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报信
作者:悠悠青荇      更新:2019-11-06 04:53      字数:3224

虎牢关,关城城楼。

此刻,太阳已经是渐渐西斜。昏黄的光线投射在城墙上,映照出无数的斑驳。

“呵呵,手刃本相三族,用本相脖颈上的脑袋,传首九州,以儆效尤?口气当真是不小呀。”似笑非笑的董卓自言自语着,少焉瞧着李傕不由乐道:“孙坚果真是这样说的?”

“回禀相国——”偷偷瞄上一眼董卓此刻的神情,等到确认董卓脸上丝毫不存在暴怒的迹象,心中暗暗庆幸的李傕回答说:“刚刚的话,都是末将听孙坚亲口所言,不曾增减哪怕只言片语。”

“稚然最近,学识见长呀。”调侃一句,董卓啧啧嘴道:“昔年在关中时,本相就曾见过孙文台。当时瞧他畏畏缩缩模样,当真看不出心中竟然这般的刚烈。

稚然鞍马劳顿,一路辛苦,暂且先退下吧。”

“谢相国。”瞅着董卓挥手示意退去,李傕见董卓确实没有怪罪的意思,半悬着的心全然是放下。

抱拳作揖,李傕施施然却步离开。

半晌,虎牢关关城诺大的城楼中,因为早早屏退众人,是以就只剩下似笑非笑的董卓,以及一直沉默面露尴尬的吕布。

犹豫迟疑片刻,吕布最是单膝跪在地上,他抱拳作揖向董卓请罪道:“是末将考虑有欠周全,以至是徒耗时日以及精力,却始终是徒劳无功。还请相国降罪。”

“降罪?奉先何罪之有?”彰显宽大的机会,董卓当然不会错过,他不以为意地笑笑,摆出一副开心见诚的模样,语重心长道:“离间之计若能成,则是意外之喜。就算不成,也不过是稚然多跑几趟,于本相也无甚损失。

左右眼下的这些个诸侯,不都只能是乖乖地顿兵在虎牢关下,每日只能是饮酒高歌作乐?奉先无需挂怀,还是起来说话吧。”

就在董卓准备与热泪盈眶的吕布,合演一出君臣交心的戏码时,余光忽然瞥见李傕匆匆复返。当下是出言相询道:“稚然,你去而复返,莫非是刚刚忘却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遗漏什么重要的消息?”

“回禀相国。”余光扫过刚刚起身,收敛起虚假的眼泪的吕布,李傕只觉心中一阵畅快。等到他三步并作两步,走近董卓身前,这才开口回答道:“何翼自雒阳而来,言及有要事需要亲见相国。然碍于无军令或者信物,无法叫开虎牢关。

刚刚末将途径,听其叙说,只觉事情牵扯甚大,是以才斗胆替何翼前来禀明相国,请相国亲自决断。”

李傕对何翼,此前素未谋面,只是对其略有耳闻罢。他之所以能应何翼之请,冒着触怒董卓的风险复归,一是何翼说的事情实在惊人,二则是看的贾诩的面子。

对于政事,李傕就似凉州的一众将校般,均是一窍不通,两眼一抹黑。然跟随董卓十数载,他能够看出董卓虽然不信任贾诩,却对其非常之倚重。是以,李傕才会去示好贾诩。

李傕明白,他们这群凉州武夫,之所以近来隐约被并州军官们后来居上,主要原因还是在他们无法理解相国的用意。因而,李傕希望获得贾诩的襄助,进而同仇敌忾去压制并州军官。

李傕相信,与张济走得非常近的贾诩,会接受他的邀请,踏上他的这条船。毕竟,他们都是凉州人。

“何翼?”听到有些陌生的名字,董卓不由是眯起眼睛。若有所思的他,其实是在回忆这个名字主人的身份,只可惜最终是一无所得。

就在董卓一筹莫展,略显尴尬之际。沉默在侧的吕布,忽然开口“询问”董卓说:“相国,这何翼莫非就是讨虏校尉贾诩的亲信?

若果真是他,或许是雒阳发生什么大事,讨虏校尉一时间无法决断,是以遣他赶赴虎牢关,寻求相国的建议。”

相较低着头,不敢正视董卓的李傕,吕布在一旁看得是非常清楚。吕布明白,董卓的沉吟并非是在思索见与不见,实是他根本想不起来何翼是谁。

是以,吕布就用疑问的方式,将答案说出,替董卓解围。同时,吕布也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道出。

吕布之所以这般清楚何翼的身份,却是因为先前暗中调查莫名其妙出现,并且执掌雒阳大权的贾诩时。藉由何翼的活跃,吕布确认贾诩就曾是李儒的事实——至少,也是李儒之一。

“原来…是他呀。”耳边是吕布几近提示般的疑问,董卓总算是从浅薄的回忆当中,挖掘出有关何翼的信息,心中不免是怅然而叹。

联想到如果不是遇见何翼,进而遇到郭嘉。甚至自己都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董卓某刻赫然意识到一个最近逐渐忘却的事实——他已经是非常之老迈,老迈到记忆都在快速地衰退。

“他既然是雒阳的使者,稚然就带着他进关来吧。”董卓轻轻挥摆袖子,不以为然地吩咐李傕道。

在董卓看来,假设贾诩当真遇到十万火急的事情,势必不会派遣何翼无凭无据地来找自己。

再回想起当日何翼带着何进家眷时的画面,董卓猜测他或许更多是因私事来求——就比如说,已故大将军暴毙的儿子遗留下的妻儿。

然而,当神色匆匆的何翼,跟随着李傕踏进城楼。在请求屏退其余人未果后开口说的话,就令在场的其余三人不寒而栗之余,更多是难以置信。

“启禀相国,太傅袁隗一家五十余口,或许全部死于非命。”何翼语气凝重地说。

当夜,何翼率领十数骑沿着踪迹追出,却是很快就丢失逃跑者的踪迹。就当他准备将张济的亲随,分散去往各个乡中搜查下落时,却在途中落脚的镇子,听到荒诞的流言蜚语——相国屠戮太傅袁隗一族。

对于这般荒诞的谣言,何翼最初当然是完全不信。毕竟他跟随贾诩左右,最是明白袁隗实是董卓的护身符。无论如何,董卓都不可能加害袁隗,去引关东诸侯倾力叩关。

然而当何翼觉察出流言蜚语扩散的速度异常惊人,又回想起贾诩当夜请他带给张济口信,称在太傅府前汇合。何翼也不由渐渐相信,或许袁隗当真遇难——当然,凶手必然与董卓无关。

随着何翼将当夜发生的事情,全部串联在一起时,一个推论也随之跃进脑海。

当夜,贾诩或许猜测出有人意图杀死太傅,进而前往试图救下袁隗。至于要他通知张济封锁雒阳各门,当然是做好最坏的打算。

未料,凶徒还是抢先一步,先是杀死太傅,后又窜逃离开雒阳,最终更是将他们这些追兵甩开,逃之夭夭。

想到这里,何翼瞬间打消继续追踪的想法。他认为必须第一时间将他的猜想,告知如今仍在虎牢关的董卓。

因为只要流言蜚语从虎牢关以西传播至虎牢关以东,无论是否确凿,关东诸侯都将以孝掀起延绵的攻势。

而一旦虎牢关朝不保夕,则雒阳的百姓势必就将被迫提前向长安迁徙。届时兵荒马乱之中,何翼无法保证想要保护之人,能够获得周全。

“你对你的推断,有几成的把握?”听完何翼的判断,以及证据,董卓沉吟再三道:“你可知假传军情,该当何罪?”

“死罪…”何翼有些拘束地说:“只是相国,有备总归是无患。”

“有备无患…”咀嚼着何翼之言,董卓微不可察地颔首,少焉询问说:“此番随你一道前来的,都有谁?”

“回禀相国。”何翼像是猜出些什么,迟疑片刻,还是如实回答道:“随翼一道前来报信的,还有武牙校尉张济麾下的亲随,共计十七人。”

“嗯。太傅若真如你言,遭遇不测,想来两日中就会有人报信。不过你且放心,你的一片赤胆忠心,本相全部看在眼里。就算你的推测出错,本相也不会怪罪。你且下去歇息吧。”董卓重重地拍拍何翼的肩膀,进而侧骨头对一旁的李傕吩咐道:“武牙校尉的亲随们,就由稚然替本相去招待吧。”

“诺。”李傕会意离开,董卓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他不想要消息泄露,因而招待的含义不言而喻。何翼显然也明白董卓言外之意,怅然片刻却也只能是默然地谢恩离开。

“本相说不会怪罪,就不会怪罪。你是贾诩的人,本相愿意给他面子。”董卓喊住失魂落魄蹒跚离开的何翼,有条不紊地说:“让他们闭嘴,减少消息泄露的渠道,也是在保护你。不是吗?”

“谢相国。”何翼转过身,强颜欢笑地拜而谢道,只是声音里怎么都藏不住伤悲。

昔日,何翼身为大将军何进的管事,其实也替何进办过不少类似的事情,否则鱼肠营也不会由何翼统领。而何翼与这些将死之人,也不过是萍水相逢,连同僚都算不上。

如果换做是以前的何翼,面对董卓的决定,他不会有丝毫的伤悲,心中生出的只会是庆幸。但或许是追随贾诩的时日里,受到贾诩的影响,他在不知不觉间也变得不愿伤害无辜,变得多愁善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