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应对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7      字数:4282

(最近冬春换季,不幸中枪,吃药打针之中,所以精力不继,没什么情绪写作,上传时间显得有些混乱,希望大家包涵。)

自从袁记快餐开业以来,整个袁家的采买重任(包括小卖部的副食品和袁记的牛肉、包菜、白菜等等)便落在袁家老四袁朝的头上。

随着袁记生意的节节攀升,采购量也跟着节节攀升,袁朝忙的真是脚不沾地,焦头烂额。

也可能是忙糊涂了,也可能是忙忘记了,直到开业第四天出现井喷时刻,取面粉时,打开面柜,袁妈才霍然发现一个个空空如也的面粉袋,感觉不对。

她才后知后觉地开口询问袁朝,“老三,家里粮本里这三个月的粮食定额还有多少?”

袁朝只是一个劲儿地挠头。半晌才听到他憋出一句,“没有了!”

就这三个字,惊呆了所有人。

这句话意味着全家的粮食不仅八月的份额不会有了,连九月、十月的粮食份额都提前支取一空,一斤都不剩了。

这可怎么办?

袁克成登时双目尽赤,劈头盖脸地一通大骂,没有面粉,为什么不提早说,让大家都有个准备,筹谋一下应对办法。

这下倒好,杀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全都坐了蜡了!

大家都有些慌了神了!

面粉居然没有了!

但是外面顾客还是像潮水一样涌来,这可怎么办?

大家正自一愁莫展的当儿,袁牧急中生智,说道:“要不然,我自己的粮本里九十月的份额还没有用过,先拿来救救急,还有爸,你不妨去找找相熟的朋友,找他们匀个一两百斤粮食的份额,等后边缓过劲来,我们再还给他们。”

这话说的在理,也是救急之策。

大家分头行动,过了大半个钟头,二人都将粮本拿了过来,袁牧小两口将九十月两个月能动用的份额全部拿了出来,有一百二十斤。

袁克成从别人家能匀出来的份额却不太理想,只收罗到二百一十斤,不是袁克成面子小,实在是粮本里的份额都是有定数的,每一家又都是家大业大,人口多,粮食并不富余,这二百一十斤份额还是大家七拼八凑费了好大的劲儿也弄到手的。

袁朝拿过粮本,赶奔八一粮店买面粉,这边袁记还急等着用呢?

这一关才险险度过。

然而等到夜晚回到家中,众人的眉头还是没有一个舒展开来。袁克成没好气地问老四袁朝,道:“除了面粉没有之外,家里到底还有什么也没有了,痛痛快快说出来,别再打冷枪了。”

袁朝道:“蜂窝煤好像也快见底了!”

“嗯,蜂窝煤也没了!”

这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门店生意再好,没有原材料,没有煤灶,怎么做包子,怎么做牛肉面?

快餐店开张之前,大家集思广益,想到了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独独在粮油煤这个根本的原料能源上,从来没有人考虑过,包括袁野这个重生者。

如此看来,他也不是机器猫,是个万能者。

粮食和能源的渠道如何解决?这可是关乎袁记生死存亡的大事件。

而作为整个袁记的策划者,袁野当时也疏忽了这个要命的问题。

前世里,二十一世纪,物资丰富如天堂般,一切应有尽有,只要你有钱,什么买不到,而且各种渠道都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什么线下线上,什么淘宝京东,就连枪支管制严如铁桶般的中国当下,还有人铤而走险妄图从网络上偷偷购买手枪等危险物品。

除了一般的大众交易外,许多在购买大宗物品时,能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和更加周到的服务。

袁记只须一个电话敲过去,又或者在购物平台下一个订单,什么标号的面粉,什么等级的燃煤,需要多少斤,交货地点所有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小case。

人家供应商不是巴巴地开着货车将一应物资拉到袁记店门口,根本无需吩咐,还吭哧吭哧地将面粉一袋一袋扛进店里面,码放的整整齐齐。

那服务态度,伺候皇帝老儿也不过如此吧。

哪里会出现眼前这么狗屁倒灶的烂事儿?

此刻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短缺贯穿整个时代,社会民主党中央政府刚刚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口号。计划经济还在中华大地上牢牢地把握着主导权,占据着撼不动的统治地位。所谓的商品经济还只是一株幼苗在中国大地上破土而出。

而计划经济的特点就是一切都按计划来,所有国民都是国家的定量物资供给生活,所以每一家的屋里都还存贮着一大堆的本本和证件,买粮买油买面要粮食供应本,要粮票、油票,买燃煤要煤本,要煤票,反正城市人的生活还是离不开那些本本。

而且所有的国家供应都是有限额的,每一家的供应量是固定不变的。

自1979年安an徽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始,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农民除上交国家的粮食外,还有了一些富余的粮食,然后流入市场,由此出现了议价粮,解决了许多城市边缘人、半边户的吃饭问题。

但对于大宗采购者,比如袁家这种开快餐店的客户来说,实在多有不便。

议价粮属于新出现的新鲜事物,对于像袁记这样的私营业主来说,并不友好,一个是因为是农民富余的粮食,自然不会太多,而且分散在多个农户手中,尤其是各家种出粮食的品质也参差不齐,各不相一。

最要命的是农民手中粮食的价格都是随行就市,跟着市场走,与市里国营粮店的价格相比,差价竟然达到两到三倍之多,太贵了。

如果每次袁记都去自由市场上购买粮食,花了无数的冤枉钱暂且不说,粮食质量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听说自由市场上买回来的粮食里面沙子杂物特别多,清理起来十分困难,实在无法像国营粮店的粮食一样干净。

袁野不是没想过走国营粮店的渠道购买粮食。国营粮店里的粮食质量稳定可靠,且货源充足,不会出现断货的可能,还有那个价格差确实非常巨大,能不当那个冤大头,还是不要当的好。

他并不是个拘泥不化的人,眼前明明有个国营粮店这个漏子可以钻,凭什么还要走冤枉路?

袁野不禁在心底忖度,能不能找个认识粮店系统的牛人,帮忙牵个线,然后打通关节,从粮店找找熟人,以后但凡米粮油各种物资,都从粮店进货,反正通过这个渠道买粮的人不在少数,又不差他一个。

说白了,他就是那个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小人。

他可不是有精神洁癖的人,想的很开,他又不想当什么张海迪、朱伯儒、***,舍小利,顾大家,那样的人生固然高大上,听上去很好听,不过还是让别人去当吧,袁野觉得太累,高攀不起。

他重生后的理想并不强大,只想让家人和朋友活的更好,更幸福一些,剩下的就是自己能活的更快活更滋润。

他的要求真心不高,很容易做到的。

大姐袁茵却主动请缨说,不管是粮食和燃煤,她让老公肖军去解决。

袁野不禁眉头紧锁,他当然知道肖军在供销科,人面广,认识人多,这件事情找他办,是最妥当的,然而照肖军的尿性,袁野以为他会推三阻四一番,最后盛情难却之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下来。

那份嘴脸,看着叫人难受,袁野真的不想去麻烦他,但见大姐一副欢欣雀跃的样子,涌到嘴边的话就收了回去。

大姐,只要你喜欢,那就按你的方法办吧!

没想到袁茵回去后一说这件事,肖军竟然爽快地答应下来,第二天便跑来告诉他们,袁记的所有问题统通解决。

在袁家看来,份外棘手的事情,宛如天要蹋下来一样,到肖军手上,却三下五除二地解决掉了。

有关系的人就是不一样,袁朝眼前一亮,他看到了的自己的未来。

说起来,肖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帮助袁家解决问题,也是他们家的老太太刘兰枝的耳提面谕所致。

老太太毕竟多活了几十年,眼光还是很毒辣的,人老成精。

自从袁家开始搬家起,便运作不断,先是在后院起屋,紧随其后又弄了个小卖部开始,她便有些摸不准自己这个亲家的行动了,便留了个心眼,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老太太总觉得进入七月以来,袁家做出了许多奇怪的举动,这些举动非常睿智,非常聪明,连刘兰枝自己都始料未及,可怎么看,那些举动根本都不像是他们家人能够做来的。

而且袁家干什么成什么,宛如赵子龙杀进曹营七进七出,所向披靡一般,似乎有什么人在指点他们。

刘兰枝当然不知道里面的关窍出在袁野这个重生者身上,所以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按照以前的历史轨迹,刘兰枝还是照样瞧不起亲家,发自内心地看不上这一对老实巴交的夫妻。

而今亲眼目睹亲家鸟枪换炮,突然之间就抖起来了,由不得刘兰枝不郑重待之。

谁都不愿意得罪有本事的人。

她这才吩咐那个都三十好几的人还耽于玩乐长不大的儿子,全力以赴帮助老丈人解决这桩事情。

既然太后都发话了,肖军哪有不听命的道理。

一旁的肖正国气道:“你吃药吃多了,怎么想到要去帮他们家,你不知道你的孙子怎么没的,还想怎么样?”

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袁茵的,因为袁茵的执着,他肖正国将彻底绝了血脉。一想到后继无人,肖正国的心都是冰凉的,他将无面目去见逝去的肖家列祖列宗。

因为讨厌袁茵,自然袁茵所在的娘家连带着被讨厌了。

刘兰枝见老伴生气,连忙解释道:“老肖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袁家可不是以前的袁家了,我们不能再拿老眼光看他们了。”

肖正国一脸疑惑地看着刘兰枝,道:“你,什么意思?他们袁家能摇身一变,由孙猴子化身如来佛祖不成?”

刘兰枝笑道:“那倒是没那个本事,不过你听听我给你细细讲讲他们家近一个多月来的事情,你就会发现这家人真的变了!很有能耐的样子。”

肖正国一翻金鱼眼睛,没好气地回道:“变了,有能耐?能变成什么样,有能耐到什么样?你倒说说看。”

刘兰枝便将近来袁家的一系列举动详细地讲说了一遍。肖正国闭着眼睛思考了片刻,道:“去,给我泡杯茶来。”

刘兰枝忙起身给老伴端过来一杯茶,她知道肖正国一向有个习惯,一旦思考问题时,便一边品着茶水,一边仔细斟酌。

肖正国品茶品到一半,突然说了一句,“这袁家似乎有乌鸦变凤凰的劲儿头呀!”

刘兰枝一拍大腿,道:“对,老肖,我就是这个感觉,错不了,起先,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听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我原来的直觉一点都没有错。他们家真的可能飞黄腾达了。”

肖正国斜了又矮又胖的媳妇一眼,终于现出一丝欣慰之色,自己当年可是一表人才,追求自己的女孩不说一百,也有五六十,要不生的儿子姑娘那般优秀,不就是遗传自他的优秀基因么!

自己这么好的条件,当年一力就要娶副厂长家的这个矮冬瓜,看来自己的眼光还是没错的。

“你看到人家要飞起来了,你又想与他们家重修旧好么?”

“怎么,不行么?”

肖正国点点头,道:“行,可是行,你可千万不要出面,一切都让肖军去做,时间长了,人家自然会念叨你的好的,不要再做些不必要的举动,听到没有?”

他半辈子混迹企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圈,心里没点水,能吃得开,眼见亲家乘势欲飞,他也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岂能不借助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