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高拱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朱载坖虽然知道这帮放高利贷、经营典当行的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朱载坖不得不承认这帮放贷和经营典当行的,还真不好对付。
因为无论是朱载坖还是张居正、高拱等人,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些能够在地方经营典当行的,绝对都是地方的豪强,不是一般的士绅,有些州县官府很多时候有还要倚仗这些豪强呢。
所以想向他们科以重税,需要朝廷对于地方加强控制之后才行,不过这依旧不妨碍朱载坖改革大明的商税,不过具体应该怎么改,朱载坖还没有很成熟的想法。
而朱载坖派去地方查看情况的几位翰林也都回来了,朱载坖让这些翰林陈述他们在地方的所见所闻。
申时行、王锡爵等人主要是从折色增加对于百姓的好处来谈的,以往官府征收本色,对于百姓来说,痛苦的不是本色的多少,而是加耗太过于痛苦了,一石的本色,加耗经常到七斗甚至是八斗,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而在征收折色以后,火耗统一两成,虽然仍然存在加耗,但是比之之前已经算是好多了。
同时百姓最为害怕的徭役也进行了折色,以后有官府雇佣人去从事各种徭役,对于百姓来说能够保证他们不误农事,这就是最好的局面。
不过在他们的巡察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一些重役无人愿意去承担,即便是官府出银,也会出现找不到人的情况,这些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官府挪用均徭银,而一旦均徭银被挪用,原本应该给被雇佣服役的百姓的工食银就没有的,没有工食银,百姓自然不愿应募。
所以朱载坖强调编列预算的重要性,不仅是朝廷要编列预算,将一岁之出在年初就确定下来,地方各府州县也要各自编列预算,将本级衙门所一年的基本开支提前规划,向官吏的俸禄、杂役的工食银都是硬性开支,必须提前予以安排,还有就是本年要做的各项事情,都要预有准备,不能随心所欲,寅吃卯粮,导致地方财政亏空。
而许国等人则是看到了施行新政之后,东南的商贸活动更加频繁,因为朝廷的新政使得士绅官僚的优免特权受到了限制,以前官僚士绅们通过自己的优免特权将大量的百姓变为所谓自己的家人,实则是奴婢,现在他们的优免特权受到了限制,朝廷也明令禁止蓄奴,大量的百姓从士绅们的庄园中被解脱出来,从事其他的行业。
现在在苏松等人,丝绸和棉纺织是远远比务农挣钱的多的行业,很多百姓就是从事棉纺织业,尤其是徐家,本来就是松江府的大地主,有大量的土地,徐家也有资本,可以购买的起大量的纺织机器,雇佣百姓为其做工,计工受值,徐(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