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他坐困愁城的时候,一件小事意外改变了他的窘境。
一个星期天上午,李梅吩咐家里的孩子们去云集镇的菜场接她。
因为家里人口多,每次买菜,李梅都要去云集镇,买一大些,整整一大蛇皮袋。去那么远的菜场买菜,怎么着也得多买点,至少得买够两天的菜吧。
菜买的多,重量不轻,加之四里多地的路程,她一个中老年妇女扛着一大袋子菜回来,委实费劲儿,所以袁妈都会喊家里的闲散人员骑车前去帮忙。
此刻家里就袁野一个壮劳力,不喊他喊谁,便嘱咐袁野九点去云集菜场门口等着她,将蛇皮袋子驮回来。
袁野没注意时间,应命而来,发现自己来早了,李梅还在里面买菜呢,他还要在门口呆半个钟头。
他可不愿意像个傻子一样呆呆有站在市场门口等人,便骑着车在镇上漫无目的的闲逛,打发无聊的时间,无意中在百货大楼旁边的一个墙角处发现一处书摊。
书摊不大,紧靠百货大楼的山墙,用几块长条木板拼接而成,下面用两个铁架子作支撑。
木板上的图书竖直码放地整整齐齐,满满当当一大片,里面的书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不仅有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还有琼瑶、亦舒、严沁等人的言情小说,甚至还有一些当代小书,诸如《高山下的花环》、《花园街五号》、《平凡的世界》等等。
除了这些成人类小说外,甚至那个时代独有的小人书也摆了不少,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铁臂阿童木》等等。
袁野直看得怦然心动,眼睛都拔不出来了。
袁野低下头仔细察看书籍的背脊,发现一个又一个自己慕名已久的名字,他的心脏便跟着那些书名而摇曳摆动。这些可都是他想了许久的小说啊,真没想到会在这里意外相遇。
书摊旁边五六个青年正背靠着山墙,微低着头,在阳光的沐浴下,安安静静地看着手里的书本,没有一丝坐于马路边的局促。
这个书摊直似一个聚宝盆般乍然出现在袁野的面前。
袁野直似阿里巴巴发现了四十大盗的宝藏一样,高兴的差点都要疯掉。这个书摊出现的太及时了,里面所有的书籍,他都想一睹为快,尤其他看到不少武侠小说曾经是在二哥手里看过的半头货,更是如此,
摆书摊的老爷子一脸的皱纹,看着足有七十多岁,手中攥着一个旱烟袋,眯着眼睛,吧嗒吧嗒的抽着手中的旱烟。
袁野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情,主动上前问道:“大爷,您这书摊上的书是怎么看的?”
书摊老板抬头看了他一眼,用浓重的江城口音说道:“大书一本一毛,小人书一本两分,就坐那儿看!”书摊老人用旱烟竿一指山墙边上摆放的一排小木凳,又解释道:“我每天早上都在百货商店门口出摊,八点前后过来,下午五点半收摊,你坐在这儿,想看多久都行。”
“这些书能借回去看么?”
“如果借回去看的话,那就要收押金了,大书一本两块钱,小人书一本一块钱。租金不变,跟在这儿看书的价钱一样,还是大书一天一毛,小人书一天两分。”
瞧着琳琅满目的图书,袁野的心里长满了野草一般,恨不能一下子将它们全都抱回家去,躺着看,站着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幸福的生活似乎正张开双手向自己展开怀抱。
他眼睛通红地盯着这些图书,不禁暗自思忖,三天前大哥袁牧看到别人家的父母都会给儿女一点钱,让他们天热的时候买根雪糕吃,自家弟弟妹妹却什么都没有,不免有些心疼,便每天给两人五毛钱,让他们两个买些冰棍吃。
袁野心思活络起来,与其买冰棍,图个一时痛快,还不如省下来,在小板凳上坐一天看书来的过瘾,可他每周只有星期天才放假,平时那六天可没时间跑这么远来看书,这可怎么办?
搜枯索肠,思虑了半天,他的小脑袋瓜子不由将心思动到了妹妹的小金库上。
袁莉是个家中的老幺,极受家中二老宠爱,平常家里只有她能得到爸爸妈妈给的一些零花钱。
她承袭家中节俭之风,向来不乱花钱,便找母亲要了个小扑满,将这些零钱全部存入其中,一来二去,扑满里应该有不少钱中吧!
袁野想到,不如让她拿出钱来作押金,他来出租金,两人一起租书,何乐而不为呢。
袁野将自己想好的主意告诉袁莉,袁莉闻言大言。这几日,袁莉回想起来,也是十分懊悔,一直在自我检讨,想到她当时委实是太冲动了,一时激动,便不管不顾地信口胡说,对二哥袁朝出口不逊,才弄得最后一拍两散,都没落到好。
袁莉没想到峰回路转,还有这般美事等着他们,连忙说道:“好,好,好,就按你说的去办!”
然后两人合作,断断续续地在书摊上看了一年多的杂书,直到袁野上了高中,租书生涯才告一段落。
……………………
袁野兄妹二人将所有课外时间都倾注在这些闲书上,时间一长,学业便初显颓势,渐有江河日下的感觉。
以前袁野可是学校的好学生,虽然不够聪慧,却绝对努力,是以成绩拔尖,在班级名列前茅,属于班级前四五位,年级前十的种子选手,只比陈操之略逊一筹,极有希望冲击省重点市一中的录取分数线。
袁莉比三哥脑袋瓜子灵活许多,却没将聪明劲儿用到正途上,向来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她的心思始终停驻在绘画一道上,所以学业一直表现平平,成绩盘桓于中下游,她却不以为意。父母多次教训,哥哥姐姐劝说,她却屡教不改,置若罔闻。
李梅考虑良久之后,便没有再强求她了,说道:“成绩不好就不好吧,你毕竟是个女孩子,我们也对你不抱太大的奢望,只要你能拥有一双慧眼就行了。”
经过一年多的疯狂看书,到了初三下学期,恶果便显现出来,袁野成绩下降的厉害,最后跑到了二十多名开外,位列中等偏下,彻底失去了挑战市一中的机会。
而袁莉更甚,直接吊了车尾,最后关头,才悬之又悬地进入一个普高混日子。
终日沉迷武侠小说,对他们造成的巨大杀伤力,李梅和袁克成却一直蒙在鼓里,尚不自知。
直到许多年以后,李梅提起小儿子袁野的成绩还是耿耿于怀。她不无遗憾地告诉两个大孙子袁一鸣袁一飞:“你们几个叔叔姑姑中,也就你们大姑袁茵和小叔袁野是学习的苗子。
你们大姑当年是因为家里负担实在太重,我们做爹妈的没本事,供不起她,最后是没得办法,她早早地参加了工作。
你们小叔袁野小时候成绩在学校里也是拔尖的,门门课都是九十分上下,非常好,一直都是优等生,可惜后来不知怎么的,成绩就下来了,连高考都没考好,最终没上成大学,哎,太可惜了!”
当时,袁克成李梅和大院中许多普通家庭的父母一样,对孩子们施行放养的政策。基本上家家如此,概莫如是。
孩子要交钱的时候,父母就麻利地交钱;学校要开家长会的时候,父母就去开家长会;老师每次家访时,报告孩子们在学校的近况时,向家长告状,家长掉过头来,就是一顿胖揍,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在他们的眼中,如果孩子努力,成绩足够优秀,作父母的倒也会尽心心力,成全他们向更高更好的地方发展,比如进燕京大学深造什么的.
但那样的机会在一个普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中百不存一,大部分泯然众人矣。成绩一般,学业不举,孩子们就只有一条出路——进工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一技之长,然后进工厂进企业,比如301厂、市一棉纺什么的。很多单位的效益是非常好的,没看到逢年过节发的东西一袋子一袋子往家里拎。
进工厂,作一辈子的工人也算是个不错的出路。
………………
其实受到武侠风影响的,何只袁家兄妹,远的不说,单说他们生活圈子里的人,袁野和袁莉的朋友和他们一样同病相怜,杨海波陈操之他们几个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毕竟在军营中长大,习惯了那种简单明确、条理清楚的军事化生活,陈操之的自控力比他们几个朋友要强上许多。
还有就是,他的头上有一个管控欲极强的父亲,所以陈家阿爸一旦发现苗头不对,便对陈操之加强了管制。
陈操之也能乖乖听话,及时配合,自我调整心态,将所有课外读物束之高阁,一心准备中考,最后得偿所愿,顺利地考入江城一中。
杨海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杨爸杨妈对他和他弟弟管教素来严格,在他们班上是出了名的。因为二老在过去也曾经是上过高中的知识分子,对于学习,他们一向觉得十分神圣,非常希望儿子能按照这条路接着走下去。
可杨海波不成器,完全辜负了二老的期望。他一门心思想的是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沉迷之深远比袁野厉害。
而他的自控力却又奇差无比,面对杨爸杨妈的层层堵截层层设防,想的不是悬崖鞍马,回头是岸,却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摆脱父母的种种管束政策,结果跟袁莉一样,差点连个普通高中都没考上。
郦飞则是他们几个当中对武侠小说最无所谓的人。他这个人喜欢体育运动,对书本从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所以看书一向不多。
那一阵儿,所有人疯狂阅读武侠小说的风潮中,他也不能免俗,沉迷其中,只是他对武侠小说异常挑剔,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所有的武侠小说中,除了金庸的那十几部小说尚可一观外,余者尽皆入不了他的法眼,所以那股武侠风对他影响微乎其微。
至于袁莉的那些朋友也和袁莉差不太多,成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的事情,因为隔着年级,袁野不大清楚。
…………
进入普通高中后,袁野看杂书的兴趣并没有丝毫收敛,而是越演越厉。直到高三毕业,他的成绩能保持在中游偏下,已经是叨天之幸。
后来高考名落孙山,惨然退场。如果要追本溯源探寻袁野失利的原因,可能便要落在这个课外书上面了。
这股武侠风对袁野的破坏无疑是深入骨髓的,其一,学业上,成绩下降,无缘高考,不得不过早地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他的天空从此被压制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再难舒展。
有时候,他也曾想过,如果自己能像陈操之一样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牢牢守住本心,结果会不会是又一片蔚蓝的天空,可惜这个如果永远无法实现。
其二,看书不知节制,最终弄坏眼睛。
那时候年少轻狂,以为眼睛是金刚铁骨,百毒不侵,根本没想到会有四眼鸡的一天,加上母亲李梅对家中用电的严格禁令,九点半后必须关灯睡觉。
所以为了能够看到这些“有趣”的小说,袁野直是无所不用其极,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在马路边桔黄色的路灯下面看书;在厨房里昏暗的二十五瓦小灯泡下看书,生生将一双1.5的眼睛看到了0.2。
高中毕业时,他戴着五百度的眼镜离开了江城四中,这也是武侠风给他带来的一个小礼物。
不过看书成痴也不全是坏事。看了那么多的小说,倒也带来了一桩好处,读书这个兴趣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
尤其是他进入高中后,视野无限扩大,同学生们对书籍千差万别的口味极大的影响着他看书的偏好,从此他也不再局限于武侠小说一隅。
但凡有一点感兴趣的书籍,他都秉持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准则,拿来一观。
所以旁搜远绍,涉猎广博,从rb的本因坊十番棋,到康熙皇帝与欧洲天主教的宗教对话,从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到鸠摩罗什的译著《金刚经》,从中国跳水队孙淑伟伏明霞陈艾森的人才辈出到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多国,诸如此类,均能一饱眼福。
后来他之所以能够动笔写出《数风流人物》这样的皇皇巨著,也是基于脑袋里装着成千上万杂书的缘故,没有这些书打底撑腰,给他十个胆子,也是不敢露出自己的破绽(此处应读作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