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帐中兄弟二人再次落座之后,孙策笑着问孙权:“你小子又有什么鬼主意了?还如此偷偷摸摸的,不敢在众人面前明说,现在没外人了你跟我说说吧。.”
孙权再一次的整理了思路之后,一脸正色的说道:“我大汉中兴之主光武皇帝扫灭群丑,安定四方之后,就开始提升军中宿将的地位把他们架空,并大量的使用文人治理国家。光武皇帝如此做法当然是正确的,武将识字者都很少更不要提他们的治国能力了,而凭借光武皇帝的文才武略自然轻易的就能把文人控制在掌中进而大权独揽。这些文人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团体,相互支持,文人集团开始出现在我大汉朝堂之上。等光武帝驾崩之后,明帝章帝时期文人集团势力迅速膨胀,甚至已经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章帝不得不引进外戚势力与之对抗。等到章帝驾崩和帝以十岁之幼龄继位,皇权便被外戚所把持,四年后和帝联合文人集团和宦官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窦太后和窦氏家族,夺回权柄。从此宦官集团也成了大汉朝堂的势力之一。皇权轮流被外戚和宦官所把持,他们和文人集团共掌权柄。文人集团、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三种力量不停的斗争、联合,成了大汉朝廷的三根支柱。文人集团因为其庞大的数量,很少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掌权,文人集团都是如鱼得水,不断的发展壮大。关中的杨氏和汝南的袁氏就是文人集团的代表,他们世代身为高官,门生故旧遍布州郡,势力庞大到非寻常可以想象。这种情况直到灵帝驾崩身为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妄图消灭宦官集团而与之同归于尽才算为止,这以后,武人重新登上朝堂,和文人集团共享权柄。可惜这个时候文人集团贪得无厌,竟然妄图将武将驱除独享权力,于是文人集团屡次设计打压武将,武将在治国方略方面如何是文人的对手,自然是屡屡受挫。不幸的是,文人的对手是逆贼董卓,此贼暴虐成性又无法无天,公然对文人集团举起了屠刀。文人集团受此大创伤后分裂为两派。以杨家为首的关西文人试图从内部去董贼而代之,而以袁氏兄弟为代表的关东文人则试图依靠所控制的军队武力驱赶董贼。其中袁氏兄弟最为无礼,袁绍自立为车骑将军,还公然诡称当今天子非先皇之血脉妄图祸乱皇统幸而被刘虞所阻止,而叛贼袁术竟然妄图自立为帝。关东文人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而关西文人集团虽然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的杀死董贼,但还是因为贪恋权势而被武人反噬。大汉到了如今的田地他们文人集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孙策听到这里明白了孙权这番话的意思,怪不得他不当着众人的面说呢,原来这些话都是指责文人的,自然不能当着众多文人的面说了。孙策知道孙权是通过这番话告诉自己文人集团也是贪得无厌之徒,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不顾百姓死活不顾大汉天下的安危,所以很自然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也可以随时抛弃孙策军利益的。孙策惊讶于孙权小小年纪竟然能有如此的见地,不免有些惊讶的问道:“二弟,你是如何想到这些的?”
孙权坦白的告诉了兄长:“当年我跟随张先生学习之时,张先生就给我讲过了国史(汉书),他在给我讲述的时候常常慨叹诸位先帝任用外戚和宦官为乱天下,造成了今日的大汉局面。我就想了外戚和宦官能有几个人,又是谁执行了他们的命令呢?想来想去,觉得文人集团日益壮大,自然就是他们的帮凶,否则外戚和宦官又怎么能任凭文人做大呢?文人自然把责任都推到了别人的身上,可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文人遮掩事实的举动只能更加的证明了他们的虚伪和无耻。至于董贼那些事情,我一直都极度痛恨此贼,想弄清楚为什么他带着三千兵马就能控制了洛阳控制了天下,后来发现董贼当政之时,那帮文人依旧身居朝堂为董卓献计献策的,就知道了是谁在帮助董贼成事了。”
孙策暗自记下了这个事情,又问起了眼前问题的解决方法:“二弟,你对解决江东世族有什么办法?”
孙权无奈的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不过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杀鸡儆猴之策?江东世族如此之多,我就不相信他们就是铁板一块,我们这次占领丹阳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肯定是有区别的。我们就挑出一个反对我们最激烈最彻底的世家,我们就倾尽全力的把他连根拔除,再把好处分给对我们友好的世家。但凡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我们的,我们就要坚决的举起我们手中的战刀,看看是他们的贪欲强硬还是我们的战刀锋利,我们让江东世族看清楚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谁才是它的真正主人,这样也许能让他们从贪欲中清醒过来。之后我们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贪婪和理智间做出抉择,选择贪欲的我们就再做一次杀鸡儆猴之事。几次下来,我相信江东世家会看清楚形势,选择跟我们合作的。这样就不会对兄长你的大业有太多影响了。不过这只是短期的一个办法,想长期稳定江东的话,兄长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现在只能想到几个办法,比如我们可以挑拨江东世族让他们内斗,可以把淮泗或者其他地方的世族引进江东,还可以把兄长的亲信转化成新的江东世族。如此,则江东世族必然会分化成很多小的利益团体,他们之间只能选择投靠我们。还有,江东现在土地甚多,我们可以利用中原乱世吸收更多的百姓来江东,我们可以扶植他们依靠他们对抗这些贪婪的世族。”
孙策听到这里有些惊讶了,带着一丝歉意的说道:“我昨天还教训你,让你好好读书多学些经时济世的学问呢。没有想到你现在都可以想到这么多了,早知道我就不教训你好了。你比我这个当哥哥的想的都多。呵呵”
孙权胀红了脸,解释道:“不,兄长你教训的对,我之前是有些懒惰了。不过,这些都是哥哥你教给我的。你不是和我说过:只要你足够的强大别人除了选择忠诚于你之外别无它法么?所以我想我们只要保持我军的强势,那么江东世族大部分就会选择向我们,我们只需要把江东世族的水搅浑,让他们越乱越好。这样,我强他弱,他们只能选择我们,如此则我军越来越强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世族选择我们的。如此兄长席卷天下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反正最为关键的就是我们要保证我军的强大,这才是一切实现谋划的根本。”
孙策听了孙权的话后基本上已经成竹在胸了,他笑着夸奖孙权到:“没想到,我的二弟果然已经长大了。以你的才能,日后的成就必然要超过我,不在父亲之下。我们孙家的未来还要寄托在你的身上。”
孙权那里敢于应承这样的话,立刻跟孙策插科打诨起来:“兄长,你不要太过夸奖我了,你才是我孙家的未来所系。我这只小鸟还希望日后能够叼着你这个大鹏鸟的羽毛随着你鹏程万里呢!按照你这么说,以后我这只小鸟还要带着你这个大鹏鸟飞啊?我不干!太累了!还是叼着你的羽毛比较轻松!”说完之后,孙权笑了,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在哥哥**后面到处跑的情形了。只不过这种日子应该是越来越远了,随着孙策权势一天重过一天,这种兄弟亲密的时代可能就一去不复返了。
孙策也想起了童年的趋势,笑骂着:“你小子都这么大了,还想着做我的跟屁虫哪?”
第二天一早,孙策继续听着众人的意见,双方的意见依旧是分歧明确,谁也说服不了谁。孙策看着刘馥一直没有说话,就直接点名要他说说看法:“元颖先生,你说说你的想法吧,我看你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你现在也应该想的差不多了。来,把你的高论让诸位先生评论评论。”
刘馥被孙策直接点了名,无奈之下说道:“明公,我有些浅见,在这里献丑了。我觉得诸位先生说的都很有道理,我认为我们能否对江东世族分开,打击一部分的同时,支持一部分呢?反对我们的世族我们要对其打击,而支持我们的世族我们就帮助其发展。这样的话,反抗力量不会很大,江东受到的损失也不会很大,江东世族受到压制对我军的威胁就不会太大。我们就能迅速的稳定江东,好用心实现明公的大业呢?”
孙策等了一上午了,终于听到了想听的话,立刻顺着杆子爬了上去,把这个计划安在了刘馥的头上。孙策拍案大呼:“好主意,元颖先生果然有见地,我们就先按照这个办法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日后如果又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再聚在一起重新商议,看看有什么要修改的。诸公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