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原听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26

三狗发泄了*,无力地从母亲身上爬起来,提好裤子,扑嗵一声跪在地上。

“娘!孩子对不住你,你要不解恨,就把儿子杀了吧!”

“滚,你给我滚出去!”母亲忽地从床上爬起来,励声骂道。这个从十六岁就嫁到巫家,从未发过脾气,打骂过儿女的善良妇女,今天第一次发怒了,她骂着,来不及提好裤子,就从床上跳下来,随手抓住桌子上放的剪刀就朝三狗甩去。三狗赶紧从地上爬起来,一溜烟地跑出去,不敢停留地,拿起一把锄头,就往地里跑去。

常妮无力地起来,穿好裤子又整整衣服,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好久,又愣愣地坐在床沿上。想着刚才三狗的举动,要是让外人知道了,她可怎么做人哪?自己从十六岁来到巫家,生儿育女,十七岁生下大狗,从未让外人碰过。如今,已经快六十岁的人了,竟让自己的儿子给奸污了。她越想越觉得无法再活人,就去找来一根绳子,把它拴在堂屋的屋梁上,想一死了之,可怎么也拴不好,只要脖子往上一挂,绳子就开了。谁知她在心慌意乱中打的是活结。未了她想干脆用剪子照心里扎一下,也能死的。当她去拿剪刀时,忽然看到,小霞的一只未曾做好的鞋子,心里猛然一颤:我死了霞儿怎么办?一家八个大男人还不闹翻天,也许刚才上吊不成,是神灵不让我死。想到这里,她又慢慢地放下剪刀。

“孩子也许太可怜了,自己没有能力给他们娶媳妇,反正自己也老了,只要不被孩子他爹知道,不被外人知道,就这一次,我为什么要抛下这一群孩子和霞儿呢?”她脑子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但愿神灵能原谅我,您不让我死,大概是原谅我了”。

她想着,看看天已近中午,就又把那一口在他们村来说是家里用的最大的铁锅,放在了火上,准备做饭。

那年月红薯是每家每户的主食。早上大都是红薯饭,切一大锅红薯,煮熟以后再搅一些玉米面,好的人家就多下些玉米面,使饭稠一些,再好的人家还有玉米面馍,吃的是腌芥疙瘩。中午多数人家吃的是饣合饣各,或者红薯干面面条,浇上蒜汁。好的人家就把白面和红薯面擀好以后,再沾在一起擀成面条,下到锅里,煮熟后一面是黑的,一面是白的,就像过去戏台子上的两半个脸,所以人们就称这种面条叫“两半个脸”。能吃上“两半个脸”的自然就是条件好的人家。晚上一般吃的是玉米面馍,再熬一锅稀饭,切一些芥疙瘩。

今天中午,她本想做饣合饣各,可自家没有轧饣合饣各机,得到别人家去轧。她觉得没脸到别人家里去,就想做面条算了。她原想去瓦红薯面,可不知怎么瓦的竟是家里剩得不多的白面。她擀了一大锅白刷刷的面条,下了满满地一大锅,又放了一大块猪油,和一些青菜。老头子下地回来没进门就闻到了香气,当看到白花花的面条,就说:

“你今天怎么了,不过了,擀这么多白面条?”

常妮这才一看,真是白面条,就少气无力地说:“吃罢”。

老头子看她少气无力的样子,就说:“你怎么了?发啥神经?”

“发啥神经?不就是想让您爷儿们吃好吗!”常妮甩出一句话,就回到堂屋躺在了床上。往常她也是做了饭以后觉得无力就躺在堂屋里歇一会,等孩子吃了以后,剩多剩少她再吃,然后就是洗涮锅碗。

老头见她又去躺下休息,就盛了一碗白面条吃了起来。

孩子们回来后,一看是白面条,高兴地乐不可支,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盛着吃,不一会儿一大锅面条就所剩无几了。老头子心疼老伴,说着一群孩子,“吃慢点,你妈还没吃呢。”说着,就去盛了一大碗端到老伴面前说:“快吃吧!不吃一会儿就没了”。

老伴翻翻身说:

“我不想吃,你吃吧!”

老头子不依,揭开被子说:

“快起来吃吧!白面条,你看一个个狼吞虎咽的,不吃就没了”。

常妮无奈,只得坐起来,端起饭碗吃了起来。细心的女人向院子里看了看,吃饭的一大群孩子,除了巫霞坐在她身边外,怎么也不见老三和老四,就问老头子:

“三狗和四狗咋没回来?”

“谁知道,也许晚一会儿。”老头子说着,只管吃,几个孩子也只管大口大口地吃。一锅饭快吃完了,还是不见老三和老四的影子。常妮就说:“老三和老四怎么还不回来?”

巫全贵就端着饭碗到村上转了一圈,回来时嘴里骂到:“这两个混蛋上哪儿去了。”走进院子看见小七正放饭碗,就问:“见你三哥四哥了吗?”

小七回答说:“没见,我今儿个是往地里拉粪的,没和他们在一起”。

他又问正在嘶嘶啦啦刮锅底的老五:

“你上午干啥了?见你三哥四哥没有?”

“我和七狗一块拉粪。四哥锄玉米地,我没见三哥”。

“这俩混蛋上哪儿去了?”老头子骂骂口列口列地说老伴:“吃你的饭吧?两个大活人,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