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借粮 大修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7      字数:3178

(最近这里冬春换季,温差较大,不幸中枪,吃药打针中,所以精力不继,情绪低落,写作难为,上传时间显得有些混乱,希望大家包涵。)

自从袁记快餐开业伊始,袁芫身肩袁记的收银之责,整个袁家的采买重任(包括小卖部的副食品和袁记的牛肉、包菜、白菜等等)便从袁芫的手中转移到袁家老四袁朝的身上。

袁朝倒也做的有模有样,没有出现什么差错。

然而随着袁记生意的节节攀升,采购量也跟着的节节攀升,每天袁朝忙的真是脚不沾地,焦头烂额,甚至开始不住口地在家人面前大吐苦水。

就是在这忙忙碌碌中,一个意外突然而至。

袁记开业第四天下午,袁妈去取面粉,打开面柜,才霍然发现一个个空空如也的面粉袋躺在里面,感觉不对劲儿。

她才后知后觉地开口询问身负采买之任的袁朝,“老三,家里粮本里这三个月的粮食定额还有多少?”

袁朝只是一个劲儿地挠头,半晌才憋出一句,“没有了!”

就这三个字,直如一道晴天霹雳在众人的头顶上空炸响,所有人的脑袋只觉得一阵嗡嗡嗡地作响,别的什么也听不到了,耳边只是不断的回响着“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

大家一时僵立当场!

半晌之后,袁爸袁妈才回过味来,袁老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全家六口人的粮食不仅八月的份额不会有了,连九月、十月后两个月的粮食份额都提前支取一空,一斤都不剩了。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倒霉事儿?

没有粮食,那袁记怎么办?随后所有人全都醒悟过来,一个个都开始惊惶失措,五内如焚,这道噩耗从天而降,直接将所有人打入绝望的深渊,眼前只余漆黑的一片,一股无情的重压凭空而至,压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

袁克成双目尽赤,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通大骂,“袁朝,你的脑袋是进水了,还是被驴给踢坏了,家里买米买面买菜,都是你这个小子一手操办,既然发现没有面粉,为什么不早说?

既然发现没有面粉,为什么不提早告诉大家,让我们早做准备,筹划一下应对方法?怎么搞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说出来?这叫我们如何……”

他一时心乱如麻,也没了主意。

在袁克成的眼中,唯一的购粮渠道就是红星粮店,没有了粮本上的份额,还怎生去红星粮店买面粉,买不到面粉,袁记还怎生做包子做面条,做不成面条包子,袁记便再也玩不下去了。

他真是不知如何应对这个天大的危机。

众人直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心急若焚、焦灼不安。

面粉居然没有了!但是外面虽然客流的高峰早过,却仍然还有一些顾客临门,这可怎么办?

大家正自一愁莫展的当儿,还是袁牧急中生智,说道:“要不然这样,我和秀英的粮本里九、十月的份额还没有动过,先拿来救救急,让袁记先度过难关。

还有爸和妈,你们也一起出去,大家发动起来,去找找大院里相熟的朋友邻居,不妨问问赵大爷,吴医生,还有几位东北老乡借一借,缓颊一二,看看他们能不能帮忙匀出个一两百斤粮食的份额,江湖救急,等过两天我们袁家缓过劲来,再想办法将份额还给他们。

这份危难中的恩情我们袁家会铭诸肺腑,断不会忘记的,以后即便袁家粮本里没有过多的份额,还不起那些份额,到时候也会多补些钱物,或者粮票,绝不会亏待大家的,他们当不会说些什么。”

袁牧这话说的丝丝入扣,言之有理,也是救急之策。

大家分头行动,过了半个钟头,袁牧便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他们小两口将九、十月两个月能动用的份额全部拿了出来,有120斤。陈秀英还找了自己的娘家,又筹措了90斤。

袁朝拿过两家的粮本,急忙赶奔红星粮店买面粉,这边袁记快餐还等着米下锅呢?

与此同时,大姐袁茵也回市里找同事借粮去了,估计得等到明天才能得到音信。

袁克成在大院里走了一遭,从别人家能匀出来的份额却不太理想,找了六七家,只收罗到210斤。

不是袁克成面子小,借不到更多的粮食,委实是这粮本关系到每一家的命脉,粮本里的份额都是相关部门算了又算,估摸了又估摸的与一户人口的实际口粮基本一致,家家没有什么富余。

粮本里的数字都是上级部门根据每一户的家庭成员多寡确定的口粮。当时一个成年人每月的口粮配给大概在30斤上下,可能多点,可能少点,根据工作性质决定。

大学生一个月的口粮多一些,达到40多斤,待业青年就少许多,25斤,中学生32斤,干体力活的单位分到的口粮多些,坐办公室的,像学校机关的口粮就少些,基本如此。

……………………

当年响应党的号召,“人多力量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301厂大院里的每一家每一户都都是争着生,比着生,赛着生,以至于家家都是儿女满堂,户户皆是人丁兴旺,像袁家八口这样的大家庭,在大院里屡见不鲜。

每一户的家庭成员都多,自然粮本里的份额也就多,别看份额多,但是大家庭的粮食往往最是紧张,很多大家庭都不够吃,倘若家里还养着两三个十八九岁的棒小伙子,那他们的肚子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有多少粮食都不禁他们造的。

不紧巴点过日子,弄不好全家都会跟着饿肚子的,这可真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有前例,就是那位被郦飞打破头的向阳家,当初他们刚搬来大院时,向阳的妈妈便因为大手大脚的习惯,而闹了好几回笑话。

刚过月中,向阳妈妈便稀里糊涂地将粮本里所有的份额全都倒腾光了,弄到最后全家没米下锅,都吃不上饭了,逼的向工涨红着脸四处化缘,东家借一点,西家借一点,才勉强度过难关,如是者三番,向阳妈妈才幡然醒悟,知道精打细算起来。

其实大家粮食份额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当时的饭菜里缺乏油水,不是一般的缺,是非常缺,所以当时人们的饭量都挺大的,一顿能干三四碗不带歇气的。

袁克成能够弄到这210斤的份额,还是大家伙儿七拼八凑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挤出来的。

这还是最近袁家大出风头,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他们的潜力无限,有些人想结个善缘。否则,借粮本买粮食,那得是过命的交情才行啊!

当天夜里,袁茵便又匆匆赶了过来,她也是担心袁记,尽量做到快去快回,没想到她的收获颇丰,一下子拿来了360斤粮票,令人大吃一惊。

她在市一棉纺厂的人缘极佳,兼之最近一两年市一棉纺经济效益非常之好,许多青工小家庭大都是双职工,生活还挺滋润,吃油厉害,米面反而吃的并不凶,份额往往颇有盈余,他们常拿多出来的粮票换附近老乡的土鸡蛋。

所以她回去之后振臂一呼,群情响应,大家纷纷伸出援手,眨眼之间便聚集了360斤粮票。

袁茵没有将借粮的事情告诉家中的婆婆刘兰枝,自从拒绝生二胎后,便将家中二老彻底得罪了,彼此的关系闹的非常僵,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很少言语。

刘兰枝不知从谁那里听了一耳朵,获悉儿媳妇借粮,便主动地将家里粮本以及不用的粮票全部给了袁茵,还说,家里粮本每个月的口粮都有富余,浪费实在可惜,以后袁家倘若想用,便全部都给袁家吧。

一席话说的袁茵感动莫名,真是出人意料,自家婆婆还有这么通情达理的一天。

袁记断粮这一关才险险度过。

然而等到夜晚回到家中,众人的眉头还是没有一个舒展开来。袁克成没好气地问老四袁朝,道:“像今天这样,这些份额也将够袁记往后两三日的量,再往后又将如何解决?”

借粮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然后袁克成掉转头来,对着袁朝,没好气地问道:“除了面粉短缺之外,家里到底还有什么也短缺了,痛痛快快说出来,别再吓死人了,搞什么突然袭击。”

袁芫也道:“袁朝,快麻利地说吧,你这样抽冷子来这么一下,人吓人,吓死人啊。”

袁朝歪着脑袋,思索了一下,道:“蜂窝煤好像也快见底了!”

“嗯,蜂窝煤也没了!”众皆愕然。

眼看着幸福的小手正在向整个袁家招手,却枝节横生。

面粉没有了,

燃煤没有了!

这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门店生意,没有了面粉,没有了燃煤,还怎么去做包子,怎么做牛肉面?

难道用黄土和面,做包子么?

难道用木头生火煮牛肉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