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百年人生
作者:澶州居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02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了解人生轨迹的曲线,我们不妨把一个人生历程作以简要回顾和解析,从而发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条生命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拉开了人生序幕。人降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是到人间的第一句报到,也是人生的第一次亮相,他告诉人们自己的降临,第一声啼哭,从生理上讲是增加婴儿的肺活量,促进呼吸和良好的发育。而作为生命的本身也是人生风采的初步展示。第一声啼哭,并非是由于饥饿和身体的不适,他是对十月怀胎的诉说,其哭声是要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以防止忽略而对其造成伤害,婴儿啼哭一阵后需要人们的照料,给他添加衣物以避免着凉,随后,婴儿的哭声便会平静下来,哭声停止后,婴儿就会本能的用嘴去寻找食物,要吮吸允母亲的乳汁。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婴儿偶尔的哭声就有几种情况,一是饥饿要吃奶,二是渴了要喝水,三是被窝被尿湿需要换被窝,如果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那就是有点身体不适了。婴儿的时代是需要父母精心照料和过细的关爱。几个月的婴儿没有别的追求,他只是吃饱穿暖,半岁之后婴儿有了新的**,除了要吃要喝外,不想躺在床上和摇篮里,而想让人抱在怀里,并且不断的摇动或走动。从父母的走动中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从半岁到一岁之间,婴儿又有了新的**,他不但要坐在大人们的怀里,还要大人抱着他走出户外,欣赏大自然的风景,刚刚出门的孩子像呆瓜一样,目不转睛的注视着野外的树木、马路上的行人,路边的花卉,聆听鸟儿的叫声。他的眼睛仿佛不够用,因为他刚初来这个世界,感到格外新鲜和新奇,由于从生命细胞到生命胚胎,从生命胚胎到完整的生命体,十个月里一直坐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生活平调、灰暗,没有光明与色彩,没有宽绰的空间与自由,初来乍到世间,一切都感到新鲜,半岁到一岁的孩子,不但有了自己的主张,有了自己的要求,也显得开始自私。大人赠一食物与玩具,他认为所有权都是他的,当别人再向他所要时,他就会拒绝,会躲藏。如果强行夺回,他就会哭闹,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抗争。一岁左右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感知,他能听懂人们的语言,他能听出人们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但他不会回答,如果大人们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可夸奖,他会高兴并回报以笑脸,如果大人对他的表现进行呵斥和批评,他会生气、害怕、恐惧甚至哭闹,表示对大人批评的反抗。一岁左右的婴儿感情也很丰富,高兴了就喜不自禁,不高兴就会大哭大闹。他不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常刻在脸上,这个时段也是婴儿学步的时期,也是模仿的时期,婴儿学步往往由大人扶着,生怕摔倒受伤,在婴儿能够独立迈步时,他表现格外的自信,拒绝大人的抚摸,自己走路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时他的心理也和成年人一样,在自己能干成事的时候,尽量不要别人的帮助。一是显示自己的本领,二是防止别人抢攻抹煞了自己的功劳。婴儿学步是人生迈过的第一步。人生从迈出第一步开始就想摆脱大人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因为大人牵手会限制自己的去向,独立行走可以到自己乐意去的地方,如孩子喜欢冒险,人们总是要让孩子回避一些冒险的游戏和动作,所以,学会走路就与大人开始产生一定的分歧与矛盾。大人的限制与约束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反抗。一岁左右的孩子甚至在接近两岁的阶段,孩子是模仿性极强的阶段,这个时期大人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关注,大人的走路方式,生活习惯的每一抬手、咳嗽、梳头这些动作都会印在孩子的脑子里,孩子就会仿效、模仿,因为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大的行为习惯往往传染给孩子,他们会学大人走路,学大人咳嗽、吐痰,学大人排苍蝇。大人看书他也会拿起书本看,尽管他还不认识一个字。大人的一切活动他都要去模仿、去做,这是人生的模仿阶段,这个阶段,孩子能听懂大人谈话的意思,虽然他不会表达,可心里明白,你如果让他吃饭、拿笤帚、送火柴等等,他会去做,做完后给以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心里得到满足。

两岁的孩子有的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从两岁开始,他们在努力学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从两岁到五岁,是孩子们学习语言,完善语言的最佳时期,接触的事物多了,语言学的快些,认识的东西多些,与外界接触的少了,学习的速度就会慢一些。因为没有见过的东西,孩子描绘不出他的形状,把孩子放在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里,孩子就会学一套优美的语言,放在一个方言环境里就会学一口方言,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语言成熟,环境起着决定的作用。

三岁半以前的孩子有着特定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的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生命的载体,哪怕是树木、家具、房屋、锅碗瓢盆都是和人一样的有生命,当三岁半以前的孩子被桌椅碰到,被地板摔伤,他就会对桌椅或地板产生怨恨,他会撒娇哭闹,此时如果大人将其拉起来搂在怀里给他一点哄劝,再朝桌椅上打一巴掌,朝地板上跺一脚,并一边拍打桌椅或地板一边咒骂:“让你绊倒我的宝宝,打死你。”这样孩子看到桌椅、地板因为摔倒自己而受到惩罚,心里就有了平衡,给自己出了气解了恨,就会停止哭闹。其实打了桌椅,跺了地板,他该疼还是疼,不疼还是不疼,这是三岁半以前儿童的心理,如果儿童受到其他物体的伤害,大人故意问儿童摔了那里,哪里疼,当大人对着儿童疼的地方进行轻轻的敲打,边打边诅咒:“让你再疼,让你再疼。”儿童会马上给予纠正,让你去打使他受伤的物体,告诉大人责任在物体而不在自己,物体应该惩罚,自己是受害者。

如果用这一套对付大于四岁的孩子就不能起作用,因为他已经知道,那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应该安抚的是自己受伤的地方,而不是报复惩罚使他受伤的物体。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大人的表扬和夸奖,假若孩子被摔倒,大人如果给以鼓励,“我的宝宝自己会站起来,很勇敢”这时孩子会自己站起来,如果是马上拉起来安慰道:“摔疼没有,我的乖乖”孩子不管疼与不疼都会放声大哭,这个时段的孩子既需要安抚也需要鼓励与表扬,因为年龄太小,容易受伤,也因为孩子正是成长的初期,以鼓励方式增长他自己的能力。

人的历程步入四岁到八岁之间,最淘气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更广泛接触外界、外物,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与物品,都会充满好奇,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极具破坏性的阶段,一方面要挣脱大人的管教与约束,一方面要亟不可待的认识新的事物,所以对任何东西都搞破坏,把家里的物品摆设弄的乱七八糟,能吃的吃掉,边吃边舍,不能吃的玩坏,况且光干些不会干的活,大人的活,而自己能干会干的活他不干,因为会干的活已经不新奇,只有大人干的活才新奇。看到大人往炒菜锅里放油盐,他会学着往锅里放醋、放碱面、放汽油,大人一揭锅,他顺手撒上一把土,大人用一碗水煮鸡蛋,他会用一锅水煮一个鸡蛋。曾有几个农村的孩子,早晨发现大人们在地理撒芝麻,中午就模仿着把晒了几百斤的粮食给撒了满街满地。家里的座钟会响,他会把座钟拆开,发现收音机会唱,他会把收音机砸开看看里边有啥东西。看见大人在缝纫机上点柴油,他就在口琴上,笛子上也摸柴油,看见别人王火堆里丢炮仗,他会把炮仗送进烧火的锅底里。看见别人在地上烤火,他会把麦秸垛点着。所以,四岁至八岁是破坏性极大的阶段,而他的破坏并不是出自恶意,而是出于好奇、猎奇和模仿,稍有不慎会给家里、邻居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影响,尤其是七八岁的年龄,最令人讨厌的,农村有一句歌谣描写七八岁的孩子:七岁八岁人人嫌,鸡狗不待见。这个阶段的孩子见了鸡打鸡,见了狗撵狗,总不肯闲着,戳马蜂窝、掏鸟蛋、抓燕子、逮鸽子,弄的家人和邻居神鬼不得安生,经常被邻居找到家里。

孩子们五六岁进入幼儿园,上一年小班,上一年大班,七岁就开始上学,孩子们一旦上学,就结束了疯狂的时期,开始受到老师的管教和纪律的约束,家里还有家长的监督,此时孩子们进入了双重压迫的阶段,就是家长的管束和校规的管理,孩子们从此就失去了自由,过惯娇养和自由生活的孩子,面对新的生活,面对严格的纪律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往往象进了监狱一般,听话的孩子慢慢适应,不听话的孩子就要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违反纪律,逃学不听课,不做作业,于是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不管怎样,人到七八岁就步入长达十几岁的漫长的求学道路,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象百米赛跑一样,象马拉松比赛一样,不断的有人被淘汰,有的人上了小学就毕业了,有的读了初中,有的念了高中,就停止了求学的道路,开始了步入社会生活。面对的是艰巨的劳动工作和复杂的社会生活,最后能够读书深造的人很少,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越往上能达到的人越少,形成一个宝塔型。过早离开学校生活的孩子虽然摆脱了沉重的负担,可面对的现实也并不轻松,他们要逐渐学会种植养殖做工等,不同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脚根还未站稳就要修房盖屋结婚生子,也开始了漫长的人生历程和坎坷的人生道路。

而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大学生活充满着诗意,那耀眼的目标吸引着他们在书山中探索,在学海中漂游。从八岁读书到本科毕业或研究毕业需要长达十几年的功夫,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课本和无穷无限的作业,他们也会痛不堪言,长达十几年的同一种生活,偶尔也会感到苦涩单调与乏味,有的也从这苦涩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

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到了二十五六岁的年龄,还不能自立,需要的是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他们要到用人单位去应聘,到社会上参加各种应试,来获取自己生存的空间。一旦选择了一项理想的职业,也不能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他们每天都处在被淘汰的危机之中,工作不慎,业绩不佳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所以,脑子时常绷的紧紧的,象上足劲的发条,象拉紧的弓弦,时刻不敢放松。

从二十五六岁到五十五六岁之间的三十年里,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荣升,时时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要进取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角逐,就有勾心斗角,就有尔虞我诈,就有互为戒心,就有攻击与诽谤。这时期,人们不但生活在繁重的工作中,还处在紧张的氛围里,稍不用心就会落后,稍不留意就会被别人挤下悬崖、挤出局外。因此,在这三十年的生活中,不但要努力工作,还要处处提防别人的诋毁与袭击。真可谓人生坎坷,险象环生,即使在竞技场上,官场上,文艺圈里,学术界里各行各业里没有失败,甚至有所建树,有所成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途中也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麻烦和问题,当人们克服了种种障碍,有了一定的业绩和名声时,人们也到了五十五六岁的年龄,到了这个年龄,进取心不再有,活力也不再充沛,应该进入休息的阶段,不管是刚要休息还是名正言顺的退休,都是一个人生的转折。人生转折是一个关口,假若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便结束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心里一阵轻松。可是忙碌习惯了的人们,刚一改变生活习惯,有点不适应,往往会患病,虽然这不是由于人生失意而造成的,可是因为生活习惯改变而发生的,实际上这是多年的劳累积累在突然改变生活环境时爆发的。如果是一个官员在退休后有一种失落感,退休前门庭若市、车水马龙,退休之后逐渐冷落,门可罗雀,巨大的落差让人们难以接受,也会由于思想认识的失衡而造成疾病、大病,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关口,有的人很难闯过。如果自己是个知识分子、科学家、艺人,有创造发明的人,他们会感到坦然,因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可以退而不休,即使退休后也有事可做,有事可干,有书可读,有朋相聚,有学业可探索,他们并不会感到空虚乏味,也许过的更充实,更富有浪漫色彩。

但,不管那种人,到了五六十的年龄,都摆脱不了家庭生活的羁绊。最低层的农民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们都男婚女嫁,子女们都成家立业,出嫁的姑娘不说,身边的儿子生儿育女,当爷爷、奶奶的要拉扯、要济助,有的家庭还负有沉重的外债,儿子们之间因为分债务而闹的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条件稍好一点的,要争房屋,嫌老人偏心等。富有的家庭,有积蓄和大量积蓄的家庭,本来退休的人应该在积蓄的基础上颐尽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孩子们的目光盯着老子的财产与存款,让老年人难以过个平静的生活,这边尸骨未寒,那边四处翻找遗嘱,最后闹到法庭,对薄公堂。

古人的话,人到七十已是高龄,可是在现代化生活的今天,七十岁并不是人们的目标,每个人都在为健康和长寿而努力。其实,人们在二十五岁前是一个在别人的资助抚养下,利用别人(父母)给创造的条件去寻找自己生存的本领和技能,二十五岁后,是靠自己二十多年来学到的技能本领,向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索取自己应得的部分,为晚年积累财富打基础,五十五岁之后便结束了艰苦创业的生涯,不管自己一生的贡献大小,创造的财富多少,自己的积累若干,人们都要进入半休息的状态,应该享受自己的财富,应该享受子女们带来的天伦之乐。进入五十五岁后的劳作应该一天天的减少,而因为身体的衰老需要看病的钱愈来愈多,直到闭上眼睛,也许会把自己的财富消耗殆尽,如果自己的消费不够就要触及子女的利益,如果自己的积蓄消费不完,子女们也要进入再分配程序,这是天经地义的。

人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也就是三个二十五年,过完了三个二十五年也就到了七十五岁,活到七十五岁是自己的本分,再多活都是赚的,假若人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过完三个二十五年,也许会迎来第四个二十五年,一百岁不是高不可攀的,因为活一百岁人很多,不是大多数人活不到一百岁,而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注意修身养性,才使人的生命大小各异。人们晚年的病都是四十岁之前自己寻的,俗话说:四十以前人找病,五十岁后病找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的劳累,每天都在自己的病灶上添一点干柴,添的干柴多了,到了晚年一点就着,一触即发,这是年轻人不容易意识到的。假若,养生从年轻时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劳逸有度,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加如百岁老人的队伍。可是在长达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如果经常困扰在功名利禄的蚕茧里,陷在斤斤计较的荣辱中,不能自拔,别说百岁,就连第二个二十五年也难保证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