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儿,同事告诉他网络上有书库,里面有不少书可看。袁野将信将疑地把看书的目标瞄准了互联网,姑且一试吧。袁野带着美好的愿望登陆互联网,结果大失所望。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互联网这片世界终于从蛮荒之中走了出来,飞速地向前发展,由此给人展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但远远没有做到后世的那般便捷快速,那般丰富多彩。
那时候互联网的内容,说实话,内容很单调,很乏味,很不亲民。虽然网络上的中文世界脱离了荒漠时代,但没有qq,没有淘宝,没有微博,没有美团,没有支付宝,远没有后世虚拟世界的星河般恢宏壮丽。
比如说当时袁野对历史萌生出浓厚的兴趣,却遍查网络,始终无法寻找到二十四史的全本,这么基础的史学知识,网络都无法满足,岂能不让满怀憧憬的袁野对互联网倍受打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那个年代的网络世界确实非常自由,那是真正的自由。
在虚拟世界里,你可以任意翱翔,无所顾忌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一点监管,没有一点禁言,没有一点诽谤带来的跨省追捕。没有警察无聊到随时监视你的上网行为。
官府的目光根本没有注意到互联网世界,当时互联网的小胳膊小腿,体量根本不够看,距离庞然大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时谷歌还没有退出中国,它还在互联网上横行无忌,你用谷歌想搜什么就有搜什么,除非网络上根本没有。
那里没有一个敏感词的限制,什么404、500、400之类的屏蔽根本没有。威名赫赫的长城防火墙连萌芽都不没有发出来呢。
不过再自由,袁野也不愿意上网冲浪,没什么意思,去干嘛?那时互联网里中文内容出奇的缺乏,没什么可看的内容,除非你去看英文,那里的世界很精彩,你却看不懂。
袁野九二年上过一两次网吧,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便敬谢不敏,避之唯恐不及。
上网费太贵!
对,联网的费用不是一般的贵,超级贵,五块钱一个小时,那个时代的五块钱,非常值钱的!
所以光顾网吧的顾客基本上是25岁以下,12岁心上的青少年们,一群勇于接受新东西新事物的新新人类。
然而他们去了网吧,也不过图一时的新鲜罢了。当时的现状是,他们进网吧通常并不是为了上网交流,搞笑吧?!
所谓的网吧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小的局域网,七八台电脑,罗列其间,屋内座无虚席。
小伙伴们往来其间,或联机或单机打cs、红色警戒之类的电脑游戏,他们把那台昂贵的电脑只简单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机,网吧的功能只有一桩,除了玩游戏,就是玩游戏。
推门进去,那沸反盈天喊打喊杀的热闹场面,那弥漫空间的浓重烟味,那种突然而至的强烈视觉冲击,直的是很刺激人的。
哦,当时江城还没有网吧这个词,大家通常叫作电脑房。
…………
袁野上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买书,买很多的书,这可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
可是当时他的工资很少,一个月才两百多块大洋,母亲李梅郑重要求必须给他存钱,好为将来结婚做准备。
袁野真没料到母亲思虑的那么长远。他才18岁,刚参加工作,母亲便将他下半生都考虑进去了,不能不佩服母亲的深谋远虑。
既然李梅已经拿定主意,袁野只能乖乖交出所有工资,还包括他的奖金、补贴什么的。所以他即便有心想买书,但可支配的金银却没有几个。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看到更多的书,看到更好的书每到到星期天,就跑去本地最大的新华书店蹭书看。
九十年代新华书店开始逐渐撤掉柜台,代之以超市的开放模式,所有的书籍统通整整齐齐码放在一列又一列书架上,没有任何保留,全数对顾客敞开,随意翻阅,随意挑选。顾客挑选好图书后,直接到收银台交钱就可以了。
这对于一个爱书却没有钱的书虫来说,不啻一个天大的福音,我进去只管看书,不行么,不去收银台自找麻烦,不行么。
袁野随意找个角落,一站就是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就老老实实地站着,像根木棍一样立在那里,翻阅着自己感兴趣的书。
这里要十分感谢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别的国有单位里,工作人员大都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而这里,顶多人家工作人员多说两句,“大家要爱护书籍”,“不要损毁书籍”什么的。
谢谢他们让袁野去蹭新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