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5)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61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5)

我最爱听她演奏那首《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曲目。这是一首由同名歌曲改编成的二胡曲。当委婉凄凉、痛苦忧伤,甚至略带悲愤的琴声在耳边飘荡时,我似乎听见贫苦民众饮泣不已的悲切哭声,眼前仿佛呈现“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我的心, ……”的那种充满阶级仇和民族恨,声泪俱下地控诉地主的凶狠和恶毒,誓死砸烂旧社会的愤懑场面。

我和同学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疯玩的秘密,终于被父亲察觉。他并没有批评我,反而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们是孩子应当玩,但玩起来要有所节制;不是不让你和同学玩,而是要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再玩;像你们小学生,玩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点课外书既是“玩”也是学习,这也不是很好吗?在学习上,要立志勤奋刻苦,努力做到向上!向上!天天向上!”

现在想想,父亲当初语重心长一席话似是醍醐灌顶,使我从中悟出些道理。与父亲的要求相比,深感自愧弗如,贪玩的行为收敛许多。从那以后,我按照父亲的话去做,约束自己认真执行奶奶制定的时间表,限制自己该玩和不该玩的时间,不该玩时坚决不出去玩,严格遵守、坚持不懈,并让奶奶对我实行监督。

起初,凡是不该玩的那天,我就把同学领回家,做完作业后,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讲儿童故事的孙敬修爷爷成为我们不见面的亲密朋友,至今我仍能想象出孙爷爷那温和、慈爱和可亲的面庞,耳边回荡着孙爷爷娓娓动听的语调。

朱老师在家访时得知我们的做法,她在班上表扬我们几位同学,鼓励我们继续坚持下去,并要求我们做得更好。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又琢磨该怎么做才能算做得更好。其中一位同学突发其想,他提议,我们还是看书吧。

后来,我们经常结伴到位于新街口附近的那家区级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少儿读物和童话故事书。因当时识字不多,大家阅读起来都感到很困难,也不能理解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看不了多久就没了兴趣;我们只好借助书中标出的少量汉语拼音慢慢看,即使这样,阅读兴趣还是没能培养起来。实在没办法时,我们几人索性就趴在桌上,拿起笔,漫无目的却又有板有眼地轮流抄写《中国少年报》登载的文章。

图书管理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抄报纸,担心抄报纸的时间长了,影响其他读者阅读,还认为我们是因为订不起报纸才来抄报纸,好几次都要没收我们的书包或赶我们出门,我们无论怎么遵守阅览室规则,或向他们做些耐心解释都无济于事。当无计可施时,我又想起临街巷口的那个曾引我入胜的小人书摊。

放学后,大家都愿意花几分钱,在小人书摊看个把小时书,比在图书馆受委屈要好很多。我记得《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书,都是我们那时争着要看的连环画。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包括在图书馆抄报纸,使我们对学习逐渐产生较高兴趣,进而增强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和决心。

我记忆最清晰的是,看过根据长篇小说《寂静的群山》改编的连环画。这是一本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作品。书中描绘的是,几十万中华优秀儿女,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的英勇壮举。我被这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所感动,被他们豪情万丈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看完这本书后,我隐隐约约地想起曾听母亲说过的姨娘。她也是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可我到那时为止,一直都没见过这位“最可爱的人”。

在学校,上课、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少先队事务;放学后,玩耍、看连环画、听广播,愉快而又紧张的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很快过去。尽管我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仍处在一知半解层次,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出色,临近1966年暑假时,朱老师还是把我作为班级“三好学生”候选人报到学校校长室,最终受到学校表彰。

父亲到学校参加学期末家长会回来后,拿着我的成绩报告单和奖状,很好地表扬和鼓励我一番。他希望我在二年级时加倍努力,争取当区和市的“三好学生”。我自己暗自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力争上游,取得更大进步,当好“未来的**接班人”。但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历史以不可逆转的磅礴气势,雷霆万钧、锐不可当地来了个急遽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