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6 CHAPTER.03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487

() -核工厂-

帝国历二十一年,1944年5月,得到帝国提供的四艘现役航母,又成功处理掉英印舰队的日本集结全部海空军实力,开始准备大举增兵澳洲,打算一举将澳洲拿下。但是从中国传来的一个情报打乱了他们的脚步。

事情要从两年前开始说起。

42年4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随後的两年内第二颗、第三颗卫星,第四颗卫星,一直打到第十九颗卫星,从一开始的几颗科学探测卫星,回返测试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最後甚至连测试用太空船也打上去了。不过里面没有坐人,而是坐了一只苏门答腊特产的红毛猩猩。在红毛猩猩宝宝安全的回返之後,高达德与冯.布劳恩兴冲冲地准备在43年12月进行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但是却被陈天禾取消了。这让他们一时很有些情绪。

附带一提,高达德之前在42年中的例行年度身体健康检查中检查出喉癌初期,因发现的早,所以直接开刀切除小小的肿瘤,没什麽副作用。至於特斯拉,日常生活有美女老婆与美女侍女轮班照顾,又有大批奴隶学生可供驱使,目前过的很滋润,人虽老,但却还没有要挂点的迹象。这是闲话了。

当时陈天禾临时中断了载人任务,紧急换成卫星入轨任务。原本用於载人任务中,正选与备份的两具夸父3型大型火箭撤下装设好的载人太空舱,临时换成秘密军用酬载,先後打上了两枚大型卫星。这是重型多功能卫星千里眼一型的头两颗。

千里眼一型是特材所、计算机所、火箭所与空军武器实验室联合研发制造的军事侦查卫星,不计成本地使用了当时最新的科技。这型卫星装了长焦大口径照相机,照片解析度达到1米,可使用回返荚舱向地面投放底片胶卷。另外还装了一个更大口径的800x800的64万像素光感元件阵列(CCD)可以即时持续下传数位照片资料。其他还有红外线检测器(另一个小号的100x100的IR光感阵列)、无线电监听天线等。他使用巨大的太阳能光电板提供电力,还装了不少燃料,因此可以机动变轨延伸侦测范围与延长寿命,不过代价就是重量高达12吨,达到夸父三型火箭的运载上限。其近地点340公里,远地点553公里,属於低轨卫星,在轨寿命预估是两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虑载人计画即将进行,千里眼一型卫星特别在外部留下燃料加注口与检修口,可以由外部对其加注燃料与装设新的底片胶卷与重返舱。并可以进行有限度的检修升级,例如更换升级CPU乃至於更换太阳能板等。当然,这需要太空人进行太空漫步才行。会加有这些功能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千里眼一型卫星实在太贵了,价格接近1500万华元,比重型火箭本身还要贵,若是只用几个月就让他掉下来实在太浪费了,能加个油修一修多用几年还是比较划得来的。

正式与预备的两枚侦查卫星都发射成功了,随即进入预定轨道,经由陈天禾的指示对三个地方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地方都在美国境内。

几周之内,大量实体照片与数据资料就传回太空控制中心。高达德与冯.布劳恩被排除在阅读名单外,陈天禾向他们表示这是极机密军事任务。为了遵守与他们的约定,不希望他们介入。等这段时间过後就继续进行载人飞行计画。於是两人只能怏怏而退。

很快的,数千张照片就被送到核研所让专家判读,几小时内专家们就大致确定了目标的情况。没有错,就是它。

「实在太明显了,特别是这张,从这里到这里,全部都是。和十五年前我们首次建造的布局相当类似。不过於美国人的厂房面积大的多了,显然他们比我们急的多。元首,你说他们用气体扩散法?那很耗电的。这是哪里?」何泽强比划着一张巨大的照片,看着夹在角落的标签:「嗯,橡树岭。」

「这个是炸弹放置塔,形状和我们的不一样,但这里就是试爆基地,不会错的。他们也选在沙漠中。」钱三强指着另一张照片道。「还有这边,这是……应该是他们的研究中心。洛斯阿拉摩斯?奇怪的名字。」

「这里,这个形状,这个大小,还有这边通往河里的一整排管子。我认为这里是一个反应炉。我想这应该是钸提炼中心。嗯,这是汉福德。」

「你们能评估它们的产量吗?」陈天禾问。他虽然知道,不过还是想让专家确认一下。

「等一下,小钱,田纳西河与哥伦比亚河的取样分析报告呢?」

这是经由核研所的专家要求而特别去取来的。方法很简单,美国那几个地方是极机密军事重地,闲杂人等是进不去的。但是这两个工厂都需要用水,都有废水排放。而美国政府不可能将整条河流都加以管制。所以只要派人到限制区域外的河流下游,拿个空油桶各装两桶水回来就可以了。帝国情报局的两名美国站干员拿到水之後,立即搭火车,再转乘车前往墨西哥,然後雇了小飞机转场前往阿根廷,最後搭乘空军派到阿根廷待命的一架B-6轰炸机先转飞阿拉伯省,再飞回国降落在核研所位於新疆的秘密基地,前後共花了五天时间。

「嗯嗯……」何泽强仔细看了两份报告,又把手在照片上比划一下,问道:「元首,你确定这两个地方是在43年初建设的?」

「没错,橡树岭是在43年1月,汉福德则是43年6月建立的。情报人员证实过了。」(均比前世早了些)

「嗯,既然这样的话,这种规模的铀提炼厂大约每个月可以出两公斤半,扣掉供给反应炉产钸用的部份应该就剩两公斤出头,这个反应炉出钸,大约每个月一公斤多一点左右。到现在也就是44年3月,他们应该累积了27公斤左右的铀,另外还有9公斤的钸。铀比较好确定,钸的话,反应炉可以调整,因此有可能更多,但应该不会超过10公斤。元首,大概就是这样了。」

「那麽你觉得他们能造几颗?」

「如果是我们现在作的话,省点用铀弹可以作上两颗,钸弹小的可以作上9到10颗,就是我们用在鱼雷上的最小那种。如果是美国人第一次作,不但没有经验,而且必须超量设计加大安全系数,那麽铀弹恐怕还不够造一颗,大概要再屯个一年才够,不过钸弹已经够他们作一颗大的了,大概用上八到九公斤,二到三万吨左右的等级。」

「嗯,我知道了。谢了,老何。剩下的我会处理好的。」

「元首,」何泽强叫住陈天禾,担心地问:「你要打美国人吗?」

「怎麽会?你想到哪里去了?」陈天禾失笑道:「别担心,若老美造出原子弹,最该担心的不是我们,是其他人。我们已经准备很久了,比别人充分的多,因此不需担心这个。」

何泽强若有所悟,只听陈天禾又问道:「老何,我们的氢弹库存情况怎麽样了?」

「炸弹空投式的话,35万吨级的500枚,全是350公斤空投炸弹。另外100万吨级的200枚,800公斤空投炸弹。飞弹用弹头的话,100万吨级的有200枚,一个重350公斤。就这些了。啊,还有,氘化锂存了两吨出头,钸则存了十五吨,可以快速组装起来。」

「嗯,这样就够了,起码可以撑上十五到二十年。试爆方面呢?」

「到目前为止全部累积了347次,原子弹和氢弹都有,大约是每月两次半。大多都是在西伯利亚的新试爆场进行,相关资料都纪录下来了。我们有高速电脑辅助设计与计算,效率很高。除了100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威力氢弹之外,其他主要类型都测试过了,资料也已经全部数位化。我想我们可以暂时停止试爆了,目前手上的资料已经够用了。」

「好,就依你。武器发展计画就先到此为止,告一个段落。接下来我们集中发展能源计画。譬如第四代核子炉。另外就是聚变炉,这可是不小的挑战,恐怕要花上几十年。」

「正合我意。我还年轻啊,还可以再撑二十年。」说到这何泽强就满脸发光,他对於发展核武还是有不少心理阴影的,但是能源计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他对此非常有兴趣。

「你都快奔五的人了,还年轻?」陈天禾取笑着他。

「还早还早。唉,说起来我怎麽就不像你这麽年轻呢?元首你才是奔五的人,我记得你已经53了不是?怎麽看起来还像不满四十的人?真是保养有术啊。」

「哈哈哈哈,我这是天赋异禀,别人学不来的。」

※※※

帝国历二十一年,1944年5月初,陈天禾派出外交特使,用外交邮包的方式,将美国的三个核子基地(铀工厂、钸工厂、研究中心)的相关资料与照片交给了德国与日本。文件中还特别指出,美国很可能已经生产出了制造一颗原子弹所需的材料。这个消息立刻在两国引起了震动。

因为有了受斯大林自爆牵连受害的惨痛经验,即使希特勒不清楚原子弹的原理,却也非常了解它的威力。至於日本,这一年多来也断断续续从德国获得喀山的消息,再找来国内的专家一询问,也就知道了那是怎麽回事。两国立刻开始寻求对策。

说到对策,其实也没什麽,不过就是要破坏美国的核原料生产基地而已。这种事一点都不稀奇,英国人才在去年干了两次,用突击队摧毁了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工厂,又炸沈了运送剩余重水的船只,让德国的核计画推迟不少。照海森堡自己的估计,这最少也让进度落後了一年到一年半。当然,德国的进度本来就不够快了,虽然从苏联获得了不少资料加快了发展,又清洗整理了研究机构,排除了心存不满的异议分子,还把所有相关机构的外国人全清除出去,派驻秘密警察进行监视,让原子弹的研究与生产顺遂许多。但希特勒终究无法改变物理定律,依照目前的进度,德国将没有可能在1947年以前造出原子弹来。主要是能源不足的关系。

不计研究时间,以美国的工业力,投入其全国10%~30%的电力,尚且需要花上两年的时间才能把三颗原子弹核装料给生产出来。德国的人口只有美国的一半,其工业力与能源产量不及美国的三成,要生产核原料自然需要花更久的时间(非德国本土的德占区由於全面性的消极怠工,整合困难并需要时间,几年内没有多少工业力可言)。更不用提工业力更低,新占领地盘又多是殖民地的日本了。

其实德国也有捷径的,那就是先用少量能源提炼低浓缩铀,再用他来作技术门槛较低的核电厂的能源,以核能提供额外的电力来供应提炼武器级铀所需,更重要的是,用低浓缩铀来驱动提炼钸的核反应堆,以求快速生产钸弹。但这虽然可以加大电力生产以缩短核原料生产时间,不过同样需要花费额外一两年的核电厂设计建造与测试时间,因此整体时间消耗上可能不会短於直接生产原子弹。不过这个方案的优点就是,他不会挤占德国现有用以工业与军事生产的能源消耗,整体上来说是比较划得来的。但这时没人想过这种事,美国、德国、日本,甚至英国与之前的苏联,所有人无不尽可能地想要尽快提炼出99%的高浓缩铀,把原子弹先给造出来。这就是後见之明的差距了。

既然英国人能在德国人的鼻子底下动手破坏核原料生产工厂,德国人与日本人自然也想要这麽干。况且他们又得到了充分的情报。地点、位置,甚至连目标空中照片都有几百张――德国人和日本人都很佩服中国人的神通广大,想不通这照片怎麽弄来的――再不知道该怎麽应对,希特勒和近卫文?不如找块豆腐撞脑袋自杀好了。於是德国人和日本人经过联络,决定了各自的目标,德国攻击美国东岸的橡树岭与洛斯阿拉摩斯,日本则攻击美国西岸的汉福德。当然,这没有什麽争论,德国打不到美国西岸,日本打不到美国东岸,也就只能如此分配而已。德日两国真正讨论与约定的是攻击时间。

两国都知道,必须要一口气同时进行攻击,才能给美国尽可能大的打击,摧毁美国的核工业,可能的话,摧毁美国的核原料。谁都不想给美国疏散工厂的机会,让美国现在可能有的那一颗核弹被扔到自己头上。

说明一下,1941~1943,中国曾几次警告德国与日本的密码遭破解的情况。甚至曾提供英国超级计画的情报。让德国与日本开始频繁改变密码,增大了不少英国人破解密码的难度。而到了1943年,中国出售第一代计算机给各国时,德国与日本也获得了几部,经由计算机的协助,从1943年底,英美就再也没有办法破解德国与日本的密码了。要不是有这个前提,恐怕德国日本的计画还没开始执行,就已经被美国看破并实施反制了。

另外附带一提,美国往英国的船运支援损失惨重,也有相当部份是因为这个原因,英美无法破解密码,导致无法像陈天禾前世一样,经由监听德国海军的潜艇调度命令来通知船队改变航向以逃避拦截,因此损失自然加大不少。实际上,这才是陈天禾提供德日情报,并且在战前提供德国呼吸管、电动潜艇等新型技术,甚至连一代电脑都卖出去的主要原因了。德国日本不把英美打惨一点,英美又怎麽会向帝国大举采购军火物资商船呢?

当然,倚赖先进的电脑技术,帝国还是可以破解所有国家的密码,掌握各国电文。16位元的18161晶片虽然没有大规模量产,但是仍然生产了相当数量,其中第一个换装的就是「谛听计画」的帝国情报局电子监听处,让单台密码解算机柜的计算力提升到25IPS,并且这六部新一代的谛听者解算系统不是分开处理,而是可以个别计算也可以串起来平行处理。当串起来的时候,整体处理速度高达120IPS以上,大约相当於前世的一颗80486高阶版本了。因此帝国电子监听处对美英德日的密码破解速度不但没有在卖出计算机之後下降,反而是提高了不少。不过这是闲话了。

总之,德国与日本各自敲定好时间,同时动手,於1944年6月6日发动攻击,成功的摧毁美国的三个核子基地。

日本负责的汉福德距离海岸只有350公里,处於舰载机打击范围内。而日本过去处於优势,又因为距离遥远,且担心美军空母偷袭,因此过去三年来还没有空袭过美国本土,只是把争夺重点放在澳大利亚,并且加紧对珍珠港的防护而已。美国人经过这三年的紧绷,早就松懈了下来。日本这次动用了12艘空母,在大量军舰的护卫下,於深夜冲入攻击圈,在其最大打击350海里上发起攻击,於凌晨之前起飞600架以上的战机对汉福德进行密集轰炸,其中轰炸机超过300架,密集的轰炸彻底摧毁了汉福德的反应炉以及附近的全部支援设施。

德国人出动的规模比较小。他们的困难点是,不管是橡树岭或洛斯阿拉摩斯,都是距离海岸有七至八百公里,别说德国人现在还没有航母,就是有也炸不到。不过这次任务兹事体大,就算出击兵力会全灭也非执行不可,不然到时谁也吃不起老美的原子弹。於是德国空军考量之後,出动了几乎全部的新发展出来的长程战略轰炸机e-364、Ju-390与Ta-400来执行任务。此外还有一些较小轰炸机机提供支援。

从法国南部飞往橡树岭的距离是大约7500公里左右,已经在德国最大轰炸机的航程极限上了,飞往洛斯阿拉摩斯的距离更是高达8500公里,超出打击半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投入了正在测试中的先进空中加油技术:人力空中加油。

其实这方法说来没什麽了不起,不过就是由加油机放下油管,受油机派人接住油管,插进油箱里面加油而已。基於时间紧迫,德国人采用了最简单的法子。他们经过一周的改装,将全部的150架Ju-390改成加油机,机舱内塞满油箱,然後可以从机腹中放下一根油管给受油机。至於受油机的改装更简单了,他们把负责进行轰炸任务的e-364拆掉一个机背炮塔,安上活动舱门,可以打开让人出入――这个任务由一名伞兵负责,当然他必须绑着绳子以防掉出飞机。由这个伞兵伸出上半身来接住连着油管的绳子,把油管拉进飞机来,插入油箱以後向加油机发出讯号,然後加油机才开始打开阀门放油。德国空军预计需要进行两次加油,去程途中一次,回程时再一次。

至於护航机方面,如果是其他国家,也许就真的不用想了。不过德国人刚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他们有寄生战机(istel)方案。

所谓寄生战机(istel)方案,原本是把战斗机挂在轰炸机背上出击,然後由战斗机控制底下的无人轰炸机,并在空中释放装满炸药的轰炸机让其滑翔攻击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把轰炸机当作重型滑翔炸弹使用的一个特殊方案。

而在这次任务里稍微有点不一样。德国人同样把战斗机架在轰炸机背上,不过这轰炸机不装炸弹,全装燃油,充当背负运输机使用。直到即将进入美国海岸,打击机队遭遇美国战机拦截时,战机飞行员才释放脱离底下的轰炸机,单以自力迎击。但是考量到需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长程飞行,因此这个寄生机组不是由战斗机飞行员控制,而是在下面的轰炸机上配置了两名飞行员与一名负责加油的伞兵,由轰炸机控制飞行。直到抵达美国东岸释放战机之後,轰炸机就掉头,并在途中进行空中加油以使其能够返回基地,战斗机则继续执行任务。

当然,这样是很花钱的。因为战斗机一旦与寄生的轰炸机分离,就不可能再接回去了,加油机也无法为战斗机加油,这不只是人力不足,而是战机航程短,加油机没有办法太过靠近美国海岸。而光以战斗机的油量是不可能返航的,即使没被击落,飞行员也必须在回程出海後跳伞,由潜艇接回。因此出动几架寄生战斗机,就表示必然会损失几架。但是德国人此时毫无选择。他们调出了新生产的,航程最长的先进双引擎战机Do-335A,拆除起落架以减轻重量增加燃油携带量,并装上拆除所有武装,将弹舱全装燃油的e-264轰炸机(e-364是e-264的6引擎放大版)成为寄生战斗机。总共准备了同样150架的寄生战机机组,以1:1的方式护卫e-364执行轰炸任务。

以这样的配置,德国共出动了150架e-364,以其中100架用以攻击橡树岭的铀分离气体扩散厂,50架攻击洛斯阿拉摩斯。经由布署在大西洋上,装设大型电台模组的德国运输潜艇的接力导航,德国轰炸机群在近二十小时的飞行後突破了美国东海岸,并降低高度,以低空轰炸的方式在橡树岭与洛斯阿拉摩斯分别扔下了800吨与400吨的炸弹。成功的摧毁了这两个工厂与实验室。

德国空军这次的成功袭击,说起来还要归因於希特勒。其实之前他下令加速发展重轰炸机,到44年初就生产出相当数量的长程轰炸机了。但是他始终没有下令出发攻击美国。一方面因为缺乏战机护航,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希特勒认为,少量飞机的轰炸不但无法动摇美国的作战意志,反而会激怒美国人民。在他看来,若真要轰炸就要大手笔,使用一千架、两千架轰炸机来进行千机轰炸才符合他的需求。至於德国能否拿出一两千架可以越洋轰炸的超级重型战略轰炸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至少因为他的命令,德国空军从未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倒是三年前潜艇曾经炮击过几次,不过後来无炮电动潜艇普及後就没有了),因此美国人毫无预警,从来没有想过德国人居然也可以,居然也会来轰炸美国。因此在德国轰炸机群在黎明前闯入美国东岸时,美国沿岸雷达兵还以为是受训的美国轰炸机,而没有及时提出预警(其实就算即时提出也没用,整个美国东岸战备与战斗机配置太过松懈,即使有预警也无法拦截这样的攻击),导致德国轰炸机群趁着夜色在美国上空飞行了两个多小时,并在黎明时分轰炸了两个预定的目标,然後原路返回。由於有战斗机全程随伴护航,加上美国东岸防空配置不足,因此仅在回程上遭到少量美国战机拦截。德国轰炸机并没有损失,倒是战斗机被击落几架。不过就算这些战斗机不被击落,出海之後也是要跳伞的。因此最终损失远比预期小的多。除了几架返航途中故障迫降之外,大部分轰炸机以及大部份跳伞的战斗机飞行员,都成功的返回了德国。

帝国方面也很快得到消息。为了保密,德国与日本并没把袭击美国核工厂的计画告诉中国。不过这种事也不用他们通知,陈天禾把情报交给德日两国时,就知道他们一定会设法攻击美国以破坏美国核工厂。这是典型的阳谋,从情报交到两国手上,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结局。两国非这麽干不可,不然就等着吃原子弹。

而帝国在大西洋,在太平洋上,都有大量潜艇活动。最多的自然是龙王级核潜艇了。几年来他们担任的是情报收集任务,以E**天线?集美英德日的无线电讯号,以及可能的话顺便收集他们的雷达讯号以供分析。实际上,自从掩护俾斯麦冲进大西洋时干沉英**舰後,帝国潜艇舰队就没有再直接动手了。毕竟战後英国肯定沦为三流国家,即使被知道帝国偷打他们军舰,其抗议也可以无视。但是美国可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帝国潜艇大队奉命只监听监视但不得动手。6月6日,美国东岸执行监听任务的帝国潜艇发现岸上无线电活动大量增加,立刻将这个异常情况回报。帝国情报局立刻调动了两枚在轨的千里眼一型侦查卫星,以及另四枚顺风耳一型甲乙电子侦查卫星对美国进行密集侦测。

说明一下,蜚廉一型转发型同步轨道通讯卫星,重2900公斤,运作在UHF与F两个波段上。帝国历二十年中,1943年7到8月,总共四颗连续由夸父三型重运载火箭(LEO酬载12吨,GEO酬载3吨)发射并推送到地同步轨道上,实现了帝国全球通信转发能力。顺风耳一型甲乙两款电子侦查卫星,则是在1943年10月中发射的所谓普查与详查混合侦测卫星体系。甲型乃是重达2000公斤的大型精密监听卫星,专门用来监视确定各国雷达站、导航站与通信站等高精密定点侦测的型号,共有四颗。另外乙型则是200公斤的广域监听卫星,共有24颗。是用两枚夸父三型以一箭多星的方式部属到600公里高的低轨道上去的。这是帝国的头一次执行单一火箭,多卫星入轨投射任务。

连续飞掠的顺风耳卫星很快就将讯号传送回来,千里眼卫星更是把当地照片同时使用光学胶卷与数位相机拍下来,并在美国上空时,就通过通讯卫星转发下传数位照片,并在飞抵中国上空时,投下底片胶卷荚舱。因此在6月6日当晚,陈天禾就收到了详细情报。

德国与日本的空袭非常成功,一举摧毁了美国的两座核工厂。从卫星照片上可以看见尚在然烧中的废墟,浓烟与火炷,大量消防车,以及指挥撤退中的军车与军人。现场可说是一片混乱。

後来众人才知道,美国曼哈坦计画由於保密级别太高,虽然成功阻止了德国与日本探听情报――可惜的是防不过某禽兽的先知能力――,但是同样也妨碍了空袭警报传入,更妨碍了救援人力的进入。更重要的是,洛斯阿拉摩斯的实验室也就罢了,橡树岭与汉福德可是核原料生产工厂,後者则根本就是一个反应炉。而这个年代原子能的发展才开始,对核原料的相关特性与防护观念普及度都不足,因此在大量轰炸机的攻击下,全力运转生产的橡树岭的气体扩散厂与汉福德的反应炉都在被摧毁的同时,大量往外散布出致命的污染物质。其下风处几十公里均成了致命的高辐射污染地带,让美**人与平民都伤亡惨重。当然伤亡最大的就是在核工厂工作的人员了,绝大多数工人都不是被空袭炸死,而是遭到泄漏的钸元素、或是高浓缩的六氟化铀气体的放射污染致死。而损失还不只於此,往後的几年到十几年,陆续有数以万计的人因为放射线导致的病变死於非命。

不过对美国而言,真正的损失并不在橡树岭或是汉福德,而是在洛斯阿拉摩斯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孤零零地屹立在周围的沙漠与新植的树木群中,周围空旷无人,显得极为显目,因此德国轰炸机攻击起来非常方便。该实验室及其周边的小小建筑群在凌晨时刻遭到50架轰炸机400吨炸弹的超低空密集轰炸,几乎被彻底摧毁,在此工作的四千名核子科学家中最後被统计出的死亡数字超过了三千人,可说是伤亡惨重。死亡名单中甚至包含了曼哈坦计画主持人欧本海默,着名的科学家费米、爱德华.泰勒等人亦均在其中。

1944年6月6日,该日美国损失惨重,以至於後来该日被称为「六月六日断肠时」。後来美国人承认,这次轰炸让美国的核计画往後拖延了至少两年。并且整个污染地区的居民迁移与污染清除,还有新的核工厂、实验室重建计画耗费的资金,让整个曼哈坦计画开支由原本的20亿美元暴增至180亿美元,整整爆了九倍。为防止同类灾难再度发生,新的核工厂与实验室被建立在美国中心部,科罗拉多州丹佛西北的山区内,全部建立在山腹中以防轰炸。不过相对的,时间就花的比较久了。但是美国工程师还是靠他们的精良技术与大量工程机具,用一年的时间把山腹洞库工厂给建了起来,另外又在丹佛郊区建立了数座新的发电厂以供电,加快铀提炼速度。

其後美国人虽然大肆搜捕间谍,并且抓出了许多潜伏的鼹鼠,又往德国大派间谍,监听德国人的通讯,却仍然无法找出曼哈坦计画情报泄漏的原因。他们的新核基地建造计画虽然为了安全与保密,特别加强了安全措施,迁出附近的居民,并且封锁了数十公里的地区范围,但因为并不知道此时头上定时会有卫星飞越,因此整个建设过程还是完全落在帝国眼中。帝国情报局自是让卫星定期飞掠拍照以检查其进度,估计其工程规模,并把照片分类归档以备後用。至於美国得知在德日袭击的背後是由中国提供情报,那是战後的事了。

而在中国南京,陈天禾一边翻阅着着手上的卫星照片,一边赞叹着德军与日军的高效率工作成果。但他也非常清楚,美国是绝不会放弃的,一定会倾全力重建起核子基地,重新开始核子计画。原本美国在曼哈坦计画中的投入本来就比不上其他计画了,但这一来为雪前耻,一定是全力投入,应该很快就能再起。而德国与日本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调,恐怕还是很难赶在美国之前把原子弹造出来。不过他本来就没有对德国与日本有多少期望,只不过想暂时排除原子弹这个变数,让战争多拖几年,让帝国能多几年发展,多卖个几百亿军火而已。德国和日本最後是否挨上原子弹,那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事了。随後陈天禾就把这事放到一旁。他叫来秘书,让他们通知情报局,把照片处理一下,与轰炸评估一起送交给德国与日本。6月8日,相关资料就交到德国与日本手上了。

随後希特勒与近卫文?先後发布通告,宣称轰炸了美国本土。罗斯福也发布了通告,承认美国本土遭受了德国与日本的轰炸,伤亡惨重,合众国国民需化悲愤为力量,加紧努力以争取胜利云云,以鼓励民众的斗志。不过谁也没有提到被轰炸的是美国的核基地。但是罗斯福受到的压力可是不小。毕竟这是美国本土第一次被轰炸,第一次本土城市上响起防空警报。为此美国必须做出反应,以给民众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