍发难之际。早前就曾与袁绍争锋相对的耿武,先一步是拍案而起,只是目标却是对准孙坚。

只见耿武脸上显露出愤怒,他用手指指着孙坚的鼻子,指桑骂槐开口说道:“盟主身负天下黎庶之望,海内士人之望,更是在场的诸位共同推举。我相信盟主绝无可能与董贼沆瀣一气!

孙文台,你大言炎炎,无凭无据就敢这般指摘盟主,霍乱联军军心,居心何在?又该当何罪!?”

耿武一番劈头盖脸的斥责,看似是在指责孙坚无故冤枉袁绍,心怀不轨。实则却是将袁绍高高抬起捧杀的同时,抽掉袁绍回归地面的梯子。

黎庶之望、士人之望,以及诸侯之望。耿武是在警告袁绍,所有人期待中的他,已经是无路可退。

“无凭无据?好,就算是无凭无据吧。”耿武的帮腔铺垫,使得孙坚能够继续将袁绍逼至墙角。

此刻,全然明白在场诸侯心中算盘的孙坚,不再顾忌袁绍的颜面,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报复。他趋步走至帅帐中央,用食指指着袁绍阴沉得都能滴出水来的脸,疾风骤雨般质问说:“但孙某还是想要请盟主解释解释,究竟何以是视门户洞开的虎牢关而不见?又何以要置我等于失信天下的境地而不顾。”

孙坚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喘口气继续道:“当然,盟主或许还是准备说什么,凉军悍勇,需要慎之又慎,需要从长计议云云。那么,孙某就在这里请盟主将慎之又慎、从长计议之后的结果,向在场诸位说个清楚。”

“至少,盟主需要将进攻虎牢关的日程确定,也能让在座的列位刺史、太守们心中有个底。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漫无目的地平白耗费时间,耗费士兵们的锐气!”

孙坚几近是指着鼻子的一番质问,当下是点燃袁绍心中的滔天怒焰。自懂事以来,袁绍就未曾遭受过似今日这般的耻辱。无论是因庶子出身而暗暗歧视的袁术,还是盛气凌人称霸雒阳的董卓,都未曾这般折辱于他。

奈何袁绍也不敢发作,因为他明白孙坚的意思,其实也是一众诸侯们共同的想法。是以他只能是默默地忍气吞声,进而迅速思量对策以及措辞。

只是趁热就自然有人会打铁,此前一直作壁上观的韩胤,此刻肃然站起信步而前,他丝毫没有留给袁绍思索的空间,已经站在孙坚面前道:“文台,何时进攻虎牢关,盟主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岂容我等在此置喙臧否?”

韩胤说话的语气,当然是充斥着阴阳怪气。他这番话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将袁绍以及支持他的一众诸侯的立场,割裂开去。

意识到韩胤意图的袁绍,已经准备开口,却仍旧被站在中央的韩胤抢先一步。他语气非常迅速地说道:“其实,我等都是心知肚明,盟主有着盟主的困难,盟主需要时间去抉择。

毕竟,忠孝不能两全。联军倘若去叩关,或将导致太傅遭逢不测,这种事情其实是谁都不愿目睹。因而,盟主其实不需寻找其他借口,拖延时间。”

几度将台下的潜台词丢回台前,韩胤余光瞟眼噤声怒目的袁绍,欣然转过身去直接面对,进而作揖施礼毕恭毕敬地徐徐说道:“盟主可曾记得,当日我曾言我主袁术,或能因忠孝不能两全,舍忠而取孝,退避国贼三舍吗?”

说完,韩胤不等袁绍回答,便是从怀中掏出一张锦帛。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主后将军袁术,前日遣人送来的信。信中,后将军称希望与盟主共同退居幕后,让联军能够因无挂碍地驱逐董卓,兴复汉室。

虽说退出盟约,或许并不能保证败退的董卓,不会因泄愤而下毒手。但总归是能让一家之事,不再长久拖累到国家大事。”

韩胤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语气更加诚恳地说:“当日我曾以为,盟主身负天下之望,总览英雄,必不会因为董贼一言,而弃天下英豪于不顾。是以曾是呵斥耿武。

然今盟主考虑的时间,实在是太久太久。天子等不起,百姓也等不起,在场的刺史、太守们同样等不起。还请盟主慎重考虑我家主公信中的劝诫,当机立断。”

韩胤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语落地,便是双手奉递袁术的来信。经过他刚刚的一番阐述,以及袁术通过信的表态,彻底将袁绍以及一众诸侯的利益,于此刻完全对立开来。

毕竟,太傅袁隗对于诸侯们而言,其实并无什么瓜葛。他究竟是生还是死,与诸侯们是毫无关系。但如果袁绍继续像现在这般裹足不前,由此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却是要一众诸侯们共同去分担。

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们的利益,就算这么做的是袁绍,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

是以,倘若袁绍继续这般执迷不悟,再是去寻觅各种各样的借口,试图搪塞迁延,错失进攻的机会。亦不愿意似袁术信中之言,交出权柄退居幕后。

那么,触犯到一众诸侯利益的袁绍,就存在与这些主持者们离心离德的可能性。甚至众叛亲离,也并非不可能。

而这也是袁术最是乐见的结局,毕竟相较驱逐董卓,袁术仍旧认为削弱袁绍的势力最为关键。毕竟曾经灰头土脸逃出雒阳的袁术,从未忘记当日的耻辱。何况,合纵连横的袁绍带给他的威胁,也远远比区区董卓要大太多。

韩胤的话语,将袁绍送至风口浪尖。徘徊在两难之间,感受着来自一众诸侯们炙热的目光,进退维谷的袁绍意识到,必须做出选择的一天,终于还是来临。

微微闭上眼睛,袁绍深深地吸上一口空气。他的脑海当中,开始不断地浮现出自己幼时、少时甚至青年时,叔父和蔼的身影。

其实袁绍多般寻觅借口迁延,迟滞进攻虎牢关的时间。一方面确实是忧虑,由自己主导的联军的进攻,导致叔父遇害,或许将有损孝道,让自己完美的名声沾染污点。

但另一方面,袁绍的心里面也确确实实对叔父袁隗,有着一份浓重的感情。

袁绍并不像袁术,生来就得到家族长辈们的百般疼爱。他这一路走来,大约也只有这位叔父,对他算是照顾备至。是以,袁绍并不能像袁术般绝情,将袁隗视作可以随意舍弃的工具。

帅帐当中,所有的人都在等待闭目的袁绍,即将给出的答案。时间,也仿佛变得无比的缓慢。而就在这逐渐消失的每一息里,原本持平的天平,终于开始慢慢倾斜。

犹豫和徘徊中,亲情终究渐渐开始比不上苦心孤诣数十载的心血。袁绍的心,缓缓开始倾向于试图去勾勒出的未来,属于他的未来。

袁绍清楚,他现在不能退却。因为退却,就意味着他这些时日抢占的先手全然白费,意味着他将与袁术回归起点。届时,手中资源本就不足的袁绍,完全没有十足的信心去击败骄傲的弟弟。

何况,外患之外,亦是存在内忧。要知道在河北,可还有着立场不明的韩馥与李瓒。袁绍非常害怕,或许今日自己退缩,将会让河北的世家们失望,进而尝试扶持李瓒。

袁绍不敢拿过去的心血,以及未来的前途冒险。

“对不起,叔父。”

歉意,回响于心扉。等到睁开眼皮露出眼眸时,犹豫以及徘徊,全然从袁绍的脸上消失,留下的只有坚毅。

抉择业已做出,两害相权,从来都是取其轻者。袁绍坦然地目视前方,仿佛全然忘记韩胤刚刚的话语,只是心平气和地说:“那么,答案只有一个了,烦请诸位各归各营,立即整饬军备。若明日虎牢关仍旧门户洞开,我等就出兵应战,驱逐国贼,兴复汉室!”

抉择已经做出。两害相权,自是取其轻者,袁绍目视前方,仿佛全然不曾听见韩胤等人的话语,心平气和地说:“那么,答案只有一个了,诸位各归各营整饬军备,若明日虎牢关仍旧门户洞开,则出兵虎牢驱逐国贼!”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袁绍没有选择回应韩胤,而是自说自话发号施令。只因他明白一点,一众诸侯想要的只是他的答复,而非是准备舍弃他而投奔袁术。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当诸侯们得到想要的答复,立即是附和袁绍,异口同声跟着高喊誓词道:“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就算是韩胤,也只是在众皆一心的呼喊中,默默地退回自己的席位。虽说主公最期盼见到的结局并未出现,但这样的结果也不算是坏事。

毕竟,袁绍相较袁术,优势只是在于完美的道德光环,让百姓、士林愿意景从。但无论今次之事的结果是什么,袁术都会想方设法让袁绍贪图权柄,枉顾叔父生死的流言蜚语,在士林和百姓间不断传播开去。

再是详细商讨一番出兵的具体事宜,一众诸侯们纷纷是告退离开。此刻,袁绍平静的面色下,是五味杂陈的心情。

做出抉择非常艰难,但为最终属于他的胜利,他不得不去这么做。现在,他只能内心祈祷董卓会因忌惮联军,不敢伤害袁隗。

只是袁绍也明白,就算叔父当真死去,他也无法短时间内替叔父报仇雪恨。因为他最核心的利益决定,他只能驱逐董卓离开雒阳,驱逐董卓带着天子离开中央的舞台,并无法将其彻底消灭。

因为只有董卓利刃高悬于顶,他才能有借口维持联盟。进而藉由盟主的便利,在众人撕破脸皮之前,构筑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局面。进而在诸侯争霸的时代里,再度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