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何翼,董卓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的脸色显得有些凝重,全然失去半个时辰以前的从容不迫。
太傅袁隗倘若当真在雒阳遭遇不测,甚至当真是被满门灭口。那么一旦消息传至关东,此前因孝而踌躇的袁绍,无论是因为孝的反噬,还是要转移内部隐约开始激化的矛盾,都将选择不顾伤亡地进攻虎牢关。
董卓虽然对自己亲手调校出的西凉锐卒,有着十足的把握以及信心,认为凭借其出色的战场搏杀的能力和意志,完全能够在正面击溃数倍的敌人,进而夺取战役的胜利。
但董卓更深知中原的底蕴,明白关东联军的优势,是在于源源不绝的人力以及物力。他清楚自己无论赢下多少场战役,但只要一着不慎,最终满盘皆输的只会是自己。
其实,若非是忌惮中原的诸多势力,会因为来自外部的威胁,被迫选择抱团抵抗。当初的董卓,根本就不会放纵袁绍等人,安然地离开雒阳。
只可惜,当时的董卓却是算漏一点。他完全是小觑袁绍昔日积攒下的赫赫声望,他完全低估袁绍的号召力,以及他协调、压制诸侯间的矛盾,进而整合中原势力的能力。
等到关中十数诸侯,一时俱起之际。董卓其实已经意识到,失败将是必然。这也就是他为什么采纳郭嘉奉孝御敌之策,选择避而不战的原因。
也是源自对失败的认识,董卓才会决意迁都长安。他最是清楚,虎牢关外的一众诸侯,既不在乎汉室倾颓,亦不会顾及天子刘辩,他们眼中有的只有利益。
因而董卓希冀通过让出最中央的舞台,将自己裹藏进幕后,将台前交给野心勃勃的各路诸侯。他比谁都相信,眼前这些因利益而纠集在一起的诸侯,是不可能远离根据,齐心协力剑指遥远的关中。
“相国。”默然而立半晌,吕布见董卓仍旧是一副思索之状,全然没有半点要开口的意思,当下只能是硬着头皮试探着询问说:“何翼刚刚的这番推断,究竟是否可信?我等又当如何应对?”
袁隗若死,则虎牢关的宁日,势必就将终结。然而届时面对来势汹汹的关东诸侯,究竟是死守虎牢关不退,亦或是且战且退。吕布还是希望能从董卓口中,询问出些端倪,也好早些做好准备。
“可信与否,至多几日就能见出分晓。”回过神的董卓,余光瞟眼想要隐藏焦躁的吕布,不免是暗暗摇头。
董卓的眼里面,吕布确实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天赋,然而性格中也隐藏致命的弱点。这就是遇事迟疑徘徊,总想尽善尽美。
“奉先。”少焉,董卓亲切地唤上一声吕布的表字,进而侧过脸对吕布语重心长地嘱咐说:“你速率并州骑兵,出关向西游弋。记住,凡是靠近虎牢关者,尽皆逮捕、质询。若出现反抗之人,尽可就地格杀。”
“诺。”吕布忙不迭应诺道。
董卓隔断虎牢关东西的意图,自然是封锁袁隗或许遇害的消息。虽说吕布的眼中,这种举措全然是徒劳无益,完全无法阻挠消息顺利传递至关东诸侯的案前,只可惜他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奉先点兵离关前,替本相通知李傕、郭汜以及樊稠。”喊住已经趋步去到门前的吕布,董卓忽又开口道:“要他们做好随时撤退的准备。”
“撤退?”
董卓只要求隔断消息,再无其他的命令,吕布其实就猜出事情确凿后,董卓或将撤离。只是他还是因董卓的果决,显得是万分的惊讶。
毕竟来自雒阳的确切消息,就算同时摆在董卓,以及袁绍的案前。相较董卓的一言堂,关下诸侯可是需要经历协商出兵事宜、协商利益分割,进而才能真正地出兵。
拥有这般充裕的时间窗口,若让吕布来选择,他会选择等待消息确凿,再发号施令准备撤退。以避免何翼主观臆断的失误,导致军心的颓丧。
“虽居安,却不能忘记思危;若遇事,决计不能迟疑徘徊。”审视这惊诧的吕布,董卓忽然语重心长地说:“白鲦者,浮阳之鱼也,鉣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防患,需在未然时。”
自董卓进入雒阳以来,从来未曾忘记读书,几乎达到手不释简的地步。他最后的这番话中,多引用荀卿之言,说的是白鲦喜欢浮在水面晒太阳,但倘若真的出现在沙滩上,再去想要得到水,就已经来不及。
鱼是这样,人亦复如是。倘若真的等到灾祸降临时,才去想着应对的措施,只怕是为时晚矣。
董卓其实早就看出,吕布野心勃勃的雄心,但他丝毫不介意吕布意在染指图谋他构筑的势力——毕竟董卓膝下无子,因而并不排斥出现能将他构筑的辉煌,发扬光大创造更多可能之人。
这也就是李傕百思不得其解问题的答案,董卓之所以近来亲近吕布,甚至到达言听计从的地步,就是想要看清吕布有没有资格成为他的接班人。
然而,通过这些日子的频繁接触,董卓已经看清吕布的许多特质。其中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但最致命的却是吕布的迟疑以及反复。
相较因信念而徘徊、无助的贾诩,吕布性格中的迟疑,是因为他的天资令他能够看清一层迷雾,但后天的培养却让他只能看清一层迷雾。因而吕布常常被数个正确与错误的选择环抱,不知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及至事到临头,被迫做出抉择,吕布在事后却又常常生出后悔之心——就像已经不止一个人偷偷向董卓告密,称吕布私底下常常悔恨杀死丁原。
似吕布这般,文韬武略兼备,却优柔寡断,朝秦暮楚之人。或许一时能凭天资取得成功,但最终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只是让董卓感到悲哀的是,似吕布这般有着重大缺陷的人,却已经是他能够寻觅出的事业最好的后继者的人选。
也正是因为对未来的困扰,在无形之中,悄无声息地消磨着已经烈士暮年的董卓,那仅存的进取心。让董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也让他渐渐贪图安逸与享乐。
因为如果是换做进入雒阳前,那个理想尚未实现、愿意为之纵情燃烧的董卓。恐怕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想到的绝对不是主动退让,而是冒险从死中求取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