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基本目标
陈建锋一五一十的把自己最近烦躁的缘由和秦冬雅“倾诉”,说出来了,心情有些好受。.
秦冬雅有些怜惜的望着自己的男人,这个一直洒脱自诩最自在的男人此时面露疲态,眼神也失去往日的神采,有些萎靡,她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建峰,你太心急了,罗马不是一团建成的,你只要想着二八原则,抓主要矛盾就行,你应该好好的梳理一下,什么是最紧迫的需要解决的矛盾,而不是漫无边际全面开花,你的急切心情是浮躁的原因,但你浮躁的心绪也是你产生这种黯然想法的原因。”
“二八原则,抓主要矛盾?”陈建峰
“建峰,你不能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你要想想什么是你最想做的,还要想想现在的资源能支撑你你能做到哪一步,把力量用在最急需最迫切的地方。”二八原则可能每个受过励志授课或者企管培训的人都耳熟能详。
陈建峰猛然警醒,发现自己这一段时间陷入一种魔障,一开始的信心满满的“速胜论”到遇到困难时候萌发“失败论”都是源于思维的混乱和自己急切的心情,所谓思维混乱,是有时候看到自己开启金手指时取得的巨大效果就忽视了所遇到的困难,而遇到困难就有些泄气。
而这种泄气却是源于自己比较的目标或是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非常混乱,有时候那日本作为主要的对手,有时候又会加苏联,有时候还要加英美法,不得不说,陈建峰自己这边出现了偏差。
而带着这种偏差的固有思维去面对民国的状况,很容易出现一种无力感,在把全世界都视为你自己的敌人的情况下,你所有的为增加己方实力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还有一个时空错乱的问题,也就是作为穿越者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逐渐显现力量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候,陈建峰是怀着即想避免一些“问题”,还要想利用自己的预知获得“红利”,想着不让日本人再有机会屠戮国人,又要日本人南下打击英美,这样的想法绕来绕去把陈建峰自己都绕的无所适从。
做婊子就不要想着立贞洁牌坊,这是陈建峰在秦冬雅点醒自己后得出的结论,是时候该好好的重新检点一下自己之前的作为有无失策之处。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特别是自己并不是天才,自己的穿越团队也不算是个真正的团队,而是绝对的以自己为中心,所以也就没有民主决策,自己还是独断专行。其后的几天,陈建峰在秦冬雅陪伴线呆在官邸内作“检讨”。
抗战八年,难道穿越了也要八年抗战?“不抗战”就成为陈建峰最迫切解决的问题。现在就集中所有的资源为这个目标努力,而陈建峰对此却是有足够的信心。
船舶工业是当前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水平的产业,而军舰制造则是这个产业的精髓,最先进的技术和发明几乎都是先运用到造舰,军舰制造也引领者工业科技的发展。
日本的造船能力已经达到三十多万吨,其中的军舰制造能力有13万多吨,拥有几乎所有舰船的设计制造能力,而这种设计制造能力涵盖了舰船制造所需的钢材,机械动力,装甲武器等所有系统。
民国在这方面根本就没有可比性,陈建峰的鲁北也不具备这种实力,可能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周期,鲁北才能完善自己的舰船工业,以及支撑起舰船工业的相关联工业基础,还有相关的人员,不管是涉及舰船制造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是操舰的海军人员。
但这却是日本相对于民国特别是陈建峰的鲁北唯一的短时间内难以反超的优势,这是陈建峰几天内得出的结论。
不要认为日本此时应该是一个工业发达,军力强大的世界强国其实力远远超过积弱的中国,可是这些年收集到的情报却显示日本的实力非常有限,至少比陈建峰基于二战前的日本实力的考量差得多。
日本去年即1922年全年的G不足100亿日元,其国家经济对出口与海外获得的依存度达到20%以,同期的美国英国等列强对出口与海外市场的依存度不过5%左右,而由于持续的工人运动,米骚动的后续影响,出兵苏俄耗费的大量军费,出口不振等等因素,日本经济始终处于一种类似萧条的停滞状态。
身为六大列强之一的日本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外资竟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额,甚至在一定程度控制汽车飞机制造等重要的日本军工产业,这也是日本币原外交首要就是保护列强在日利益。
前面说的日本的第一艘也是世界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此时还飘在海作为浮动的大棺材,因为没有飞行员能在面完成降落,而由于“美日”关系的紧张,向英国寻求蒸汽弹射器也被英国处于美国因素拒绝,不得不自发开发火药弹射器。
但是信守合约的英国人仍然选择履行同盟的义务,正在帮助日本人建立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以及培训相关的包括飞行员在内的各种人员。在英国人到来之前,现在日本竟然没有飞机的完全国产能力,更谈不研发所设计了,三菱中岛等飞机企业全部是在和英法美等国合资合作生产,汽车产业也是依赖进口发动机等重要零部件维持生产。
日本的航空工业更是全部掌握在外资手中或是依赖外国设计。而以零式战斗机设计师掘越二郎为代表的日本航空科研人员还在各个学校读,要么是作为外国技师的助手学徒卖苦力。
而同时期的民国即便是没有陈建峰鲁北的航空工业,还有巴玉藻王助为代表的和世界同步的航空设计领域的人才,其设计的飞机性能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只是受限于国内的工业基础的整体落后,缺乏规模生产能力,也缺乏后劲。
日本的空军力量无论在装备还是人员方面与陈建峰的鲁北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航空工业现在还不是高科技产业,飞机包括作战飞机价格非常低廉。
日本畅销中国的以棉纺机械为主的机械产品被英美国家视为次品,唯一优势是便宜,而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更不用提了,可能日本的化学工业要强于民国,但却是强在总量规模,而不是技术,这个并不难赶超,这个和两国纺织工业的状况是一致的。
即便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钢铁,不含进口的钢铁成品和以进口废钢铁再炼制产量,日本的钢铁产量不足90万吨,其中生铁的产能不足三十万吨,刨除一部分以生铁为原料的生铁,日本的钢的冶炼用缺口的生铁原料却是由中国的汉阳钢铁以及满铁提供的,而日本还有一个短板,铁矿石几乎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生铁产量是判定一个国家钢铁最真实产能的最重要指标,在成熟的工业国,生铁产能一般是粗钢及连轧连铸等计算入粗钢产量的钢铁初级产品产能的七成,剩余的三成由废钢铁代替生铁,汉阳钢厂如果不计成本的全力生产,钢铁设计年产量能突破20万吨,现在从美国引进的600立方米的两座高炉即将投产,按照两立方米折合日产一吨的生铁产能,也就是20万吨的新产能,加之前的约十万吨以的生铁产能,仅仅这一家企业就和日本并不存在太大的差距。只是汉冶萍已经自孙大炮在南京掌管临时政府之时就已经卖了给日本,现阶段更是完全被日本控制。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紧急向克虏伯等德国企业引进了舰船用装甲钢等钢材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因为来自的英国的技术支持丧失后,日本钢铁技术方面的能力还不足以满足这些高级特种钢的生产。
但是中国的钢铁技术人才几乎是空白,即便是汉冶萍形成那样大的钢铁产能,可是核心高端的技术人员好像这些年来就培养了一名,陈建峰忘了叫什么名字,外国人走了,技术也没了,而这却是普通钢铁的冶炼技术,只是这方面的技术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封锁”,只是想干不想干的问题。
由此,陈建峰得出了日本的整体工业能力并没有形成对民国有多么大的领先优势,至少是现在,可是为什么中日开战前差距变得那样大了?这个问题先不考虑,反正现阶段赶超日本的工业能力并不难。
与日本工业相对应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局面,经济形式,以及军方作为一股特殊的力量在国内政治生活所发挥的力量,陈建峰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得出的结果也是令人震惊。
一战结束后,日本同各国一起进入了那段经济萧条艰难的日子,可能日本是最不愿意一战结束的国家,一战欧洲交战各国对物资巨大的需求,使日本经济获得飞速的发展,列强无暇顾及亚洲,使日本几乎树立了在远东的霸主地位,但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好的时光不再属于日本。
在各列强走出萧条进入繁盛发展期后,日本却因为大肆建造舰只拖累了国民经济,相比以后的舰艇动辄几十年的服役年限,现在的舰艇受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有些甚至在船台建造时就已经落伍,即便是进行大范围深度的改装也往往在付出极大地代价后发现没有多大的效果。
现在舰艇的造价尽管没有以后美国航母雷人的几十亿美元,可是也绝不算便宜,民国的海圻舰仅仅装有两门吋阿姆斯特朗主炮,4300吨的排水量,其造价就达近33万英镑,合540万元,240万克黄金。一英镑等于7.3223克纯金
强大的舰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但是也代表着海军对金钱巨大的耗费,日本第一个八八计划中的鹿岛等前无畏舰战列舰全部已经拆除解体,那些装甲巡洋舰也已经落伍,【在陈建峰的记忆中,今年的关东大地震又使好几艘正在建造中的巨舰损毁,这些都是钱哪。】
日本人有句话“每造一艘战列舰,日本经济就困难一年。”建造这些舰船需要钱,日常的维护也是需要大量的钱,官兵造就熟练地操舰能力,运用掌握武器,形成战斗力也要钱。
目前建造战列舰等大型舰只的造价大概是一排水吨需要1000日元,和普通商船比较战舰的高昂造价主要集中在武器和装甲,而大口径火炮是最为昂贵的,为了省钱,连英国人都关闭了他们的15吋火炮的生产线,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一直维系16吋火炮的生产线,日本人据说已经从英国人那里获得14吋以舰炮的生产技术。
但据英籍海军在华服务人员他们根据英国掌握的情报对此表示怀疑,起码是日本人的舰炮制造技术没有达到英国人原有的水平,这是有根据的,日本金刚级战巡国内建造的后三艘在舰体强度和制造工艺比首舰金刚号差的很多,其舰体寿命要比金刚号低20%,其自产的舰炮首次开火竟然炸镗,后来的实验获得成功但据说是非全装药发射。
从某种意义讲《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挽救了日本经济,1920年中期日本国会拨款2.45亿美元用于第三个“八八舰队”方案,占当年日本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同期美国的海军经费同191亿美元到了1921年的4.33亿美元,当时全世界有三十多艘在船台开工建造的新型战列舰和战巡,而这些战列舰共同之处是都超过3.5万吨,其造价也是相当的昂贵,结果大部分未完工战舰被停建拆毁或是改建为航母。列强这些年在海军投入的巨大金钱。
尽管日本签订了《限制军备条约》但前期在军备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近十万复员军人和船厂裁退工人成了日本社会及其不稳定的因素,远东则由于列强的回归,日本陷入与他们的恶性竞争中,不得不依靠大量的补贴和减税等举措扶持日企对远东主要是中国市场采取倾销战略,这极大地拖累了日本的财政。
日本内部对于如何经略中国,分成两个派系,其中一派认为,除非日本采取武力侵略中国的方式,才能控制中国的市场与资源,同时取得中国领土的优势战略纵深,未来在与美俄决战中,胜算才高。
另外一派则认为,中日两国不妨以亲善合作的方法,结合彼此的利益与资源,这样日本可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又可得到中国的支持,以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看法与孙大炮提倡之“大亚细亚主义”有些接近。后者并不是出于对中国抱有好态度,而是基于日本的最高利益。
日本此时正处于大正时代的时期,大正时代是日本民主自由最盛行的时代,前期由于一战的爆发导致外资和出口为龙头的经济超前繁荣,使大正前期出现日本前所未有的盛世。
而大正后期,在列强等其他国家进入经济繁荣期时,却由于关东大地震和其他原因导致日本陷入经济萧条,由于国力实际的下降,整个20年代日本奉行“币原外交”也就是妥协外交,承认各个列强在日本的利益,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
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
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这只是在日本实力不足情况下对西方列强的被迫后退,实质与后来的法西斯主义没有根本的区别。
山东问题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日本来说意味着妥协,在某些激进的军人那里甚至被称为屈辱的失败。此时日本也没有能力过多的参与在中国与其他列强的竞争,政权相对的还算牢固的掌握在比较理智的内阁手中,国内的少壮军人派别势力刚刚兴起。
日本军人现在在国内的地位远不是他所想象中的尊崇,特别是少壮军人势力几乎对日本的政局没有多大的影响,前首相加藤有三郎作为签署《华盛顿条约》日本代表在任首相期间中止六艘战舰的制造,裁减海军官兵6500人,造船工人14000人,陆军60000人,除南库页岛日本称桦太把派驻苏联的军队几乎全部撤回。最高峰达到0000人,这些伤及军队利益的事情竟然都很顺利的实施。
日本军队也由于大规模的复员陆军只保留了不足20万人的常备部队,军械生产量也严重的不足,火炮的年生产量这几年大多保持在两位数。
对于日本现有的陆军武装力量,陈建峰掂量着差不多单靠自己的部队都能应对的差不多。
日本相比较民国一个最大的优势却是国民教育,以及这些年的工业发展带来的成熟的工业底蕴和人才积累,但民国的人口基数是日本的5倍多,相应的在国民受教育比例很小的前提下拥有的高层次受教育人口的规模与日本的差距也不是大到难以逾越的地步。
还有日本一个和民国一样存在的短板,那就是几乎处在同一水平的落后原始农业,以及同样贫困的平民,特别是农民,其生活质素和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而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又使得在人均国民收入远低于日本的前提下,国民总收入要大于日本,只是存在一个短板,即没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基本的国防工业,农业国的现状使其国防动员能力和持续战争能力要远远低于日本。
陈建峰越算越糊涂,现在的民国实力完全与日本有的一拼,而且与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同,民国经济还处在不断地发展中。
看来是陈建峰原来高估了日本的实力。印象中日本20年代末期没有什么大的经济奇迹,国力非但没有很大的提高,反而因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受到重创,可就在这种实力对比下,怎么会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东北三省。
陈建峰原来一直认为日本很强大,西进从某种程度说是忌惮日本而采取的避让举措,不客气的将是一种逃跑不抵抗行为,要考虑变更对日本的策略,这是陈建峰想的。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相比较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民国现在除陈建峰以外对日本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系统的分析研究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本性以及在这样本性下所采取的举措。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先选择一个战略价值非常大的对手,广泛地搜集它的所有情报,积蓄尽可能强的力量。选择对手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只要拿下此处,基本就胜算在握。对敌战略据点实施不惜一切代价的毁灭性打击,如一时难以攻克,则在其侧翼和后方两栖登陆包抄,最终克之。如果对手投降,就订立极端苛刻的条约,使之难以翻身,然后选择更强大的对手。
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人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扩大难题,为占领朝鲜,要打败中国;为占领中国东北,要打败俄国;为吞并消化满洲,就要侵入华北;为解决华北就要入侵山西,海,南京,武汉,广州;彻底制服中国。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进行过五次大的军事行动,甲午,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一战,参与武装干涉苏联。独立进行的两次“国运”之战中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如果对方不停战,不乞和,日本自己就打不下去,当时日本的战费几乎全部依靠借贷,发动战争也是全民全国积攒了多年的力量,日本根本就没有维持持久战争的能力。
胜利的原因甲午就不说,沙俄当时在远东地区可动员的兵力就达近百万,这是俄国境内正在发生内乱,沙俄无暇东顾,反正失去的是夺自中国的领土和利益,所以就和谈,日本除了获得3000万赎辽费以及东北南部的权益和南库页岛,后来通过售卖俘获沙俄舰只又获得近两千万美元,沙俄就是买主,接受了几乎是讹诈的价格并没有很大的直接利益收获,反而拖累了国民经济,坐实了“婊子养的”,但是在国际奠定了列强的地位。
一战占据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以及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等岛屿,但这些岛屿横亘在夏威夷和菲律宾及其他远东存在美国利益的地区之间,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也是美国支持归还山东挑起造舰竞赛很重要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华盛顿条约》的签订。
各国开始裁军,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获得第三海军强国的地位。一战后英国人的最主要竞争动手和威胁是美国,它在裁军会议打的小九九是美国主力舰的“5”分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就是“2.5”,日本的“3”完全能压制住美国的“2.5”,自己的“5”就是绝对的海军第一。
可以说日本的干涉苏联是日本唯一一次没有得到利益的军事行动,让日本背负巨额的财政负担,近十万人的驻军的日常消耗就是个巨大的数字,这可能也是后来日军对北进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日本通过前四次军事行动为日本赚取了巨大的利益,这几次大的军事行动达到了占领朝鲜的目标,日本人对朝鲜有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只要日本一统一集权就会朝朝鲜下手,历史唐朝和明朝先后两次都被中国击败,到了清末,日本终于完成多年的夙愿,现在日本开始把目标对准东北。
对于东北,日本政府部门比较倾向以武力威慑的外交折冲来取得中国东北的市场与资源;东京的中央军部,则是希望以比较稳健的军事策略,逐步的威逼蚕食中国的东北;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则是希望采取快速决战的手法,充分的利用中国内战分裂,以及国际社会自顾不暇的时机,一举攻占中国的东北全境。
从掌握的情报看,现在日本的政策是第一种思路占据风,但是陈建峰却很清楚地知道日本的最高权力必将由那些少壮军人执掌,这个判断尽管有陈建峰后来的见识,但依据从日本获取的方方面的细节和情报已经让特区众人明白,日本侵略中国不可避免。这是由日本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传统决定的。
但是陈建峰不怕,之前的灰心失望主要却是源于陈建峰的“野望”,他把全世界都看作敌人实际也确实是如此,所以总有一种遥遥无期的绝望感,但是现在定下了最基本的目标,立即又是信心满满。
策略很简单,种田种田,再种田,种死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