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韬光:《诗圣杜甫》
作者:茅盾文学奖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43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诗圣杜甫》是第一部详尽描写杜甫生平与杜甫诗歌创作历程的小说,它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传记为基础,以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是一部关于杜甫的传记小说。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一生历经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乱』,多年辗转,彷徨流离,忧国忧民,他所经历的特定历史氛围,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精神磨难,成就了其一代诗圣的地位。该书以杜甫的出生、漫游、求仕、流亡及创作为线索,以杜甫漫游吴越、历练人生、科考落第、困居长安、安史离『乱』、布衣朝谒、弃官漂泊、泛舟两湘等为主要内容,将他一生的踪迹和时代境遇融为一体,全面展示了杜甫孤独辗转、悲悯仁爱、彷徨矛盾、悲辛交集、上下求索的一生,也再现了唐开元年间由盛转衰时期的国恨家难、宫廷纷争、人文趣事、家庭悲欢等大唐风情。该书融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于一炉,以恢弘浪漫的大唐盛世由盛到衰为时代背景,以新力量和旧结构间的冲突为文化背景,杜甫的生活与诗歌创作史与大唐开元年间的历史及时代全景水**融,场面恢弘,情节跌宕,风格厚重,气势磅礴。

这部小说对杜甫一生坎坷的命运与郁郁不得志的内心历程作了全方位展示与解读。杜甫生长在盛唐时代,此时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当时文士的心态积极向上,志向远大,杜甫志在契、稷,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理想,想要在大唐的历史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由于唐玄宗在天宝以后,渐入晚年,他志得意满,沉湎声『色』,奢侈腐化,信『奸』佞而远贤人,从此大唐江河日下,杜甫胸怀忧黎元之志,却报国无门,在客居长安的十年中不得不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贫困生活。杜甫早年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在天宝后期,他透过社会繁荣的外表看到了大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对立的深刻矛盾。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京,在马嵬坡与杨贵妃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悲剧,结束了长达四十四年的太平天子的生活,逃难成都,大唐盛世从此结束,进入了战『乱』时代。天宝十五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从安史『乱』军占领的长安城中逃出,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但他做了不到一年的左拾遗,便被认为是房琯旧党,被排挤出朝廷。在他回乡探亲后由东都到华州的路上,亲眼看到安史之『乱』后城乡破败的景象和官府在农村抓丁的惨状,并写出了一组著名的“三吏”、“三别”的诗歌,真切地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和他忧心社稷的心情。时逢关中大旱,民不聊生,再加上他对唐肃宗的彻底失望,杜甫毅然掼掉乌纱,弃官西走,由秦陇入蜀,成了一个逃荒的难民,依靠亲友的帮助,贫困度日,从此接近了下层的黎民百姓,完成了他从一个『政府』小官吏向一个去职官员和难民身份的转变。他也从一个“奉儒守官”的世家子弟,转变成一个用诗歌来揭示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和反映人民愿望的诗人。此后,他历经艰辛,四处飘泊,以平民的身份深入民间,与普通百姓交往,身无分文却心怀苍生忧乐,处于江湖却时念庙堂安危,穷而不坠报国之志,老而益坚忧民之心。其忧国忧民之志,可表日月。

在对杜甫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小说也做了可贵探索,写出了杜甫『性』格的多面『性』和人格的博大。在唐代诗人中,和李白个『性』张扬、无所忌惮的外向『性』格相比,杜甫属于那种儒雅平和、为人宽厚的谦谦君子的内敛『性』格,这是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其实杜甫的『性』格也是非常丰富多重的。他为人谦虚,处世低调,但有时却极为自负,比如他的“自谓颇挺出”,“窃比契与稷”;他平时温柔敦厚,『性』格平和,但有时也很激愤:“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他为人随和谦让,但关键时刻却刚直不阿,敢作敢为,如他任左拾遗时,在皇帝面前直言犯上,为房琯辩解,置『性』命于不顾;他忠君为国,但不是愚忠,敢于指斥玄宗的开边政策和讽刺肃宗的刚愎自用;他仁民爱物,极富于同情心,但也敢爱敢恨,对于官府衙门的横征暴敛和安史叛军、地方军阀残暴行为,进行勇敢的揭『露』和批判;他功名心很强,但必要时也能果敢地抛弃功名利禄,弃官为民,视富贵如浮云;他忧国忧民,但在“三吏”和“三别”等诗中,他在忧国与忧民的选择中也充满着矛盾,在个人与国家、个体与民族命运的小我与大我之间,他最终选择的是大我。总之,该绿『色』∷小说(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