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其实是本悲剧
作者:方寸山的小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027

))

《西游记》里面有很大的篇幅都是诗歌形式的对话,略略有些韵脚,几乎都是七字一句,但并不是诗,只是一些歌诀,想是当时说书时候的东西作者进行了原样的保留,仔细看起来也还是有一些意思,当时有书本在手的时候,谁也不愿意一句一句的看下去,小说中的诗句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东西,难写不说,读者基本不看,(曹大大的《红楼梦》除外,那是另一个境界的东西。古今中外,也就一本《红楼梦》无争议的文学第一了。)大家只是跟着剧情走——虽然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

《西游记》,终于觉得这本看起来皆大欢喜的书,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大的悲剧收场,或者说作者就是用一种游戏的态度来看待人世间的这种悲剧。

唐僧是一个幸运的和尚,因为他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已经是确定了的,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上天如此眷顾这个罗里啰唆又并不可爱的和尚呢?因为他是如来佛的嫡传弟子,原来的地位本来就很高,所以九天神佛谁不敬仰几分?就连到了那个结人参果的院子里,那个道士镇元大仙那牛B烘烘的,也还是请他吃了两个人参果——首先,这个道士不拜三清,不礼诸天神仙,只将天地二字摆在神龛上面敬拜,算是很牛的牛人了,更何况是他的童子清风明月都说,“拜个天还说得过去,这个地字都是硬凑上去的,”这实在可谓是牛到了极点。

可以这么说,他和悟空的传道师父同属无势力的超级牛人,所以推论悟空的师父至少是和三清祖师级别相同的牛人,试想,镇元大仙和太上老君李耳,元始天尊盘古称兄道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但就这样的牛人,知道唐僧要来,竟然将九千年一成熟,成熟还只得三十个的人参果直接摘了两个给唐和尚吃,十五分之一啊,从这一园果子成熟到现在,才众人一起吃了两个,他唐僧若不是牛中的牛B人,谁给他这样的面子?

可笑唐僧还努力却之,我靠!

我们已经讨论出,众人如此给唐僧面子,都是不看僧面看佛面,所有人都知道这人背景深厚,既然惹不起,还不如好好巴结一下,这就好比一个省上的干部突然被下放到一个县上去干一些闲职,立马就会有一群人上来巴结,因为谁都知道,你既不是犯了什么大错,也不是跟领导对着干的主,为什么下方你?让你历练啊,让你混资历啊,到时候一回来,要升官可不就比别人更容易了么?

另外一个,就是唐僧肉的问题。

倘若是要吃,唐僧就有一千条命也早就玩完了,但为什么没有人敢下嘴?真是因为怕孙悟空?俗话说打不起还跑不起么?吃了唐僧肉真是长命,又何惧孙悟空打上几棍的孤拐?

因为唐僧这块肉并不好吃,一则,吃了唐僧肉即可长生不死只是一种传闻,因为并没有人吃过,即使吃了,到现在也没死,那也不能证明就真的是长生不死——这个命题没有活人知道真伪。其次,吃唐僧的风险太大,一则有孙悟空,二则有如来佛,这两个谁都不好惹。

为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可能为真的命题来冒这样的一个险,除了背后有人指使,绝对没有其他可能。

所有的妖怪在面临唐僧的时候,只要稍微理智一点,都会持这样的观点:唐僧肉倘若是免费品尝还可以试一试,但是代价太高了。

这种不要命的把唐僧抓在洞里却又不吃的感觉就好比倾尽家产去炒股一样,明明指数已经高得吓人,风险极大,却还要义无反顾,高高兴兴的将身上的每一分钱都换成一支极可能暴跌的股票。

在此,请各位为沿途被悟空打死的妖怪默哀几分钟,不管他们是自愿还是被逼,都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倘若是自愿,那么必然有人背后造谣,倘若是被逼,那性质就更为恶劣。

为什么要为他们默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各路神仙的坐骑,童子,亲戚些全都安然无恙的活了下来,虽然这些怪物往往是里面战斗力超强的,也给孙猴子制造了不少麻烦的,但借助神仙的说情,几乎都能保命——在此小小疑惑一个,孙悟空既然有火眼金睛,怎么会看不出这些怪物原来本身就是神仙呢?

这里就包括得多了哦,观音院的黑熊怪,红孩儿,还不是观音说带走就带走,金角银角,黄袍怪等等等等,全都是链子没锁好跑出来耍的,难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过了两三天,这些主子都不问一问他们到底去哪里了么?怕不尽然,既然天上无趣,不如就睁只眼闭只眼让他们到地面上耍子去。

无论是从天仙配还是牛郎织女,我们都知道王母的法令甚严,不许天仙私自下界,但这些丢了坐骑,丢了童子的大仙们丝毫都不着急,非得要悟空同学找上们问:这是不是你的狗,这才有所行动,难道这不能说明一些问题么?

也即是说,佛祖给唐和尚安排的这条线路,本身也就是一条多怪物的线路,佛祖洞悉过去未来,自然也知道这些怪物就在彼处或者将在彼处,将唐僧放在起点,然后让他挨着去找出这些怪物,随意打杀几个没有背景的,就当立功凑资历了,然后将有背景的怪物都物归原主,抓一些神仙的小辫,也敲一下他们的警钟,算是个记过处分也就罢了。

佛祖必然是知道这一路的怪物的,否则他怎么会算定这个唐和尚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所以唐僧这一路,必然是要遇到很多怪,但打怪也就是攒经验的开始,遇到没背景的妖怪,让猴子一棍子抽死,攒资历资格,遇到有背景的怪,就卖个人情,攒人气,到时候上头要提拔唐僧,谁还敢说半个不字?那么多小辫在人家手里面捏着呢。

佛祖这一举就算是几得了,一则清理了一些残留问题,二则提拔了人才,三则给各路神仙敲了警钟,这一溜的小辫他算是捏稳当了,所以不管当时被推入人世轮回的是不是金蝉长老还是银蝉长老,结果都是观音来找的取经人,取经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在这个幌子下面,佛祖能达到很多目的。

事情到此处也就很明朗了,当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人,一定是佛祖,他的目的也就是让很多潜水的人起来冒个泡,但孰料一冒泡就被抓了现形。

玉帝此刻也相当配合,指派了五丁五甲神随时保镖,所以唐僧即使被这些怪物抓住,也大抵可以安心,甚至可以学学《武林外传》里面的那位大娘,傲气十足的对妖怪说:额上面有人。而不必做得那副狼狈像。

你看,他即使抬出美猴王来,打出齐天大圣的名号,还不也就换来一句嘲笑:那不就是当年那个弼马温么。可见猴子虽然一向很看重自己,却并没有多少人把他当个什么东西。

孙悟空的故事一旦要说,可能就会显得有些悲情英雄的味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对孙的评价是一个敢于反抗的英雄,这是很正面的,但是因为说过了这一句话,谁都不忍心说下面一句,就是:可是最终,他选择了屈服。

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屈服,而是被佛祖有计划有目的的磨出来一个光滑的卵石,他的战斗力仍然是强的,可是却再也没有正确的指导方向,他的性子仍然是倔的,可是他已经不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去干什么了,被观音灌输了要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也就糊里糊涂的上了路。

我前面也说过,猴子一向都很看得起自己,常常以妖怪的外公自居,不管看到多大岁数的人,都喊人家好孙儿,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大心态,而这种自大的心态,就刚好是他的弱点,众人越是表现得无能,他保护起唐僧来就越起劲,倘若猪八戒和沙僧就足够保护唐僧,他定然是三天两头的飞回花果山去耍一趟,然后带些土特产回来,要么就去龙宫喝茶,要么到天上找太白老儿摆龙门阵,总之这取经一事,他就未必愿意干了,说不定哪天就脱离了队伍,辞职不干。

他愈是将自己看作是一号人物,便愈想表现,《西游记》里面不止一次的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孙猴子明明知道前方危险,却也吩咐大家放心前行——他确实有足够的自信,他也知道唐僧既然随身有那么多保镖没有危险,所以妖怪抓走唐僧之时,也就是猴子表现之时。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怕还巴不得唐僧被抓走呢。

想当年的美猴王,想入天便入天,想下地就下地,官儿做小了,直接就反出天庭,官儿做大了,还是到处偷些东西来吃吃喝喝,这应该是一种少年心性,一切烦恼之事都与自己无关,也并不觉得自己要负起什么责任来,只是自己想做,便做了,何等潇洒?

等到酒醒,发现自己闯祸了,却也不躲不避,也不矢口否认,干脆就闹一闹这天宫,搅得诸天神佛都不安宁,虽然是有些莽撞,但是却也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汉子,一个被动的英雄——他并不愿反抗政府,但是他更爱自己的自由。

我想,说出“自由”这两个字来后,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猴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悲剧英雄,特别是看过《勇敢的心》,看华莱士身上的内脏被一个个取出来,口中却在喊着“freedom”的那一幕的人,深深的为猴王的不彻底反抗感到惋惜。

华莱士也并非没有机会被招安,但是他并不接受,而是更加坚定的战斗,而悟空被关了五百年之后,心性也就改了许多,一个青涩的少年,活生生的被关押成了一个老气横秋的猴子,这是何等的悲剧?偏偏作者不为之洒一滴泪,不为之鸣一句悲,看来就更让人心头不是滋味。

面对佛祖的手掌的时候,猴子竟然就退却了,竟然就屈服了,虽然带着几分不满,但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于后来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渐渐离不开唐僧,离不开那个紧箍儿了。

这就好比《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一样,“监狱是这样一种生活,一开始你不习惯他,甚至憎恨他,但渐渐你就放弃了反抗,渐渐就习惯了,慢慢你会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最后你会发现,你再也离不开这样的一种生活了,这就叫做“体制化”。“

猴子被政府的力量压于那“五行山”下,渐渐也就习惯了认为,自由是可以被剥夺的,渐渐也就认为自己永远都是跳不出佛祖的手板心的,这重渐渐消极的思想让他成了一只循规蹈矩的猴子,尤其是后来再被带上紧箍,更是安分守己。

从猴哥的很多话,其实都看到他内心的不满,更是想逃离这样的生活,但是在这样的一种痛苦的生活中,他又能找到一种自大的心理安慰,所以真到有机会离开这个取经队伍的时候,他又舍不得唐僧,即便是面对那么讨厌的猪,他也是恨不起来,这是一种感情,并不是英雄与英雄的惺惺相惜,而是一种依赖,一种逃不脱的依赖。

猴子在后面的说话更加圆滑,更加世故,很多话当说才说,很多事当作才作,例如要请猪八戒去背尸的时候,都还要给唐僧打报告,因为他也知道自己虽然本领高强,但是在和平时期,唐僧更喜欢的是猪而不是猴子,他因为看得懂了,所以也更加收敛了——这是一种中国儒家的人格成熟,或许更加圆满,更加丰富了,但是孙悟空自从踏上取经路上的时候,他就再也不配做我们的英雄了。

这种格局有点像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皇帝需要纪晓岚,但是皇帝真正爱着的,却是和珅哪。

所以孙悟空的反抗虽然是盲目的,但至少是率真的,是坦诚的,是负责的,他的屈服虽然是理智的,可也是屈辱的,是无奈的,倘若大闹天宫还算他是个被动的英雄,后面的取西经,他显然是不断的将自己从英雄这个神坛上往下拉,虽然自己还一再提及当年勇,但是谁也不把他当个什么东西了。

《大话西游》的结尾,孙悟空在踏上西行路的那一刻,还有一个满眼苍凉的回首,他告别的是一些自己曾经年少的轻狂,告别的是梦想,告别的是爱情,告别的也是自由,这一个回首算是对他这个人生转折的最精华的凝聚,可是《西游记》里面的那只猴子,从五行山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回首和遗憾,而是一再的催唐僧上路。

所以《大话西游》的故事又或爱情虽然是杜撰,但是这一个苍凉的回首却几乎可以说是《西游记》全书该有的点睛之笔,或许那个时候,孙悟空还没有懂什么叫做失去,可是至尊宝却已经懂了。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