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旭≠玛塔
作者:张横渡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26

() 前中国女足国门高红*在央视做节目时说,中国队不怕碰巴西队,巴西队是几个强队中中国女足最愿意碰到的。那天,我恰好看了巴西与新西兰的比赛,说句实在话,我的感觉是――女足世界中,一支真正的超级劲旅正在诞生!巴西姑娘们像男人那样踢球,良好的脚下技术,出色的身体素质,优秀的节奏感和对比赛的感觉。

当然,并不能否认,巴西女足和男足一样有着共同的弱点,比如说状态起伏,或者说天然的松散感觉。

巴西女足即便不能获得世界杯冠军的话,她们依旧是一支真正的足球队。

因此,中国女足以0:4输给巴西女足时,我并没有离开。当时,鲁能泰山正大比分狂扫深圳队,可我依旧坚持着把中国女足的比赛看完。我要说的是: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

中国女足踢了一个漂亮的上半场,她们几乎能够拿下巴西队。可惜的是,她们的运气似乎不够好,另一方面,我一直担忧的中国足球队“节奏”的问题终于爆发,她们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在上半时末尾出现了精力与体力的低谷,被对手抓住机会打出了致命的反击。

还是不得不提中国男足。因为目前的女足队员们和中国男足一样,在掌握节奏和时机的能力上比较欠缺,进攻时思维呈直线化,打法上难免显得简单和盲目,一个劲儿地要向对方关键部位送出皮球。我觉得昨晚高红用一个运动项目来形容中国女足的打法比较贴切,那就是――像打乒乓球一样,乒乒乓乓,毫不间歇与对手展开对攻。

当年,我在海埂采访备战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中国男足时,米卢评价中国足球的特点时说:“中国足球队员踢得‘很快’!”其实很多初来乍到洋教练大都有这样的认识,但这种中国足球队的“快速”却又似乎毫无效果,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很快”的情况下反而没有什么杀伤力?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当然非常重要。不过,我们玩得最透彻的乒乓球中,对“快”的理解是这样的――速度是相对的,通过“慢”与“快”的对比使慢得更慢,快的更快,这就是一个“节奏”的问题。乒乓球并非一个速度。

因此,中国足球要想真正解决体能问题,必须解决节奏问题。

节奏是要靠控制球来掌握的。比如传球,我们这些年往往讲究什么“一脚传球”,其实一脚传球是个“理念”,大概是指在进攻时机恰当时发动攻击的简洁程度。但多数时间内,运动员还是需要适当的控球和相互之间的往复传接,不应强调简单直接的“向前”。盲目的向前,就等于跟对手拼身体、拼速度、拼体能,这恰恰都是中国足球真实的弱点。

巴西队在这个方面作的最好,无论男足女足,他们在掌握控球与发动进攻的时机上比较到位。我注意到,巴西女足在昨晚的比赛中控球时间达到了60%,她们几乎完全控制了比赛。

我们的队员必须明白,足球比赛的90分钟之内,也许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用来完成射门。并非每一次触球都要直指对方命门,事先的铺垫应该先做足,“像剥开一枚煮熟的鸡蛋一样”撕开对方的防线。

当然,我们的女足踢得相当漂亮,这不是恭维,她们有机会获得胜利,尽管结局很惨。正如马晓旭所说的那样,也许前几次射门成功的话,结果就不会这样了。

不得不说的是――在与玛塔的较量中,我们的假小子马晓旭几乎完全落于下风,碌碌无为。

巴西女足的胜利是玛塔的胜利。如果,如果有如果的话,没有玛塔,就没有目前的这支巴西队,她们未必比中国队强。玛塔是她们的灵魂,而中国队目前则没有这样的灵魂人物。

这也是马晓旭的世界杯“故事”。除了在第一场比赛中有一两脚远射之外,她并无任何突出之处。尤其是昨晚的比赛中,她的倒地和拖泥带水的盘带令人无法忍受,毫无建树。其实,昨晚才是真正需要她的时候。

马晓旭是中国女足“男子化”呼声最高的时期的产物,她确实具有男孩的体格与风格,可惜,她太不够细腻了,而且缺乏中国女足传统的配合精神,这与巴西队员的对比中体现的比较明显。然而与欧美强队相比,她又不够强壮。不知道这一尴尬的情况马良行与裴恩才们会怎么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球员?或者说为她们塑造什么样的风格?

多曼斯基目前无法改变中国女足这种局面。也许,我们只能期待毕妍能够成为玛塔那样的球员。中国女足在很多位置上并不差,她们有激情,有能力,或许只是在等待一个刘爱玲、孙雯那样的人。

我现在担心的是,马晓旭不要成为董方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