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危机解除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7      字数:3192

有了母亲大人的指示,肖军当即动作麻利地将袁茵交待的事情处理的圆圆满满,妥妥贴贴。

像肖军这样常年跑供销的老科员,手上积攒的人脉极为广泛,三教九流,市井百工,什么人没打过交道,各路门道都一清二楚。

即便肖军不认识粮食系统的熟人,架不住他的狐朋狗友们有这边的熟人,熟人托熟人,朋友托朋友,三拐两绕,便找到了目标,再扔几颗手榴弹什么的,做些感情投资,通常就能轻松搞定。

这是肖军行走江湖多年的心得体会,中国就是个人情社会,大面上过的去的事情,无论官民,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弄过关得了,较那个真儿做什么。

法律不外乎人情,便是这一现状的最好注脚。

肖军摇了几个电话,不到半个小时,便找到了门路。

他的一位朋友认识市里一家国营粮店“红星粮店”的一把手(也就是粮店主任)。他们江城市印刷厂与红星粮店有过几次业务往来,好像是印刷厂给粮店做一批纸箱、包装袋什么的。

好巧不巧,袁克成所在的301厂正好属于他们红星粮店的辖区。

晚上八点钟左右,这位好友陪着肖军,一起登门拜访红星粮店的主任瞿同波。

在两条前门,两瓶五粮液的强大火力攻击下,再加上二位销售精英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下,瞿同波这位老同志失去了党性,忘记了原则,最终大开方便之门,同意了对方的请求。

解决掉粮店后,二人又马不信蹄地以同样的方法顺利地获得了煤场主任的点头,宾主言谈尽欢中,又将这条路子给趟平了。

在粮店和煤场这种关系民生的权力部门面前,像袁家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即便打着灯笼也是难以找到门路,然而肖军随便跑了两趟,便一举拿下。

这种办事的手腕和能力,叫袁家老三袁朝一时刮目相看。肖军在他的心中形象大变,原来大姐夫并非人们所说的绣花枕头一包草啊,他到底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经过此事,肖军的表率作用给袁朝指出了人生的又一条道路。

原来世界的大门可以这样打开!

不需要遵章守纪,不需要循规蹈矩,只是走走关系,托托门路,便能摆平前面的一切拦路虎。

袁朝的世界观到底有没有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然而在全世界,尤其是华人世界中,人脉和关系却是最受关注的,唯此两般,若圆转熟练使用,人生的通衢大道就摆在你的脚下,任你一马平川,驰骋而过。

那个久远的时代,并非是清如水明如镜,没有一点贪污受贿现象,只是那个现象真的很少,非常少见,与后世动辄一个小小秦皇岛自来水厂的厂长便能毫无顾忌地贪污几个亿的案件相比,实在是蚂蚁与猛犸象的差异。

到底社会民主党建政之初,刘青山张子善的榜样摆在那里,别贪污,贪污就剥皮揎草,看看是你胆子够大,还是我的刀子够快。

东方红也是农民出身,这是比照着老朱的手段来的。他可是真敢杀人,治贪力度还是刀斧俱下,非常可怕的,然而老朱那种依靠杀戮手段来阻止贪污腐化的方法终究是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的,他死后,明朝的贪腐更是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

新中国政府与当年明朝政府的贪腐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到了九十年代初,党和政府的官员贪污受贿的事件便时有发生,但总体还没有出现大面积塌方现象,没有发展到抓一个能连带一窝的可怕地步。

然而当六代目七代目执政时期,贪腐则泥沙俱下,泛滥成灾。

后来网上不断有喷子信口开河说,中国的贪污受贿泛滥成灾,只能说明一件事情,整个社会架构出现了严重问题。

至于什么严重问题,他们又开始老生常谈,把西方那一套价值观搬了出来,希图通过他们的那一套来挽救中国的政治生态,说实话,那真是驴唇不对马嘴,他们找错地方了!

中国一旦照搬西方那一套的政治制度,绝对会成为第二个rb,第二个韩国,官僚一体,财阀治国,百分之一百的确定。

所谓的民主制度不过是徒惹一笑罢了。

………………

过来人都说,那个时代所谓小贪污小受贿的程度不好界定,这话真的没错。

当时许多事情不好办理,人人都要请托关系。调动个工作,要托关系;提一级工资,要托关系;买个紧俏商品,要托关系。

请托关系,当然不能空着手,没有利益输送,人家也不会平白地使力相帮,那自然得拎点烟,拎点酒,拎点糕点果品,送送礼吧,如此才好办事。

这种现象在那个社会十分普遍,倘若你非要说他们有什么问题的话,当时有一个词可以一言以概之——不正之风

当年高英培、范增玉的相声《不正之风》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社会情况,“万能胶”无所不能的走后门本事,在当时来说,这种“能人”无处不在,也是众多底层人民所心向往之的。

不正之风,很多动用关系的事情都是搞不正之风,其中就有一些贪污受贿。

所以说肖军送人家粮店煤场的负责人的糖衣炮弹,你能说他贪污受贿么,根本就够不上法规条文,只能扣人家一顶走后门搞不正之风的大帽子。

走后门的力量真是很给力的!

当天晚上,人家便拉来了一车煤粉,800斤面粉,两大铁桶食用油,800斤大米堆在了家里,当然那钱也一分不能少的结算,只是按照粮本煤本上的价格购买的。

袁记省却一大笔的开支倒在其次,关键是这一次的难关波澜不兴,便轻松地跃过,十分难得。

这场危机终于消弥于无形,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

随着袁记包子销量的成倍增加,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便是和面,仅靠人工来和面来供给千把个包子,实在是痴人说梦,那是准备仿效前伟人的“人定胜天”么?

在那个大动乱时代的北大荒曾出现一个怪诞的事情,放着强大的康拜因不用,上级非要命令建设兵团的所有青年拿着镰刀去收割一望无际的麦田,还荒唐可笑地说什么小镰刀就是能战胜机械化。

铁的事实证明,那是不可行的。

袁野极力游说袁妈买一台轧面机和一台面粉搅拌机。

没有投入,哪里来的产出。

袁家二老既然开始涉足商业,那便要转变观念,转变思想,以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于小儿子动不动便想到用钱去解决问题,袁克成非常看不惯,当时便有些恼火。

“明明有现成的机械,为什么还要买新的东西?”

袁野一愣,“哪里有现成的轧面机和面粉搅拌机?”

袁克成指指一厢站着的李梅,道:“问你妈呀,她知道。”

李梅也是一脸迷惑,偏头问道:“我知道,我知道什么?”

袁克成提点了一下李梅,道:“两年前,你在干什么?”

李梅凝神思索了半晌道:“两年前,两年前,我想一想,哦,那个时候,厂里组织搞什么三产,我和你钱婶范婶他们几个进了一个轧面组上班,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在轧面条。”

“那以后呢?”

“在轧面组也就干了一年多,以后三产不都黄了么,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那些机器呢?”

“还不是扔在……你……”李梅眼前蓦地一亮,道:“孩子他爸,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把厂里废弃的那些轧面机器都弄回来用。”

一听说是搞什么二手机械,袁野心下便十分抗拒,试图阻止。

自家新开的店面弄一堆二手机械,算怎么回事儿啊?用不用得成且不说,名声实在不大好听。

袁野心头非常不愿意,几次张了张嘴巴,想打消老爹的这一匪夷所思的念头,还是买些新机器为好。

可又一思量,他明白老爹克勤克俭已成习惯,沁入血液之中,见不得任何败家行为。购买新机器无疑就是一个典型的败家之举。

袁野怕袁克成着恼发火,再给他来几棍子。说起来他还是一心为了袁家,却受这等无枉之灾,这又何苦来哉呢?

袁野只得苦苦忍着,不发一言。

既然有现成的机器,那就用呗,大家自无疑议。

当下,袁克成先去厂里的大仓库,一通翻找后,终于找到那些机器,察看了一下那些搁置多年的老旧机器,但见它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无人问津,无人养护。机器上早已经锈迹斑斑,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委实难看。

袁克成一见,心便凉了半截,想到莫不是这次牛皮吹大了,这些机器早就成了一堆没用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