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新的知友们
作者:zgc200503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05

33、新的知友们

常德县的民工编成一个营,区为连,公社为排。莽莽和本大队的知青温艳敏一起,寄居在当地老乡家.。那是位孤寂的苗族老妈妈,她把莽莽她们当亲儿女看。自己住一间小偏屋,把正房让给莽莽她们住。她每天吃得也简单,比我们当民工的还简单,十天半月才弄点好吃的,也就是魔芋豆腐之类。弄了就要端给莽莽她们。平时吃红薯丝、包谷饭、青叶菜、干辣椒。

我们一个工班的人住在一个工棚里。韩公渡公社和我们是一个连的,他们一共有四个知青,加上牛鼻滩的我和徐伯闽,六个人下班之余经常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抛却了饭菜之忧,朝暮之恋。没有悲观叹息,劳动踏踏实实,工余谈笑风生。田腴也许是我们中最有才学的,一次聚会时他给我们讲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他提到这是列宁喜欢的一篇小说。使我感到他是知青中为数不多的崇尚正面的英雄主义,而又有文化的一个。印度电影《流浪者》他也讲得完美生动。馋得我恨自己生不逢时,没看过这样的电影。这部电影在今天还能堪称经典,我看过几遍也没他记得清楚。田腴后来据说网球功夫了得,报上介绍他创造的双拍打发独步神州,无人能敌。居然个人悬赏万元,孤独求败。那时我只领略了他的文才,看不出他会有这套武功。

那个年代风云际汇:中国回到联合国、基辛格秘密访华,印巴战争、石油危机、庐山会议、批陈整风、三要三不要,外面的世界好不热闹。我们几个知青在一起总爱议论天下事。对国事却没什么议论的,因为一无所知.,那时节"身居山沟,放眼世界",清谈天下事就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了。这跟我在牛鼻滩已经有很大不同。

我们中最小的是彭继烈。他是我们学校67届初中生,平时大大咧咧,一股对什么也满不在乎的青春劲。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在河边挑沙。休息时,看到对岸县城的一条街道冒出一股浓烟,几分钟后,现出了火光。很快火焰窜上了屋顶。沅陵多木板房,烧起来不得了,不到十分钟已是火海一片。我们再也不能隔岸观火了,大家坐船涌向对岸,纷纷赶去救火。开始是靠人挑水,端水。后来来了救火车,用龙头冲。可是都不中用。木板房一栋连一栋,烧了半条街。唯有拆还没燃烧的房子,造成一条隔离带,隔绝火源不使漫延。众人纷纷爬上屋顶,掀瓦推墙,破窗倒门。火在吞噬着一切可燃之物,人在摧垮一切未燃之物。瓦片木板砖头伴随着烟雾四处横飞。抢救家产的房主们发了疯似的搬东西。半个县城一派战争景象。(上了年纪的沅陵人一定还记得那场大火。)火越烧越大,烤得人脸皮发炸。

我和彭继烈在一起爬上了一座屋顶,那是很危险的事,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实际上那种场面也无法指挥。我们身旁有人拿着木棒正猛掀猛砍,想把一切东西打落下地。彭继烈在他身后全神贯注的蹬一根横梁。不想那好汉挥棒的手收不住,一反肘撞在彭继烈的腰部。彭继烈一个趔蹶,向前抱住一根拄子才没掉下去,脸上撞得是青是肿,一时也看不出。只有一脸的油汗和黑灰。他楞了一会。定格在我眼中的形象是浓烟滚滚的背景中,一袭海军衫,一顶歪斜的军帽,一脸倔强之气。就是那时电影高大全的英雄三突出镜头。

 其实过了河的知青我想都是这种表现,只是我没看到而已。我自己参加了拆毁两座房子的行动,都是爬到屋顶上干的。这一切都是自觉行动,没有人命令没有人请求,明明知道事后连表扬都听不到一句。当时谁也不可能记下那壮烈场景下某一个人的举动的,大家都在紧张救火,你能冷眼旁观?只有我记下了彭继烈。



待续 34、发政治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