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风平浪静下涌动的暗流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7      字数:3123

这一天早晨香港的某条街道,晨光书店的老板陈光正坐在书店翻看《星报》。

陈先生日常除了打理手中的书店外,平生最大的爱好便是翻阅本地各类报纸,无论大报小报,他都无区别的喜欢。

他自已还专门订阅了四份报纸,《星报》并非在他的订阅范围,只是因为他和那位苏星柏同学一样,无意中看到《星报》的连载《古剑奇谭》,所以也开始了追书历程,这部作品令他流连忘返,所以一直吩咐手下的店员每日买回来一份。

此时此刻,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最新的连载《数风流人物》,脸上的神色变化不定。他只是看一半,陡然站了起来,在屋中来回走了几圈,然后重又坐下,摸起电话,道:“太炎兄,你看过今天的《星报》么,哦,还没有看过,那你赶紧去买一份今天的《星报》,看看里面的连载,里面有一个令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出于朋友的道义,他有义务提醒老友,注意这个最新的连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由然而生,叫老友不得不防。

孙太炎不疑有他,很快在街角的报亭处买了一份《星报》,直接翻到连载处,扎着脑袋仔细地观看《数风流人物》。

几分钟后,他匆匆看完,重又从头到尾,慢条丝理地仔细看了一遍,面色现出阴睛不定之色,倒抽了一口凉气,心头陡然生出一股“来势汹汹”的感觉。

他急忙拿着报纸直奔总编室,总编看罢这篇连载,也是坐在椅上沉吟不语,久久无话,然后抬眼面带凝重之色,立即召开会议,请来出版发行部、编辑部、广告部等一应部门的头脑,筹划对策。

为什么《明报》总编对《星报》如此严阵以待?

说起来话长,香港虽说只是个5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以金融贸易立市的海港城市,然而本城的出版业也异常发达,近百种报刊充斥于这个钢铁森林之中。

各个报社为争夺市场,争夺客户,使尽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在香港能够获得一万以上固定客户的报纸,便可自豪地称之为大报,日销售达到两三千份,便在本城报业中站有一席之地。

《明报》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香港报业执牛耳者,野心不可谓不大,而作为第二梯队中的《星报》也削尖脑袋,时刻准备闯进第一阶层,大家都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

所以《星报》的一切动向,也时刻受到《明报》的关注,也是情有可原的。

…………………………

同一天反馈到《星报》报社的大量信息依然风平浪静,海不扬波,好像一粒小石子丢入宽广无垠的海洋中,没有泛起一丝波澜。方文澜和主编虽心有不甘,却齐齐松了口气。在他们看来,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至少没有引来如潮恶评。

第二天仍然波澜不兴。

第三天,港大学生苏星柏非常不满,非常郁闷,一大早他便碰到了一件令人措手不及的倒霉事情。

这天清晨,他像往常时间,愉快地走下楼去,到便利店买三份《星报》。殊没料到一脸纹路的店主却是两手一摊,万般无奈地告诉他,“苏生,不知道怎么回事,早上报纸刚刚送到,《星报》就一抢而光,五分钟便售卖一空。我还没来得及给你留报纸,便没了,请多多见谅。”

看着便利店主略带歉意的笑容,苏星柏欢乐的心情为之一滞,随之如遇冰水般陡然降了下来,心头老大的不痛快,持续许久的生活习惯竟然被生生打断了,叫他情何以堪,一股郁气横亘胸口,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委实难受的紧。

可报纸还要看,连载还要读,一切都养成习惯了,不买都不成啦。

没有办法,他只得又多走了几十米外,来到离宿舍楼较远的一家便利店。那里常年也售卖各类报刊,记得那里也有《星报》。

苏星柏满情希望地走到便利店,迎面而来的又是当头一棒,青年店员也无可奈何地对他解释道:“先生,原来《星报》在我们这里的销量一直都很固定,每次店里就进十一份报纸,大都是些老顾客拿走的,很少出现错误。

不知怎么回事,从昨天开始,《星报》便突然卖的十分迅速,都是不到半个小时售磬一空。好多都是陌生顾客前业购买报纸,您已经是第四个向我提出买《星报》的顾客了。十分抱歉,我们店里已经卖光了,请您到别处再看看吧!”

因为一大早没有买到《星报》,苏星柏心头早就蓄积了一肚子的火气,一听店员如此说,一而再,再而三的受挫,让他的火气已经直冲头顶,只要划要火柴,就能燃起冲天烈焰。

天天看连载已经渗透进他的血液之中,成为他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他们寝室里三人,一天最大的乐趣,便是看《数风流人物》,看完之后相互交流一番感受心得,已经成为三人最近时常做的活动。

三人看这部小说宛如服食鸦片一样令人上瘾,欲罢不能。今天如果看不到连载,他一天势难舒服的,另外两个好友大概也会难受一天的。

苏星柏直接跑到了校园外面,又找了一家报亭,才抢在别人之前,险而又险地拿到了最后三份报纸。

拿到三份报纸的那一瞬间,苏星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天早上的一番痛苦磨练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以后买《星报》会不会天天如此这般艰难?

此刻,他心底由然生出一分危机感,倘若天天如此这般艰难,买三份报纸都要折腾这么长的时间,那可不行啊,这种日子他可消受不起。

到底该怎么办?花大量的时间再去找报纸,实在不现实,太浪费时间了,他一边往回走一边筹思对策,有了,实在不行的话,干脆提前将一周的报纸钱都放到楼下的便利店主那里,让他每天保证三份星报就是了。

当便利店老板收到苏星柏的钱后,脸上的笑容宛如一个狐狸般,他怎能不高兴,这已经是他收到的第25份订报钱了,现在他要赶紧给报商打电话,叫他明天多送15份《星报》。

与此类似的情况,每天坐渡轮的杜生像苏星柏一样,也没有买到《星报》。杜生毕竟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一二十年,自制力要好过苏星柏许多,虽然颇感遗憾,可不看报纸,身上也不会掉下块肉,不看就不看罢,他倒也没有汲汲以求的心思。

杜生直以为偶尔买不到《星报》也没什么,一样的能过日子。

那一天他在报亭处,换了一份《南华早报》,眼睛盯着满版的英文,脑海中却浮想起昨日《数风流人物》内容,今天报纸又在登些什么呢,宋义带领项羽碰没碰到秦军主力,遇到强敌后,他们能打过么?一念及此,心头便有几丝小渴望,愈发想一览《星报》了。

谁知道第四天,他还是没有买到《星报》,他以为的个别现象一时竟变成了常态,心里便有些愠怒,星报又不是香港最大的几家报业。没可能啊,怎么现在也变得这么紧俏了。

杜生一脸郁闷地来到澳门的公司,第一件事便是给星报去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函,指出报纸的欠缺极度影响读者与报社的亲和度云云。

与此同时苏星柏也写了一封投诉信函投递到报社,主要报怨连载版面太少,他们仨看的不痛快。、

晨光书店老板也追看了一阵儿《数风流人物》,对这位作者的文风十分喜欢,进而对作者产生极大的兴趣,便向报社寄来了一封读者信函,请求报社将作者的一应情况披露出来。

一周后,主编看着一桌子的读者来信,和不断催促加印报纸的来电,高兴地嘴都合不拢了。

好,这可是报社多年未见的好现象,往日《星报》总是不温不火的,偶尔出现一两个小虾米投些来信,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读者来信。这委实是个好现象,说明《数风流人物》见效了。

半个月后,香港无线电视tvb一款电视访谈节目请到了最近正当红的偶像歌星章荣,主持人与章荣的一番攀谈闲聊。主持人随口问道:“章荣,你最近在忙什么?”

章荣想都没想,说道:“我正在追一部报纸连载《数风流人物》。”主持人大奇,他还从未听说过这本书,不禁与章荣细细聊了几句《数风流人物》。

谁也没想到,偶像的一句话,在众多拥趸心头泛起涛天的波澜,一夕之间,整个港岛的少男少女们便在四处寻找这本名叫《数风流人物》的小说。

从此《数风流人物》腾空而起,直上九霄,它的大名开始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