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王承恩的解释,朱由检沉思起来。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大明现在的武器设计进展很快。工匠们用木材制造的各种火器模型,几乎赶上了历史上两百多年后火器设计百花齐放的年代。
但是制造却没跟上,尤其是大明现在的工业水平,仍旧停留在手工业时代。
历史上最先装备后装枪的普鲁士,就曾遇到这个问题。他们花费二十六年,才生产出足够三十二万军队换装的德莱赛针发枪。
大明现在的技术水平远不如那时的普鲁士,各种制造火器的机械都没发明出来。靠着庞大的人力,才能在每年生产六千支左右后装线膛火铳。
以这个生产速度,给京城的军队换装,就需要大约二十年。更别说长城、辽东等地,还有数十万军队。
所以全部装备后装线膛火铳,显然是不可能的。
还需要一种成本低、易生产的武器,和后装线膛火铳搭配。
但是对王承恩提出的生产前装燧发火铳,朱由检毫不犹豫否决:
“燧发火铳点火率太低,军中意见很大。”
“现在有更好的火铳,不需要继续装备它。”
五成左右的点火率,即使二次点火也不过七成五。发火率实在太低了,军中将领和士兵都对此很有意见。
要不然狙击铳也不会继续用簧轮点火,没有采用燧发。
王承恩以前在盔甲厂任职,对于兵器集团自然是很关心的。再加上他知道皇帝对火铳的重视,在这方面下了苦功。
在皇帝否定了装备燧发火铳后,他又提出建议道:
“燧发打火点火率低,可以转用火帽。”
“把燧发铳改为火帽铳非常容易,可以直接把原有的火铳用起来。”
这是一条可行之路,朱由检微微点头,认为可以改造。
但是他仍不认为,应该生产火帽铳:
“自流引药燧发火铳改为火帽铳后,使用时就多了一道安装火帽的步骤,射速会有所降低。”
“而且前装火铳不符合大明军队的战术需要,它不适合伏击。”
朝鲜之战的结果表明,射程远的火铳在伏击作战时很好用,建虏基本没有威胁到他们的手段。
擅长远射的狙击手也因此在战斗中如鱼得水,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黄金年代。
这次战争中,就有多位狙击手、观察手被封爵。军中擅长射箭的,几乎都在往狙击手转型。
普通军队也吸收了狙击作战的经验,更加喜欢伏击。
能趴在地上装填、适合伏击作战的后装火铳,因此受到欢迎。
需要站着或半跪着装填的前装火铳,被他们弃如敝履。
再加上火帽铳的射速相比自流引药燧发火铳更慢,朱由检觉得如果他强行装备这种火铳,军中会生怨气。
这对于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前装火铳的射速太低,训练有素的士兵、和普通民众也拉不开多大差(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