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他专门请了一位厂里的机修老师傅仔细检查了一下说,幸好这些机器没有甩到露天外,没有风吹雨淋,所以问题不大,关键部位马达齿轮什么的,都还是好好的,一些地方除除锈,上上油,便能重新用了,
袁克成这才松了一口气。
袁克成便兴冲冲地跑到总务科,找科长郦政华,郦政华打趣道:“老袁呀,你这一天跑八趟,我这总务科现在可是单为你们袁家开的了!你以后还有什么发财机会,可要拉拨一下我啊!”
一个月来,就在郦政华的眼皮底下,袁家便从整个大院中一个藉藉无名的普通人家,冉冉升起,成为301厂上空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对了,还有他们家那个表现近乎妖孽的袁野,更是叫郦政华大感惊叹,他的小儿子郦飞与之相比,真是令他这个父亲心塞。
别的撇开不说,就说那家袁记快餐,真没想到这老实巴交的汉子居然能把快餐店撑起来。他原想到,没弄死袁记,已经邀天之幸了,殊未料到袁记直至今日依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因着自家婆娘刁钻的口味,他都好几次一大早充当苦力跑去袁记买包子了,辛苦不说,自己连包子也吃不到几个,全填了婆娘和一众饿狼的肚子。
话说他们袁记的包子,也不知道怎么做的,真心好吃呀!一想到那热腾腾的包子,胖乎乎的,白嫩嫩的,刚出锅时还冒着腾腾的热气,那包子……
老郦舌下便不断往外涌动津液,不可克制。
袁克成递过去一包比双喜道:“您客气。”
郦政华接过香烟,瞥了一眼,笑道:“嚯嚯,看不出来,老袁,都抽上红双喜了,唉,比不了,你真是发财了!”
袁克成脸上抽动了一下,露出一张干巴巴的笑脸,道:“唉,看你说的,这还不是郦科长和诸位的帮衬,没有大家的照顾,哪来我们袁记的今天,太谢谢大家了。
现在刚开店没多久,什么事儿都没捋顺,乱七八糟的,等忙过这一阵儿,我专门请大家过去聚一聚,好好感谢感谢大家。”
自家媳妇生怕不善交际的袁克成出错,千叮咛万嘱咐,未曾开口先留三分,你知道哪句话失言,得罪了别人,与人交往,千万当心,宁愿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所以人啊,要谦虚谨慎,要夹起尾巴做人,万万不能张扬放肆。
这段时间在袁记的磨炼,袁克成的口才略略好了一些,待人接物也不再那么木讷寡言,很多该说的话也能够递上去了。
环境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面貌。
他将来意一说,郦政华大喜,那堆机器扔在那里将近两年,只以为是最终是破烂的命运,没想到居然有人看上了它们,还要花钱买走,那总务科何乐而不为呢。这可不是贱卖国家资产,那些破烂根本算不上什么国家资产。
那些东西实在值不了几个钱,总务科也就没有狮子大开口,仅以低廉的价格处理给了袁克成,反正搁在仓库,只会一点一点烂掉,不如换些钱来的实惠。
这些机器收拾一番后便可正式上岗了。
可是它们搁哪里呢?袁克成大感头疼。
这些机器的体积大倒不是太大,每台机器也就跟一台冰箱的体积差不太多。但机器终究是机器,四五台机器加在一块儿,就非常占地方了。
昨天刚弄回来的一批粮食还搁在屋子里堆着呢,本来屋里加盖房子后,所有人住着将够,自从米面搬进家里后,现在已经搞的人转个身都怕碰到那两座米山面山,看着着实局促憋屈。
袁野一看,得,这又是给自己找事情来了!
看这发展的势头,袁记怎么着都要在外面租间库房了。
为啥呢?袁野也仔细思忖过,现在包子的销量一日高过一日,袁妈光准备包子的馅料,都要使用三个大塑料盆。
拌馅料不能搬到店里进行,这终究涉及袁记的机密,不适合当着所有人弄,而家里的米面堆积如山,也挤得很。
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了,到外面找房子。
……………………
自从袁记开业以来,屋里除了大嫂,都跑去袁记帮忙去了。她现在行走一路,一个人挺着个硕大的肚子在袁家老屋,帮着照顾小卖部的生意。
因为陈秀英的身子臃肿,而袁记里顾客颇多,人来人往的,尤其是学生们顾前不顾后,万一冲撞了她,可就麻烦大了,所以袁妈死活都不让她去店里帮忙。
陈秀英光听丈夫说过袁记的生意非常好,到是去看过两次,都没有碰到高峰时刻,至于到底好到什么样,也只能凭相像了。
………………
袁野曾经想过301厂的房子倒是有很多闲置,但是进进出出的,人多眼杂,袁记倘若在此租了房子,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大院的人眼睛尖着呢,看得那叫一个清清楚楚。
假如袁记一直是小打小闹的成就,那么大院里的闲言碎语也就止于街头巷议,徒增一分谈资罢了。
怕就怕,袁记最后做成功了,做大了,买卖兴旺,财源滚滚,然后招惹出一大帮的红眼病。
所谓树大招风易,人红是非多,麻烦便会接踵而至,难听的风言风语便会层出不穷,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弄的袁家疲于应付,连民国时期的大明星都给逼得仰药自尽,临死前留书“人言可畏!”足见中国人的蜚短流长是多么的可怕。
与其将仓库放到厂里,自己给自己添堵,找不自在,毋宁到厂外面的农村租几间民房,不显山不露水的,谁也看不出来。
等袁记忙完了一阵子,他就抽空朝马路对面的刘营走去。离他们301厂最近的村落便是刘营,一个五六百人的村落。301厂当年迁厂便是占用他们村的土地。
刘营不在马路边上,它得顺着一条土路往北走三四里路才能到达。
走到半路,迎面碰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个子不高,干瘦干瘦的,背着双手慢悠悠地走在土路上。
袁野一眼认出了对方,没想到在这里还能遇上熟人!
那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刘启信,就是前些日子他与方文澜救助过的中暑老头。那个大地主刘珩的小儿子,走了一辈子背运的倒霉蛋。
他忙上前一步问道:“老爷子,您身体好了么?”
刘启信瞧着眼前眉目清秀的少年,疑惑道:“你是——”
“前段时间,你不是中暑昏倒在田边么,所以……”
“哦,哦,哦……”老爷子忙上前,激动地一把拉住袁野的手,道:“哎呀,前些日子我还和廖医生说起你们来着,拜托了她好几次,说一定要廖医生帮忙找一找那两位好心人,廖医生也痛快地答应下来,可说是最近医院非常忙,一直没有时间帮我找人。
没想到能在今天巧遇恩人,哎哟,另一位恩人呢,他在哪里?他去了何处?怎么没看到他?老汉我真要好好感谢一下你们两位了,若非那天碰见了你们两个好心人,老头子怕是早就见阎王了……”
刘启信巴拉巴拉说了一箩筐又一箩筐的好话,感谢之词如滔滔江洋洋洒洒不,永不枯竭。
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儿,叫刘老爷子一番话说出来,硬是拔高到挽狂澜于既倒、救黎庶于水火的地步。弄得袁野一脸通红,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爷子还非常客气要拉着袁野去他家坐一坐,袁野心里想说,我这手头还一大把事儿呢,去你家坐,我也得有时间啊,便连忙摆手谢道:“不用了,老爷子,我来刘营,是来办事儿的。”
“有什么事么?要老头子帮忙么?”刘启信还是脸上溢满的热情劲儿,袁野委实吃不消。
“老爷子,你知道你们这附近可有房子出租么?”刘老爷子是土生土长的刘营人,于这一片非常熟悉,问他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他抬起头,看了袁野一眼,问道:“谁要用房子?”
“是我家。”
“你家?”
“做什么用呀”
“放机器,当厍房用吧,嗯……最好还能住人。”
“看样子,你需要的房子应该不少,一间两间解决不了问题,对吧,小袁野?”
袁野思索了片刻,道:“怎么着,也要三间房子吧。”
刘老爷子一脸的笑意,道:“那就好办了,既然你需要这么多的房子,那你就跟着我来吧,不用再去刘营四处打听了,浪费时间,我估摸着就算去了,村里也不见得找得到你需要的房子。”
“为什么?”
“你跟着我走就得了,也不消我多说,反正到了地方,你一看,就知道原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