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这才算是问题
作者:那年我们曾经年轻过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44

191这才算是问题

成渝线的通车仪式搞得很是简单,陈建锋搭乘第一列火车抵达成都,就算是完成了这个通车仪式,与四川民众的**澎湃相比,陈建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与坐镇成都的韩钟鸣薛波等人会谈后,就当天下午赶回重庆。.

至于就职仪式又拖了下去,而陈建锋选中的官邸所在也不是成都,而是西安,但是西安的交通条件现阶段还不能与重庆相媲美,所以暂时还是把重庆作为军政中心。

秦冬雅明显看出陈建锋的兴致不高,很少见给他递过香烟,殷勤的亲自给他点上,本来这种刻意安抚陈建锋的举动非常的和谐圆满,只是打火机火苗稍微大了一点,烧了陈建锋少许眉毛,有些美中不足。

双眉间抹着治烧伤用的獾油,獾油带来的些许清凉和刚才为秦冬雅的温情所感动,陈建锋并没有因为火烧眉毛有任何恼怒,反而那一丝痛感转移了自己有些烦躁的心思。还是老婆知冷热。

陈建锋知道自己烦躁的原因,却是源于与范旭东一样的无力感。

就如同他在清水泊开荒的田野种萌发尝试解决“三农问题”的念头一样,他明知自己触雷,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在鲁北推行了民军制度,得益于鲁西北那广袤的荒地资源,得益于受他救命之恩的占据羊角沟多数居民的难民的顶力支持,民军制度在鲁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在去年年底,整个鲁北除新划入管辖的烟台和江苏徐海两地全面推行开来。

但是在四川贵州鄂西皖南陕南甘南这些地区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特别是四川,都要两年了,除了依托官田军田等公田,罚没的那些土匪袍哥的田地,降将上缴的田地建立了以鲁北移民和川军家属为主的民军农场,其他并没有大的进展。

这个却是在陈建锋意料之中的,一个外人进入四川,势必不能和鲁北一样大刀阔斧的大动干戈,特别是四川还要作为南下贵州,北上陕甘的基地,更不能乱,政策只能是怀柔慢慢来,这个结果却是他能接受的,而且应该说四川的民众基础已经相当不错,特别是那些基干民军正在迅速成长,一旦这些年轻人长成,一切都会如同瓜熟蒂落般的自然明了。

贵州更不是问题,新年伊始,养精蓄锐休整完毕,又补充兵力的南线作战部队迅速发起针对贵州南部地区的新一轮攻势,随着最后一支黔军退往广西,标志着鲁北正式将贵州纳入囊中,而鲁北军队的山地部队从黔西南川东南三面夹击,攻入昭通地区,眼看就要拿下。

至于贵州的七八百万人的人口,再刨除一部分已经心向鲁北的民众也就剩下五六百万人视为“叛民”,可是在五六千万四川鄂西民众的“挟持下”,根本成不了气候,宝成铁路,襄渝铁路,川黔线这些铁路工地已经动工吸收了三两百万刨除基干民军之外的“贵州生态移民”,而贵州以“心向”鲁北的那部分民众为主体建立的民军农场已经在条件优良的地域陆续开始建立。

陕西的情况略微复杂,镇嵩军和憨玉昆所部仍旧据守潼关附近的豫陕交界区域,陕北则由于右任杨虎城率领的前靖**盘踞,王平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维系现有地区的稳固,特别是整修陕南与四川的公路大道交通上,之所以没有继续采取行动,补给的难以供给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而吴佩孚等人的态度也是不方便大动干戈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关中平原和陕南的局势却是一天天的稳固下来,川陕公路的整修也即将完工。

甘南青海的局势更是一片大好,在于鲁北军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刘存厚部的很多优秀的士兵都被选拔进入鲁北军队,现在刘存厚手中的不对仅剩两万人,全部是个顶个的土匪,而且是杀红了眼的土匪,现在已经攻入河湟谷地,将西宁三面合围。

鄂西的局势一如既往的大好,皖南也开始步鄂西的后尘,呈现欣欣向荣至像,马鞍山铁矿已经进入正式的建设阶段,预计年底就能形成月产10万吨的能力,而这个生产能力随着建设的进一步进行,将会继续快速增长,道路码头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同时展开,马鞍山周边确实是个宝地,硫铁矿,磷矿钾长石矿明矾石石膏都是资源量巨大,开采容易。

可以说整个形势是一片大好,陈建锋没来由烦躁,但是陈建锋却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没来由的涌上一种无力感,而这无力感则源于工业化建设的铺开。

当把工业建设的摊子铺开后,陈建锋发现,到处是短板,如同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次的写到类似“得知胡德号沉没的消息,”这样的时刻,都还是“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陈建锋也不止一次在同一天作出这样的决定…

“轴承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把轴承的生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西安安康铁路太关键了,我们一定要把这条咽喉之路打通。”

“海军的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拱卫我们的沿海经济区”

“教育太重要,要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职业教育刻不容缓,必须优先开展。”

“师范教育亟不可待,要全力以赴优先发展。”

看看手头的事项,没有一个不需要优先发展,没有一个不是短板,资金反而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却是“人才”,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全面的短缺。

一个文盲农民完成脱盲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同期可以胜任诸如壮工等纯体力型劳务,同样,培养一名纺织女工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继续升级为熟练一般技术工人也需要大致的时间,但是从一般熟练技术工人完成升级到技工则需要的不仅仅是更长的时间,还需要个人的禀赋。

天才说是唯心的,伪科学,但是人才说却是真理,每个人的天赋智力都有差距,勤能补拙,但并不是勤能补所有的拙,而从技工到技师工程师直至科研人员的跨越则必须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随着层次的提高,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至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是短期内能自行培养出来的,瓶颈,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鲁北工业建设的瓶颈。

但这也不是无法解决,德籍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这样的高层次人员的引进,德国工厂的整体搬迁即国内示范教学工厂的建立,以及英美方面的技术服务可以解决这一部分问题的大多数问题。

但是科技?

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科技管理科学,都是短板,相比较而言,科技管理科学陈建锋等人有一定的工业控制理论和系统统筹理论,这些都是领先的思路,应用科学有丁文江招募的一批学子暂时能撑一撑台面,唯独基础科学研究是空白。

但是科技最重要的却是基础科学,没有他们提供的理论研究,应用科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就难以发展原创型的应用研究,也就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仿制改进这种低端的研发能力。

依据鲁北现有的自有中学以上学历的人员组成“知识分子”群体,根本就无法形成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历程的能力,而占人口大部的刚脱盲的成年人就更无从谈起,希望就在那些刚入学的学童和在校的中小学生身上,但要到达最顶端还需要至少十年的周期。

这是以一个现在在校的高一学生计算的数据,而且还要要求这个学生具有一定的禀赋。而要真正达到“盛果期”,还要再延长可能的五年的周期,即鲁北最早的那批集中入学的小学生,从他们开始就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梯队。

“十年?”这是中国具备一定总量的科研人员的最短时间。

但这还不是陈建锋最为忧心的,至于国内的势力,陈建锋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作同一层面上的对手看待,不是陈建锋狂妄,实在是他们太无能。

那么国外的敌对势力就是陈建锋最大的忧虑所在,确实如此,陈建锋前一阵子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让他充满无力感的由头。

穿越一开始,陈建锋信心很足,只要十年,就能打造一个强大的中国,这也是他说的在31年前绝对的有信心的原因,而有这个信心却是源于对几个国家成功发展的例子的比照。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后,苏联由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的最大工业国,这个时间前后也不过十年。

一战后的德国从战争结束到恢复为欧洲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也用了不到十年,二战后同样迅速的在废墟上完成复兴。

日本同样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真正的建设发展时间也用了不到十年的周期。

但是,陈建锋发现自己错了,错误的估算,因为这三个国家当时的状况与现在的民国没有可比性。

日俄之战中,沙俄参战的主力舰只除了部分主力舰采用法国的设计由本国制造之外,全部都是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苏俄尽管接受了一个烂摊子,号称全国一半多的田地还用木犁耕作,但是只要想一下近二十年前日俄战争中沙俄的造舰能力就能推测出当时的工业能力,而经过二十年时间内一半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全面系统的重工业体系,包括遍及全国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铁路交通网。

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前的1925年,其工业水平经过新经济计划的促进,已经恢复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准,尽管国内又一半的文盲,但是其高等学校教育体系早在沙俄时期已经完善,而沙俄时期许多精英也为新政权服务。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所以能实施却是建立在沙俄和新经济计划造就的红利上的,特别是完整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及企业管理专业人员。

一战后的德国的复兴是建立在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家完整的物质人力基础上的,缺乏的只是资金和市场,民国更没有可比性。

二战后的日本都说是建立在废墟上,比新中国还“一穷二白”,翻翻日本的发展史:

甲午之战,日本获得了第一笔战争红利,更新了武备,发展了教育,但是直至日俄战争,日本还是一个轻工业国家,钢铁产能甚至还不如当时的中国,大型战舰全部依赖进口,一场胜利的俄日战争却让日本几乎破产,但是却由此催生了国内的造舰能力。

欧战的爆发,使得日本终于缓过劲来,随后又在九一八获得巨大的红利,一个发展重工业的绝佳之地,由此,日本不仅完全摆脱经济危机,还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只是在总量和质量上不如欧美。

其实这些有形的东西还是次要的,四十年的时间造就了日本多少人才,而炸弹除了摧毁人的本体即杀死他,否则是不会抹去他的知识的,日本的废墟上就有这样一批人,这些才是日本多少年积攒下来最可宝贵的财富。

民国最缺的就是人才,这也是陈建锋不得不大量引进招募德国人的根本原因,其实不仅仅是人才,还有工业底蕴,废墟下面是地基,拆去残垣断壁,在原来工厂的人员那里就会显现原来的图像,恢复就行,而且还能进一步改进,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基础财富,与此类似的还有道路等设施,修复旧的比新勘测设计还要论证,试运行新的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优越性高出很多。

民国有什么?

即便是陈建锋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大量引进的资金,扣除偿还旧债的那一部分。算上新借的林林总总也有近四亿美金,加上国内配套的资金也能折合个把亿美金,这是个巨大的数字,道威斯计划总共才向德国陆续提供了二十亿美元。

但是就在1920年,满铁把资本金由两亿日元增加到4.3亿日元,而日占时期,仅仅青岛的日商累计投资达到五六亿大洋。这就是说,在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投入上,陈建锋根本就没有取得量上的优势。

还有一个因素,债务余额与债务总额是两回事,相比可能新债还旧债的债务总额,债务余额的含金量要高的多,而且还有一个先发的优势,即债务已经发生利润。

此外还有一个利用债务的效率问题,德国举债更多的的“修修补补”,民国的条件决定了则是从头开始,德国的一分钱发挥的效用可能超过民国的一元钱,同样,日本利用外债的效能也要远远大于民国。

这还不算,陈建锋又考虑到一个因素,更是气结,烦躁不已。

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近亿吨,而这样的产能已经持续了多年,要是从1900年算起,也至少得有15亿吨的钢铁产量,这些钢铁并不是全部生产出来抛入太平洋,而是在美国本土上变成了铁路,变成了桥梁,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一辆辆汽车拖拉机,同时造就了美国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拥有的财富。

同样,其他列强也是如此,即便小日本也进行了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的积累。一个赤贫的家庭完成到中产阶级的转变,需要添置多少东西家当,这又需要多大的生产能力才能满足这个需求。

这样一算,即便是现在立即能达到美国一半的工业产能,光是还旧账就得需要多少年?即便是静态状态下,达到一定基数的中产阶级还需要多少年的周期,这还不算人家也在不断的发展,这又需要多高的增长速度?

一穷二白的民国,现在还你打我,我打你折腾不休.

还有列强的欺辱,日本的舰炮时刻威胁着民国的海岸,即便是那些引进的造船设施,陈建锋都没想好放在那里最安全,长江最少则在芜湖以下的江段,莱州湾渤海湾这些封闭的内江内海,有江阴要塞和庙岛群岛的拱卫,确实安全,但首先的解决旅大的日军基地的同时至少占据江苏。好像前者是个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任务。

可既便做到这一点,这些防线把日军的舰队堵在外面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海军力量主动封锁,沦为存在海军,一点力量都显现不出来,白白浪费不说,打造一支海军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这样还有一个后果,对外的海上贸易全部中断。

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陈建峰将“根据地”转移到西南,可是这里的条件比起山东来,怎么说呢?宝成铁路的路线勘测图纸和施工图纸已经出笼,让陈建峰震惊的是翻越秦岭那一段,至秦岭大隧道短短六公里的直线路程,被设计为三个马蹄形和一个“8”字螺旋,生生的把线路延伸至30千米,有个路段竟然是三层铁路线,意味着火车将从这里绕上三遍。

30公里,在山东就能差不多连接潍县和寿光了,而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却是“展线”,而高达近二成的桥隧比,让羊临铁路从施工难度投资的对比上真的成为一条简易公路,而襄渝线桥隧比更是高达四成。

花一样的投资在西南取得的效果也就只有路北的四分之一,珍贵的资金被迫这样“挥霍”,绝对的因素就是因为日本的海上威胁,其实在西部也不安稳。

北面还有一个凶狠的北极熊,这只受伤的野兽在伤口愈合后,马上就会显露凶残的本性,新疆外蒙古危险,即便所谓的友好国家,英国也在西藏云南那边不断的惹起事端,总想占点便宜,美国纯粹是奸商一个,最乐意干的事情是鹬蚌相争他得利。

有了这样的考量,陈建锋越干越觉得没劲,越算计越是气结,那种心死的感觉不断的涌上脑际,令他烦躁不已…..

****

在此向各位支持笔者的书友衷心的致谢,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我会坚持的。

再一次谢谢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