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激情满怀地苦读(4)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03

第二节 激情满怀地勤奋苦读(4)

尤其是微积分课程,阐述为祖先早已有所得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这个既诡谲又浅显的真理,为人类在久远以前对数量关系的新认识,打开明亮的窗口,以此建立的整套周密精致理论,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体系逐步得以拓展,成为人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解决广泛而棘手数量关系问题的锐利武器。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对全部定理和推论都作出深刻证明,逻辑推理缜密严谨,徜徉其中,同学们享受到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无穷乐趣。

初步得到探究深奥回转又枯燥乏味的数学奥秘收获后,极大激发同学们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数学系学生要想搞好学习的秘诀是,课后必须做到反复练习、琢磨和钻研,努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消化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顺利抵达熟能生巧的目的,为学习和研究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我和班上的每位同学一样,每次课后都得做大量习题,整天泛舟在浩瀚的题海,从入学到毕业,我们始终坚持这种自觉深入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记得,仅刚入学时开设的三门基础课,我每门功课做的课外习题,平均不少于2500道。单是微积分这门课,不仅做完我国数学家樊映川先生编写的习题集(书中所列习题,相对数学系教学要求比较简单),而且把前苏联数学家吉米*奇教授编写的习题集全部做完,以至于后来只要看到某道题目,立刻就能想起在哪本习题集中的某个章节出现或转载过,还能很快说出其正确答案。我们演算过的稿纸难以计数。

每到赤日炎炎的夏天,教室和宿舍都没有任何降温设施,我就把课桌搬到树荫下继续埋头演算,或藏身于盥洗室里,借助室内感觉上存在的氤氲潮气来降温。每到寒冷凛冽的冬天,教室和宿舍同样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我就先进行室外运动,等周身暖和后再进教室,或挤坐在学校图书馆的角落,以“人多热气高”的心理暗示,使自己忘却寒冷,温暖全身。

大概是出于对名师的仰慕和崇拜,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上大课时,同学们对暂时不知所以然或当堂没能理解的授课内容,几乎都不当即向老师提出要求解答,而是留给自己在课后苦心钻研或与同学相互讨论。于是,我们又有针对课堂某项学习内容而争论不休的机会。

每次同学间进行讨论时,大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见解来帮助或说服对方,丝毫不顾大学生应有的谦谦斯文、雍容谦和的风度,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甚至是争辩到面红耳赤、硝烟弥漫的地步仍不肯罢休。这些热烈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在我的记忆中清晰透明。

我也曾多次和同学们开展讨论。记得那次为把《泛函分析》中的某个问题搞清楚,双方几经回合始终争持不下、各执己见,最后只得登门拜访任课老师,以求得正确见解。凡是遇到此类事情时,老师对我们运用相互争辩的方式,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每次都微笑着给予颔首称赞并热情鼓励,末了,总忘不了说句类似“大脑越用越活、真理越辩越明”等富有哲理的话。

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和现在所有大中学生相同,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考试,事后都非常看中考试分数,如得知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想方设法也得找到老师要求补考。

同学们如此重视考试结果,并非是刻意为自己增添荣耀和光彩,而是为真实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以此鞭策和警醒自己。如果某门学科学习不扎实、钻研不深入,就随即告诫自己,这样下去,势必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有愧于当年万马奔腾、气壮山河的蓬勃年代,等同于荒废稍纵即逝的大好时光。因此,当某次考试只得60―70分时,就感到自己蒙受奇耻大辱,接连几天都是不思饮食、坐卧不安。

我记得在上大三时,上学期末进行《微分几何》考试,我感觉考得不顺手,情急中,碰壁于试卷中好几道题,接连失手后,预感自己这次难逃“奇耻大辱”的厄运。考试结束后,我一直茶饭不思、如坐针毡,心里老是在琢磨,怎样尽快找到任课老师申请补考。

没几天,学校音乐系一位和我相处关系甚密的女生(后来成为我的初恋对象)得知详情后,为安抚我焦虑的心情,突然翩然而至,虚张声势、煞有介事地对我说,她已了解到这次考试结果,我的考试成绩是91分,不错!我听后将信将疑,但还是难抑大喜过望的兴奋,尽管囊橐羞涩,仍慷慨解囊,拉着她到校外的小吃店共进晚餐,感谢她的关心也算是犒劳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庆幸这门课的考试成绩过关。

回到宿舍,我还是克制不住内心激动,立刻奔向老师宿舍当面致谢,弄得这位老师如坠云雾不知所然。等到考试成绩公布时,我这门功课只考66分。经我多次请求,任课老师终于同意我在假期开始前补考。补考成绩出来后,我感到结果比较理想,顿时,就好像是独自顺利完成某项重要使命,心情转而轻松豁然,如释重负、畅快淋漓,我一路上轻声哼着歌曲,喜不自禁地直奔宿舍,收拾好物品后匆匆离校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