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分歧
作者:快舟      更新:2019-07-29 19:46      字数:3303

电泵循环的消息并没有在大范围之内传开,目前章昭还只提出大概,后续更详细的设计方案还未出来,期间会不会某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谁也不知道。

章昭知道这条路能行得通,坚持走下去,成功不会太难就对了。

其实说白了,电泵循环还真不需要什么太高深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功底,从本质上来说,这套设计就是对市面上成熟的货架工业产品做一个整合罢了。

电涡轮设计并不难,涉及到流体力学,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非常深厚,研究成果也都是国际顶级,可以随便调用。

这或许就是国际顶级的综合性大学强势之处,如果放在飞院的话,这些资源想都别想。

暂时不用担涡轮设计,但考虑到液氧煤油发动机需要将液氧和煤油两种推进剂液体准确地泵入燃烧室,那与之相对应的,同样也需要两台电泵,以及两台高性能电机。

基于火箭发动机使用场景的特殊需求,章昭首先放弃传统有刷电机,那玩意儿不合适。

最适合火箭使用,必须是无刷电机!

由于无刷电机采用数字变频控制,可控性就相对较强,从每分钟几转,到每分钟几万转都可以很容易实现,而只要能够精确地控制发动机转速,电泵就能精确控制泵入燃烧室的推进剂量,这对于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控制来说,也是非常有优势的。

加上无刷电机的高效率特性,直接能从各方面秒杀传统有刷电机。

硅谷作为全球顶级的高科技园区,这里不仅汇集了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同样也带来大量工业产品配套销售市场。

在连夜计算出大致的电机功率要求之后,顶着硕大的熊猫眼,恍惚着走出车库,是时候去看看市场能提供些什么产品了。

前前后后找了很久,各种地方都看过,最终选定的电机功率只有80kw。

再大一点儿的电机也不是没有,但大电机加上与之对应的逆变器重量,它们所带来的死重已经远远超过电泵循环所带来的技术优势。

也就从技术角度来说,在当前电机小型化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电泵循环相比其它推进剂循环方式而言,其优势仅仅只能体现在小功率的液氧发动机领域。

横向对比:

土星5的f-1发动机的泵功率为46mw,而能源号火箭使用的rd-170发动机泵功率则达到更可怕的190mw,堪称丧心病款。

对比之下,直接就是接近千倍左右的差距。

当然,像f-1、rd-170这些发动机,它们本来就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中的巨无霸,泵功率大一些也是正常。

但话又说回来,电泵循环的功率也确实太过于眉清目秀,即便是放在普通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面前作对比,那也是差距明显。

在电机领域没有革命性技术出现之前,电泵循环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不可能做大,发动机推力最大不会超过3吨。

也正是有这样的限制,章昭才敢毫无顾忌地将电泵循环技术拿出来,即便现在是在美国领土上,而且nasa还全程关注火箭节的比赛,他也不用怕这次将电泵循环提前拿出来会对历史发展造成太大影响。

想想3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能干啥,除了能在探空火箭上装逼,其它毫无意义。

舒服!

考虑到有斯坦福大学官方报账,那么在设备采购这些方面,章昭就不用太过于节约了,一次性采购十台电机,回去慢慢用。

设备都是成熟产品,质量稳定,未来炸机的可能性也不大,其实是用不到那么多电机。但资本主义大学的钱,那能叫浪费吗?

不,这叫做超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

就在章昭仔细衡量,用心选择子系统设备的时候,学校某办公室里面,张教授已经在学校相关部门活动起来。

当着系里面几位行政管理的面,描述着情况:

“所以这次min大奖赛,咱学校必须参加,伯克利那帮家伙居然想在航空航天领域跟我们扳手腕,这苗头要坚决压下去。”

作为系里面技术过硬的专家级教授,张教授说话很有分量,其它老师也都认可。

但是,关于如何组队参赛的问题,别人肯定会有想法。

麦克.科琴德弗:“火箭大奖赛肯定得参加,但在关于参赛人员的问题上,我觉得应该选择航天运载器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来负责,张教授你是研究复合材料的,带的学生也都是研究材料领域,对火箭总体设计恐怕并不算专业。”

通常来说,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换做平时,张教授不会有任何反驳。

但现在不同,章昭的电泵循环方案大有前途,借助这次机会很有可能会一举成名,对章昭个人发展很有帮助,以后访学履历上更能添上浓墨重彩地一笔。

所以,这次必须要把项目抓到手,教授也愿出一臂之力!

张教授:“不,麦克你知道的,这次大赛要求不过是一枚探空火箭而已,我们手下做研究的学生大都是在攻读博士学历,一枚探空火箭设计在研究生阶段就可以搞定,不是吗?”

话说完,其实连教授自己都感觉解释的有些牵强,不过即便如此,它依旧要硬着头皮。

其它老师也都面面相觑,看出张教授似乎对这次比赛很看重,但真要从大方向来说,道理确实是在麦克那边。

所以都不说话,大家只管旁观,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的。

麦克:“研究生?”

摇摇头,甚至都表现出各种嘲讽表情:“研究生能比得上已经攻读博士的火箭总体涉及人员吗,我承认张教授你在复合材料领域很有实力,在这次项目中,或许也可以为火箭壳体减重做出很好的设计,但火箭的总体设计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言罢,扭头将目光转向工程院的院长。

“院长你认为这次比赛,应该以哪个专业来负责火箭总体设计?”

到这里,结果也就水落石出,作为工程院的院长,这时候肯定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张,你知道宇航工程是非常精细的学科,分工明确,专精于子系统设计的人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做总体工程,不是吗?”

好像有道理,但这并不能说服张教授。

转而据理力争:“不完全合适并不是说一定不合适,我这边有人提出了全新的运载火箭设计方案,由此而带来的巨大优势可以轻松获取大奖赛冠军,那为什么不用呢?”

院长是有些惊讶了,抓住关键词:“全新的火箭设计方案,你确定?”

到这里也不管其它,众人都来了兴趣。

美国在土星5号之后,举全国之力发展航天飞机,导致在运载火箭领域停摆了很多年,被后来的欧洲阿丽亚娜系列火箭拿下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大半份额。

至于航天飞机,那玩意儿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单位发射成本甚至比运载火箭更高,自然也就没什么商业竞争力可言,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强行支持,航天飞机早就已经凉透了。

欧洲几乎拿下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商业卫星发射项目,于是美国才醒悟过过来,再次放开运载火箭研发。

但此时再捡起运载火箭,单说市场竞争力,美国显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对于美国航天产业界来说,现在亟待通过一次技术创新来重新建立起技术优势,夺回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份额。

基于这种现实状况,不仅产业界在努力,美国高校教育系统同样也心急如焚。

听到有人提出了全新的火箭设计方案,并且还有巨大地优势,这就让斯坦福的众位教授们上了心思。

可就在这时候,张教授反而了端起来。

先道:“技术方案是大陆来的一位年轻访学老师所提出,如果可行的话,学校能够让他来主导这次比赛吗?”

访学?

性质有些不太好说,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技术方案。

院长亲自承诺:“只要能证明他的方案可行,有竞争优势,为什么不可以?”

即便是麦克,此时也只能点头,虽然他对这个访学的情况是有些不同意见,但正如方才的工程院院长所言,现在大家需要先知道技术方案,其它都好说。

看大家都盯着自己,麦克咬咬牙:

“我也没意见,如果大家通过了他的方案,自然是他来主导火箭总体设计。”

张教授见状,倒也挺满意:

“新的方案依旧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但在推进剂输送系统上做了全面的革新,放弃燃气泵方案,转而使用经由电动机所带动运转的电泵,其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所有人都闭嘴了,空气中只听到沉重的呼吸声。

电泵循环的具体技术先不说,只说这90%以上的效率,简直就堪称神器了,放眼全球范围之内的火箭推进剂输送系统,谁能达到这么强大的数据。

如果真有这么好,那必然将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甚至足以引领火箭发动机的再次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