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崛起·罗马尼亚复兴之路I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93

() 关于罗马尼亚的古代史,小熊不想多说什么。作为古色雷斯人的后代,罗马尼亚人算是希腊人的近亲,同时又因为有长期隶属于古罗马的背景,因此也可算是拉丁文化的传承者!就凭是希腊的亲戚,罗马的学生,两大文明交汇这一点,就足够罗马尼亚人傲视四周诸如马扎尔人,斯拉夫人,突厥人之类的蛮族的了。加之其依傍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此类名山大川之间的优越地理位置,,总体来说上帝对罗马尼亚人算是不薄了。但也就因为这样,罗马尼亚自然也是周遭诸强觊觎的四战之地。自古以来,但凡是有志于天下的帝国兴起,去欧洲的,奔亚洲的,北伐的,南下的,西进的,东征的,全都得由这扇链接中欧腹地与东南欧交通的大门通过。这就苦了罗马尼亚人。时光进入19世纪初,当时构成罗马尼亚民族基干的三公国,特兰西瓦尼亚附属于奥地利治下的匈牙利。其余二者,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全都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数百年了。如何获得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罗马尼亚人最大的问题!

上帝从来不会抛弃他的信徒,随着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打响,罗马尼亚也等来了自己的历史机遇。这主要源于土耳其人统治策略。作为小民族,奥斯曼帝国其实没有能力单靠土耳其自己人就可以统治所有欧非属地,于是土耳其人分而治之,作为粮仓与金库,控制埃及与希腊靠的是铁杆盟友阿尔巴尼亚军团,而面对桀骜难驯的巴尔干斯拉夫诸国与罗马尼亚则靠希腊贵族去委任统治。如此布局,就给罗马尼亚留出了机会。果不其然,等到希腊独立浪潮一起,旅居罗马尼亚的希腊人自然举起反旗,而且积极鼓动罗马尼亚人一起干,打出了恢复拜占庭帝国,东正教荣光的旗号。罗马尼亚人对于反土倒没什么异议,但是对于恢复拜占庭的伟大理想就兴趣不大了。因此整场运动下来,基本以摇旗呐喊,站脚助威,秘密积聚自己的实力为主,而希土双方一番恶战,希腊除了本土获得独立以外,境外的势力基本被土耳其扑灭。而土耳其也是元气大伤,如此一来,原先由土耳其派驻的希腊省督制度,事实上已不可行。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公国的地方自治权控制权由此转回罗马尼亚人手中!

紧接下来,1848年革命爆发,与上回瓦,摩两公国的情况类似。由于马扎尔人起而反抗奥地利统治,特兰西瓦尼亚也乘机进一步摆脱匈牙利的束缚,实现了高度地方自治。但1848年革命同时也带来一个坏的结果,就是沙俄势力崛起,占据了克里米亚,并且直逼瓦,摩两公国,比萨拉比亚地区被割占,罗马尼亚人面对的,除了两个虚弱的老对手---奥,土之外,又不得不面对更加难缠的沙俄。

祸兮福所依,正因为沙俄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引起了英法的担心,几年后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沙俄受挫,不得不暂时把到嘴的肥肉又吐了出来。在随后的巴黎会议上,罗马尼亚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外交能力,借着同为拉丁姊妹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抵御俄国及东方民族入侵野心等等优美的言辞,恳切的表态,加之在巴黎有广泛人脉的罗马尼亚籍社团的院外游说。终于哄得拿破仑那个好大喜功的侄子皇帝动心,在会议上力挺瓦,摩两地成立联合公国,而只保留给土耳其一个空泛的宗主国名号。

当然,欧陆列强的本意是只想要一个松散的,能够防御沙俄南下的邦联而已。因此规定未来的联合公国还是要有自己彼此独立的议会,政府等等机构。但罗马尼亚的民族统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罗马尼亚人又是精于政治谈判技巧的高手。瓦,摩两国议会在列强划定的未来联邦框架下,走了一条取巧之路。两公国议会是彼此独立选举,但他们分别选出来的大公却是同一个人。根据大公掌握公国最高权力的原则,瓦,摩在实际意义上完成了合并!

联合公国的大公,库扎,出生在雅西,本是摩尔多瓦的贵族。早年参与过1848年革命。此刻在因缘际会之下,成为罗马尼亚初步统一后的大公。在他的任内,对外是要收回附属于奥,匈的特兰西瓦尼亚和被沙俄割占的比萨拉比亚,以及与奥斯曼这个虚弱的宗主国作最后的切割。对内自然是要为罗马尼亚人谋福祉。要达成所有这一切目标,首先就要提升自身国力。于是变法开始。推进税制改革,普及高等教育,鼓励工商业发展,授予农民土地,建设强大军队诸如此类。变法的效果也很明显,十几年下来,一个近代化的罗马尼亚已经初具雏形。但是根据牛顿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变法总是会触及到某些旧臣与新贵的既得利益。于是,政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库扎被逼退位,流亡海外。新上位的势力集团,由于内部多种因素的羁绊,为了把内耗程度降到最低,决定到海外寻找一位亲王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首先被罗马尼亚议会物色到的人选,是比利时王国的二王子,菲利普亲王殿下。当时的比利时与英法普三强都有良好的关系,罗马尼亚人的算盘打得很好。但作为比利时王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王子殿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的父亲年事已高,大哥接班在即,但是鉴于大嫂只会生女儿,导致大哥没有男性继承人的窘境,菲利普觉得自己将来兄终弟及的机会很大,因此回绝了罗马尼亚方面的邀请(人算不如天算,谁成想他的大哥利奥波德二世活得比他还长,可怜的菲利普到头来始终是个不出头的亲王)。

比起精于算计,但又时运不济的菲利普,来自于南德意志高贵的索伦家族的卡罗尔,这个当时只有27岁的王子可算是个幸运的人,虽然在罗马尼亚邀请他之前,他连罗马尼亚位于何处都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他欣然接受罗马尼亚亲王这一桂冠。上任之后,卡罗尔一世其实继承的还是的当年库扎大公的变法路线,但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作为普鲁士国王的近亲,有了强力外援,本国那些贵族们最终也只能按亲王的改革意志来行事。同时正因为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德国王王室特殊亲缘关系(德皇威廉一世属于索伦家族的弗兰肯系,而卡罗尔一世属于索伦家族的士瓦本系),使得一直对罗马尼亚虎视眈眈奥匈与沙俄两大帝国投鼠忌器,这也为罗马尼亚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有了实力的累积,罗马尼亚就需要在对外战场上为自己正名。1877年,俄土之间为了争夺巴尔干控制权又爆发战争。战争期间,俄国久攻不下土耳其的坚堡壁垒,因此向罗马尼亚承诺,如果罗军参战,那战后愿意把俄占比萨拉比亚作为谢礼奉还。卡罗尔一世率三万大军御驾亲征,攻克土耳其普列文要塞,迫降四万多土军,土耳其失去战争能力。而与此同时,俄军兵不血刃逼近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向俄国投降。战后结果,只能算差强人意。好的方面,罗马尼亚终于摆脱了奥斯曼宗主国名下自治领的尴尬身份,正式成立了罗马尼亚王国。但是俄国战前许诺的归还的比萨拉比亚,却又被沙皇给赖掉了。两国结怨更深。

进入20世纪初,巴尔干风云再起。新兴的希塞保东正教三强PK他们的老冤家土阿穆斯林联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一个大保加利亚横空出世,傲视巴尔干诸国。枪打出头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立马上演,这次是保加利亚同时面对希塞,土阿四国的围殴,两线作战。罗马尼亚看准时机,正确下注。以奇兵突袭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逼迫保加利亚投降。战后签署的《布加勒斯特条约》正式向世人宣布,罗马尼亚成为东南欧地区的强国。

1914年,执政近50年的卡罗尔一世国王在睡梦中安然辞世,鉴于他的王后,也是一个不会下蛋的母鸡,王位由他的侄儿斐迪南一世继承。此时的欧洲已是战云密布。根据与德皇的特殊关系,罗马尼亚秘密签署了加入三国同盟的条约。但随着欧洲局势的不断发展,事情也在一点点起着变化。

一战爆发,两大阵营开始血腥厮杀。罗马尼亚却面临很艰难的选择。他和欧陆主要四强有着非常复杂的恩怨情仇关系。作为协约国一方,法国与罗马尼亚有恩,历史上,法国对罗马尼亚独立事业有赞助之恩,而罗马尼亚议会政府整个班子运作几乎是法式政体的翻版,知识精英中亲法的占绝大多数,而另一个协约国沙俄,则与罗有怨,比萨拉比亚是罗马尼亚人魂牵梦绕之地,至于同盟国方面,德皇与罗王有亲,而且德国一直以来在军援,金援方面对罗马尼亚这个小兄弟有求必应,但是因为特兰西瓦尼亚归属问题,罗马尼亚又和奥匈有仇。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宣布中立。但到了1916年,事情发展到一定要表态的地步。罗马尼亚人此次再次采取了他们惯用的讨巧战术。名义上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是在各个战场却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特兰西瓦尼亚是大力武装当地罗族人,与奥匈军队进行缠斗,而在与俄军并肩作战的主战区,面对德军进攻,罗军相信主,把俄军主阵地的侧后翼安全交给上帝来防御,而自己积极转进,在舆论宣传战线,迁徙雅西的罗马尼亚王室政府,虽然自己不放一枪就把首都留给德军,但在精神上始终坚定地站在法国人民一边,号召所有旅法罗人,坚守巴黎就是守卫自己的首都,这一姿态很得法国当地媒体的好评。

罗马尼亚这一系列动作,在道义上还了法国当年的人情,摆了俄国人一道,使俄国东南线战场出了个大口子,为沙皇政府的最后崩盘开了个好头,德国方面得了实惠,虽逼迫罗马尼亚签下所谓的城下之盟,但暗中许诺不把罗作为战败国处理,而是给予当初秘密同盟国的待遇。至于奥地利最苦,战后无论是何种结局,败则特兰西瓦尼亚回归罗马尼亚,即便是最后获胜,在奥匈帝国这种地方民族层层分权的独特体制下,武装起来的特兰西瓦尼亚地方自治势力,也会更加的难缠。

一战结束,上帝来送大礼。同盟国失败,特兰西瓦尼亚回归,而且协约国的沙俄又发生政权更迭,比萨拉比亚也乘机脱离苏俄,罗马尼亚一下子完成了好几代人的夙愿,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且作为战胜国,深受法国器重,成为中南欧,波,捷,希,南,小国协约的地区性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