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小房间中,围坐着四人,大家一起研究这次比赛。
章昭最先提出要参赛,那么两天之后,他的箭体大致设计方案就已经做出来。
纵然液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化设计比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化的难度大了不止一个等级,但是,技术宅无所畏惧。
长达半个小时的解说下来,终于算是将情况说清楚,到最后:“所以我的方案很简单,要想彻底压倒其他参赛者,那咱就必须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方面可以选择液氧/煤油,能兼顾安全和推力需求,而且燃料储存箱也比较容易制作。”
研制一款火箭,最大的难点在推进系统,而在探空火箭这个细分领域,发动机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不可忽视。
张教授没有太多的意见,他现在的角色是技术评审。
固体发动机也好,液体发动机也罢,其实在他看来,两者大致都无所谓,只要能把火箭做出来,并且成功将发射载荷入轨,差不多也就行了。
那么话又说起来,其它他更加关注章昭的方案中,是不是能有些不一样的技术亮点。
仔细再看小黑板上的结构图,特别是发动机设计,看起来技术亮点确实也有,但就是不知道是否靠谱。
而抱有同样疑惑的,显然也不止教授一人。
刘航学、付才两人同样有些担心,他们现在虽然是重点研究复合材料领域,但本科、研究生一路上来,对航空航天方面的专业知识都绝对过硬。
刘航学最先忍不住:“看起来,这款发动机的设计方案,应该是打算走挤压循环路线?”
说是挤压循环方案,付才、张教授都算是勉强认可的点头,因为章昭这套循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挤压循环的影子。
简单!
不过,要是真的细细琢磨下来,张教授又发现了其它端倪。
摇摇头:“不对,这个又问题啊!”
眉头紧锁,纳闷儿了:“如果是挤压循环,那结构图里面的电动机又是什么情况,我可没见过哪款挤压循环的火箭发动机上面会装这玩意儿。”
眼看着结构图上明明白白地画着两处电机标志,p1、p2两台电机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在发动机结构图上却显得无比刺眼。
刘航学、付才也顺着思路,同样发现设计中的怪异之处,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只能目光投向章昭,还希望能够从章昭那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火箭的设计上,从来就没有一克重量是多余,何况是两台金属制作的电动机,这里面问题可大了去。
章昭:“很简单,我们现在只剩三个月不到,没时间去开发复杂而精密的闭式循环系统,即便是相对简单一些的开式循环,现在咱也没时间去捣鼓。”
这话确实说到位了,张教授手头的资料比较多,想想之后也跟着补充一句。
“很有道理,单就推进剂增压系统这块,根据nasa之前给出的官方统计,在美国上千枚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中,失败故障调查结果表明,推进剂增压系统故障的占比最高,达到了28%以上,其次才是发动机本身故障22%。”
说一千道一万,就算你再怎么天花乱坠,永远都没有实际数据来的有说服力。
特别是这种发射失败故障总结,这些是美国强大综合国力下得出的宝贵教训,如果没有足够发射量,完全就积累不出大量的故障案例,更不可能总结出这些数据。
所以,这才是大力出奇迹。
想当年,美国甚至有火箭指标过高,产品研制出来后六次发射全部失败的案例,那才叫......
而这些发射失败数据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有效地指导后续的火箭、导弹开发,有针对性的对推进剂输送系统进行重点研究。
如同航空发动机领域,美军通过故障分析总结,确定了涡轮喷气式发动机需要提前对燃气发生器(核心机)进行预研一样,都是失败总结后才得出的血泪教训。
以上这些
除了当年的美苏之外,换做普通国家,谁还能总结的出这些数据,有那个实力吗?
章昭:“没错,我虽然手上没有教授您那么多的详细数据,但咱们结果是一样就对了,在推进剂输送系统研制中,我们必须要避开复杂的闭式循环,所以我选择电泵循环。”
电泵循环?
突然冒出这么个新玩意儿,这可是传统液体火箭没用过的方案,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对于未知事物,人们天生会有不信任感,而做技术的人又稍微要好一些,至少能够做到更理性地看待新事物。
听到“电泵循环”这个名词过后,其它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付才:“要采用电泵循环的话,电源如何解决,反正火箭本身的电源系统肯定不行,未来只能额外增加电源,对吧。”
额外电源肯定是必不可少,章昭对这些是早有预料,甚至连电泵循环的最大限制在哪里,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否则又如何敢在此时抛出方案。
看大家既然都对电泵循环挺关心,那就顺着话题,也继续多说两句。
章昭:“在电源这块,我们可以选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其实电池所带来的额外重量是完全可以接受,但它所带来的推进剂输送系统效率提升却相当惊人,通过我的计算,至少可以达到90%以上。”
90%....
这个数据简直太吓人,想当年,土星5号使用的f1火箭发动机也才仅仅50%而已,就算跟现在大票闭式循环发动机相比,也同样也是一骑绝尘。
如果只看推进剂输送系统,电泵循环确实已经可以秒杀一切,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叫做...
秒天、秒地、秒空气!
紧接着,基于电泵循环的固有设计,见多识广的张教授也是在谨慎地思考过后,对章昭所提出的方案表示肯定。
因为不管未来的电泵循环会发展成什么样,现在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可靠性。
教授也挺感慨:“电泵循环在设计上彻底避免了复杂的燃气涡轮泵,少了这玩意儿之后,整个推进系统的可靠性至少能提高四层以上。”
推进系统可靠性能因此而提升四层,这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张教授想想也是激动。
当即拍了桌子:“别的不说了,我们就用电泵循环方案。”
站起来,开始进一步帮章昭完善计划,教授已经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激情过,如果电泵循环方案能成功,那好歹也能算是一次重大技术革新了。
至于min火箭大奖赛,那肯定要全力以赴,手上有电泵循环这种神器不拿出来,那就叫锦衣夜行。
而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快地将推进系统搞出来,作为大学教授,在该动用资源跟特权的时候,张教授是也丝毫不会含糊。
这不,将目光投向往届学生的毕业课题中,可用资源其实并不少。
“至于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设计本身,这个就不用担心了,在咱们学校航空航天工程系,其它东西没有,但学生毕业设计留下的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方案肯定多如牛毛,而且还都是通过了发动机试车,咱找一个合适的出来,到时候稍微改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