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崛起?罗马尼亚复兴之路II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29

() 完成了大一统的罗马尼亚,在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后,迎来了自己经济的飞速发展期,这毋庸多说。但在政治层面,议会内部的党争作为民主体制的固定桥段,也慢慢浮出水面。两党制衡一直以来都是罗马尼亚议会的主轴。卡罗尔一世统治时期,是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到了斐迪南一世,旧有的保守党日渐式微,但由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回归,发轫于当地的农民党开始快速崛起,成为能与自由党一较高下的力量。这和特兰西瓦尼亚地方议会长期以来在奥式民主体制下,与匈牙利议会斗法的历史传统有关。罗马尼亚由此进入新的两党时期。

家事,国事,天下事。无论那一件都是大事!在每天面对议会里两党争雄局面的同时,斐迪南国王还要为自己那个不成器王储操心。王储卡罗尔是个出了名的花心大萝卜,当然花心本身不是错,人不风流枉少年,何况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马王子。但是为了女人,而宁愿放弃王位,就太离谱了。当时他热恋中的情人名叫埃琳娜,是一位罗马尼亚军官的前妻。卡罗尔为了这个犹太女人,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两人私奔去了巴黎。这伤了他父亲的心,斐迪南国王不得不指定孙子为新的王位继承人。过了两年,老国王驾崩,年仅六岁的米哈伊继位,称为米哈伊一世。这时已是20~30年代之交,世界性经济危机大爆发,国际环境巨变,左右翼两极思潮骤起,国内党争不断,加上一个主少国疑的政治局面。罗马尼亚一下子又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20年代末的罗马尼亚政坛,除了传统的自由,农民两党之外,受苏俄支持,前身是社民党的罗共,与受国际民粹潮流影响而诞生的天使长米迦勒军团,也就是后来的铁卫军,两极势力一并雄起。罗共主要在大中城市的场矿区活动,打出的无非是国际工运的大旗。而铁卫军的活动空间则在乡村,他们提出“一人一亩地”,争取大罗马尼亚生存空间的口号,在农民与退伍军人中间很有号召力!面对红黑二教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传统的议会民主党派,根本无力招架。因为圣人说过:“上床容易恋爱难”。如果把权力比做女人,那在正常议会民主体制下,游戏的规则应该是,每个政党作为求亲者,各展所长,接受少女父母,也就是选民的考察。以期达成一次为期数年的婚姻,期间要是做得让岳父母满意,那就继续做下去,不然就换个女婿干干。这就是民主主义理念下的恋爱模式。但若是换成红黑两极的抢亲模式,那就简单多了,强推,迷药,一切为了SEX,独占权力,并与女孩长相厮守,永不分离。体现到议会斗争上,颠覆性的造反派永远比建设性的反对派容易出头,只要挑到当权的民主党派身上的一点错处,红黑二党都可以大做文章。

进入30年代初,罗马尼亚议会,政府,王室中的大佬们决定迎卡罗尔二世复位,他们认为一个成年的国王也许更能平息党派间的纷争。但十年下来,罗马尼亚换了25届政府,局面仍旧没有任何好转。40年,二战爆发的第二年,残酷的命运抉择摆在罗马尼亚面前。根据当时苏德两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签订的密约,苏联可以得到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波兰东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摩尔多瓦在内的广大领土。苏联在与德国签约之后,派兵开进了罗马尼亚。而当时的欧洲,罗马尼亚的传统盟友---法国已经战败,放眼欧陆,罗马尼亚想要维持中立局面已不可能。面对危局,卡罗尔二世被迫再次退位,王位由米哈伊一世继承。米哈伊一世授权安东内斯库将军成立军政府,以期能渡过难关。这时德国伸来橄榄枝,愿意帮助罗马尼亚抵抗苏军侵略,当然,如果罗马尼亚不上船,那么反过来德国就会支持匈保二国对罗马尼亚的领土要求。

事已至此,罗马尼亚也没得选择,只能加入轴心国集团,参与对苏作战。纵观二战,能在东线战场上与德军并肩作战,并有良好表现的国家,也只有罗马尼亚与芬兰两国。这和他们反俄的历史传统分不开,就不多说了。至于罗国内部,德国支持安东内斯库将军清洗了铁卫军力量。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纳粹会对同样持民粹理念的铁卫军下手。这其实很简单,法西斯分子本质上都是爱国者,虽然以德国为师,但在涉及罗马尼亚自身民族利益的时候,铁卫军却是纳粹非常难以合作的对象。这一点和以苏俄为父的罗共刚好相反。民族主义者都是爱自己的国家,而赤色分子则都是以苏联为家。为师为父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不同的!

德国原本以为与更驯服的军政府合作,可保无虞了。但随着战事发展,德国败局已定,苏军反攻,节节进逼。以国王为首的罗马尼亚自由阶层非常着急,无论是给第三帝国陪葬,还是沦陷于苏联,都不是罗马尼亚所希望得到的结局。于是赶在苏军入侵之前,发生了政变。军政府被推翻,安东内斯库将军成为了屠犹参战的罪魁祸首,而国王政府宣布罗军加入盟军序列,参加对德作战。国王和罗马尼亚政府的目的是尽快与英美盟军搭上线,从而在战后逃脱沦为苏俄附庸的悲惨命运。

天不遂人愿,战后围绕欧洲势力划分,大国间有新的较量。别的地段大体没什么异议,剩下只有罗马尼亚与希腊两地的最后分配。英国与苏联签订了协议,保证互不干涉罗希两国内政。西方的如意算盘是,依照罗马尼亚国内实力对比,在没有外力干涉情况下,国王政府相较于罗共有明显优势,英国的判断是即便苏联提供援助与罗共,但只要在建立联合政府框架内,国王一方仍有优势,尚可坚持一段时间。而希腊不同,当时希腊国内,希共有百万之众,希腊国王政府已经非常被动,若是加上苏联插手,希腊必亡。基于英希传统亲密关系(希腊人为了救命连王子都豁出去和亲,给英国人当了倒插门女婿),英国希望借助协议,暂时在希腊问题上把苏联手脚拖住,既然先救希腊是西方外交的主轴,那罗马尼亚也只能眼看着通向幸福的末班船票被希腊拿走,而自己从此沉沦苦海!

身处苏联这样的强邻压迫之下,就算是一个大国尚且不能自保,何况是罗马尼亚。首届联合政府很快在刺刀与卢布的双重压力下灰飞烟灭。国王被迫下野,各党派也纷纷作鸟兽散。剩下的唯一执政者,自然是苏联的干儿子---罗马尼亚工人党(罗共)。但度过最初的蜜月期之后,事情并没有完全按苏联事先设想好的剧本发展。罗共内部此刻又开始了两条路线的斗争。

一方是国内派,也就是长期在国内蹲班房,打游击的这批土包子,还有就是跟着苏军凯旋而归,俄国话说的比罗马尼亚语还要流利的留苏派。这两拨人见了面,自然又是好戏连场。几番你争我夺下来,国内派逐渐占到了上风。尤其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罗共党内完成世代交替,随着齐奥塞斯库的上台,更是与苏联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