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几乎每个人都会“谈奶事变”。三聚氰胺存在牛奶中,使习惯喝牛奶的儿童有不少都得了肾结石,自此有不少矛头都把肾结石指向了三聚氰胺。其实,除了三聚氰胺外,真正让儿童得肾结石的还另有帮凶,至于帮凶是谁呢?接下来让我为你揭晓。
一、为什么会有肾结石?
由于“三聚氰胺”的事件发生后,肾结石,尤其是儿童肾结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大家都在研究儿童肾结石形成的具体原因。经过研究得出儿童肾结石的主要帮凶就是饮食习惯,主要原因就是儿童对盐、糖、蛋白或者脂肪摄入过量。比如对盐摄入的大量,而却没有喝入足够的水,使排尿减少,尿内结石物质易产生结晶核,从而形成结石这样就为肾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肾结石的风险。
脂肪摄取太多。各种动物的肉类,尤其是肥猪肉,都是脂肪多的食品。脂肪摄入过多,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因而引起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多,如果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肾结石很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糖分摄入过多。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也会使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专家们发现: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后,过2小时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更可能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尿结石。
蛋白质过量。对肾结石成分进行化验分析,发现结石中的草酸钙占87.5%。这么大比重的草酸钙的来源就是因为蛋白质里除含有草酸的原料——甘氨酸、羟脯氨酸之外,蛋白质还能促进肠道功能对钙的吸收。如果经常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便使肾脏和尿中的钙、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肾脏功能把多余的钙、草酸、尿酸排出体外,这样,得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症的条件就形成了。
除了以上几方面,还有可能是体内草酸积存过多和嘌呤代谢失常。如果,一次过多地食用了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谢又失常,草酸盐便在尿中沉积而形成尿结石。
二、如何预防肾结石?
首先要让儿童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良好的饮水习惯、均衡的饮食,避免经过加工的高盐分、高脂肪食品。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来预防:
让儿童每天喝入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水分对尿石有防治作用,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控制儿童对蛋白、糖、脂肪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量。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B1及维生素,它们在体内的最后代谢产物是碱性的,尿酸在碱性尿内易于溶解,所以有利于治疗。
不要过量服用鱼肝油,鱼肝油富含维生素,有促进肠膜对钙、磷吸收的功能,骤然的增加尿液中钙、磷的排泄,势必会产生沉淀,就容易形成结石。
睡前慎喝牛奶:睡眠不好的人,睡前喝杯牛奶有助于睡眠。但在睡眠后,尿量减少、浓缩,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而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泄的高峰。钙通过肾脏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多,容易形成结石。因此肾结石患者,睡前就不应喝含钙高的牛奶。
多食黑木耳:黑木耳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结石剥脱、分化、溶解,排出体外。
合理补钙,尤其饮食上补钙:肾结石患者往往“谈钙色变”,错误地认为肾结石的元凶是钙,其实不然,肾结石患者也需要补钙。
少吃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含草酸盐高的食物有番茄、菠菜、草莓、甜菜、巧克力等,过高的草酸盐摄入也是导致肾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少吃豆制品:大豆食品含草酸盐和磷酸盐都高,能同肾脏中的钙融合,形成结石。
三、肾结石临床有什么表现?
儿童肾结石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血尿,很多孩子会出现尿液浑浊,甚至有白色沉淀;恶心、呕吐;儿童的尿盆有尿碱出现;而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腰痛部位表述不清,在尿尿的时候会因为痛疼而哭闹。
四、有了肾结石怎么办?
当儿童患肾结石时请不要着急,如果没有发生肾积水、急性肾功能衰竭,控制饮食,多喝水,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恢复。儿童年龄较小,体内的结石主要是泥沙样结石,形成这些结石的时间比较短,中药、针灸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结石较大,不容易排出,也可以考虑体外碎石,尽量避免手术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