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获悉,老家陆n县正好位于那次雹灾的中心,受灾情况至为严重,地里的庄稼眼看再有两三天就可以开镰收割,结果飞来横祸,上天雷霆震怒,降下无情冰雹,百姓辛苦大半年种植的小麦彻底绝收,政府的救灾款救灾粮来的十分缓慢,老家的亲戚被逼无奈纷纷向远在江城的袁克成家求助。
…………
袁李两家的亲戚大部分上依然留在陆南老家。
袁克成家是个大家庭,袁奶奶很能生,一共生了四子二女,分别是大儿子袁克定,二儿子袁克成,三儿子袁克勋,四儿子袁克明,大女儿袁克慧,小女儿袁克聪。前世里,除了袁克明这个小儿子还是个单身外,其他子女均已经成家立业。
当年南方工业集团在辽@宁沈阳招工,袁家中的袁克定袁克成袁克慧,以及陆南许多农家子都踊跃报名参加,袁克慧因为不够年龄,被刷了下来,同村的其他青年基本上都被录取。
大家正高兴的当儿,却听说招收的青年都须去湖@北工作,根本不是之前宣称的那样,在辽@宁工作。
南方工业集团变卦了!
湖@北是哪里,对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名字,细一打听,竟然远隔千里,坐火车得几天几夜方能到达,当即都炸了!
现在又不是民国时代,军阀混战,国社党争,rb侵华,民不聊生,日子艰难,人们活不下去了,才被迫背井离乡,远走他地。
如今社民党建国后,一片太平景象。谁不希望能够守在自个儿家门口讨生活。所以当初招收的近两百名青年中,大都选择了拒绝,最后动身前往荆楚大地的也就十多只小虾米。
本来袁克成也想留在本省,不愿意去那么遥远的地方。
故土难离的心,谁都有,他的心思更重一些,老婆儿女,他舍不得他们,再有父母年事已高,万一有个好歹,他远在外地,说不定连最后一面也难得见到了,这一点是他万万不能忍受的。
袁爷爷和袁奶奶大力反对,极力鼓动二儿子推掉这份工作,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就是了。即便找不到,也没关系,实在不行的话,干脆就在家务农算了。
当时工人与农民没有什么差距,不少人的观念居然是,工人不如农民来的实惠,直到三年灾害时才真正显出工人农民的巨大不同。
在袁家老爷子老太太的眼光里,做不做工,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但离家千里,却要不得。
二老也有个私心,家中四子,唯有二儿子袁克成老实本分,最为孝顺。袁克成承欢膝下,他们也老有所依。
大哥袁克定也使劲劝弟弟,“别去南方,听大哥的话,老二,千万别去!真的,去了你一定会后悔,那个鬼地方,说好听点是城市,指不定是什么鸟不生蛋的小镇呢,还赶不上咱这儿的大岭子。在外千日好,不如在家一顿饱。江城离我们太远了,不说别的,听说当地的生活饮食习惯与我们大不一样,适应起来太麻烦,再加上那里谁都不认识,人生地不熟的,你看大哥我就没有去了。”
大哥袁克定也报名参加了南方工业集团的招聘,最终被录取了,听说要去千里之外的江城,他第一个就麻溜地退出了,嫌远。
然而袁克成不顾父母兄弟的劝阻,最终成行,来到那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南方小城江城。令他最终改变主意的人便是妻子李梅。
李梅力劝他,“克成,都知道故土难离,都知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你不想出远门,去陌生的南方,只愿意留在家乡,我明白,我理解,不会说什么。
可是你想过没有,省里的招工虽然不少,但招工的条件太苛刻了,不是这个条款,就是那个条款,限制死了,我们在里边又没有熟人,进不去啊。
这次南方工业招工,不设任何要求,机会太难得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去湖@北工作,虽然湖@北离家远点,来回一趟有些麻烦,可这份工作非常不错啊,你现在又到哪里找一份工作能脱离农门呢,都知道公家饭好吃,你不受点苦,怎么就能心安理得地吃到这碗饭呢?
而且我们袁李两个家族的人都在陆南,亲戚连着亲戚,盘根错节,互相牵扯太多,与其守在老家,多方羁绊,不如跳出去,到南方去。
过几年你在那里安稳了,再把我们娘儿几个全接过去
至于爹娘,你放心,我会用心侍奉二老的。虽然咱娘挑剔些,我能忍,你不用记挂。孩子们都在家里,也不用你操心,你就用心在南方好好工作就是。过几年你在那里安稳了,再把我们娘儿几个全接过去……”
袁野后来有幸听袁爸袁妈讲述当年的人生抉择时,袁妈所说的那段蛊惑力十足的话语,真的很有见地,颇具战略眼光,委实无法想像这话语出自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女人之口。
这一次招工是当地最后一次没任何设限的招工,只要求身体健康年满18岁的农家子皆可报名。
结果在东北居然没有招够员工,南方工业集团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又在河@南与四@川两省分别招募了一批青年。两省农家子一听说招工,响应如云,踊跃报名,管他去哪里,只要跳出农门就好。这与东北人的冷淡反应真是冰火两重天,川豫两省的人对离开故土没有任何不适。
多年以后大伯袁克定每每提起这桩事,肠子都悔青了,自己没能够像二弟袁克成一样坚定意志,心无旁鹜,跟着去南方,错失大好机会。
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在大肆招工,那是一次波及甚广的招工大潮,东北三省亦不例外。
虽然那个时代东北的工业远比其他地方发达,但本本乡本土的企业诸如鞍钢、一汽、北方工业等等对招工有诸多限制,很难进入。
而外地企业招工则条件宽松许多,很容易报名参加。而像南方工业这样没有什么限制的机会,真的是只有一次,错过了就错过了,再也不会有了。他们想跳出农门的愿望最终只能永远搁在心底了。
听了李梅一番鼓动带激励的话语,袁克成狠了狠心,一跺脚,一闭眼,踏上了开往南方的列车,这一去,便决定了老袁家这一脉彻底离开老家来到南方江城,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再说大伯袁克定因为错失良机,没得办法,只得老老实实地在陆南种地。大伯母与袁奶奶婆媳二人互相看不顺眼,争执不断,大伯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禁止全家人和老屋有任何牵连。
四年前大伯母因病去世,大伯耐不住寂寞,经媒婆介绍又找了个后老伴,这位老太太可是非常牛比,是内nei蒙meng古赤峰地区远近闻名的大仙儿(东北将从事迷信活动的神婆神汉通称为大仙儿)。
据说她的话灵验之极,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都上赶着找她解困排忧,她的生意十分红火,在当地,她也算是一位响当当的名人。
也不知道这个老太太眼睛怎么长的,一眼便相中了袁克成这个鳏夫,然后便说她那嘎的是风水宝地,动不得,言下之意就是,你个老东西,想跟我过日子,就到我的一亩三分地来,所以袁野大伯乖乖地将家当搬到赤峰去了。
听三姨和小姑等人说,老俩口日子过得十分和美。老太太对袁克定百依百顺,侍候得跟大爷似的。都说袁克定这回再婚,算是掉到福窝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