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怕呀!”刘子风失笑地在的额头上亲吻了一再次嘟起嘴巴,似乎想要生气的模样,连忙笑着解释道,“好了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了,现在想起来,也觉得自己的行为确实是不可理喻,归根究底,只能说是头脑一热,才惹下的祸事吧!”
刘子风的解释不多,但是却心满意足了,她趴在刘子风怀中,幸福地说道,“唔……反正这一次,我就饶了你就是,可不能再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你知道吗?”说着说着,的语气微微又有些严厉了起来,“这一次,皇上或许还是因为念在你之前所立的大功的份上,才从轻处理,但这所谓的大功劳,保得了你一次,却不可能保护你一世,你想想,自我大明朝开国以来,有多少的功勋大臣得以善终?他们身上的功劳,可丝毫不比你逊色,甚至说比你立下的功劳还要大,可依旧被皇上或诛族或发配了,前车可鉴,以后你可得小心精神一些!!”
这些颇有些意指朱元璋滥杀功臣的话,可不是谁都能够随便乱说的,也只有如刘子风与这般几乎不分你我的关系,并且还是在没有旁人在场地的情况下,才敢说出口来。
刘子风连忙点点头道,“好了,我知道了,这些话,你我心里都明白,以后别说出来就是了。你放心,以后无论什么事情。我都会三思而后行的。”
眼中地凌厉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浓浓地情意,她呢喃地说道,“其实我也知道,都是因为我,你这次才会这么冲动的,可是我希望你跟我保证,以后要是再在我身上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不能再这样。你明白吗?”
“不许胡说!该打!”刘子风故作恼怒地在细嫩地脸蛋上捏了一下道。“我们以后都会平平安安,哪里还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不甘地嗔道,“反正……反正我要你保证……”
“好,好,好,我保证不冲动就是了,可是你也要保证。以后不能够依着自己的脾气乱来,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知道吗!”
“知道了……”小声地应道。
“好了,咱们不说这些了,快,快把这些补品喝了,然后好好休息调养,要是等你伤好了之后。让我发现你瘦了。我可不要你了……”刘子风调笑地转移了话题,同时再一次将勺子递到了的唇边。
闺房中顿时又一次响起虚弱,却满是娇嗔地笑骂声……
————————————————————————————
由于郭刘两家亲事已经定下。刘子风现在是更加明目张胆地天天往武定侯府跑了,地伤势虽然严重,但是因为有刘子风相伴,心情格外地好,因此恢复地也非常地快。
自从知晓了刘子风居然因为她的受伤,而不顾一切地发狂之后,小女人的心是被彻底地感动了,如今的她,已经不再如以前那般,因为一个小小的原因就会醋意大发,连刘子风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脑子一热的冲动行为,居然带来了不少的好处,除了名正言顺地多了一个未婚妻之后,更令不再小心眼,在感情方面对刘子风包容了许多。
就如前几日,刘子风暗想,既然就快嫁进他刘府来了,那么以后她肯定好与柳眉相处地,而自己必须保证后宫的安宁,而早前的时候,就是因为柳眉的存在,差点与刘子风闹翻,甚至是分手,因此刘子风非常的担心,若是嫁进来之后,二女会不会再次发生矛盾,收益为了以后日子和和美美着想,刘子风特地还将柳眉一起带到了武定侯府去,名义上当然是说,怕呆在房中修养赶到寂寞,让柳眉也来陪陪她。
令刘子风出乎意料的是,意想中,对柳眉横眉冷对的场面根本就没有出现,二女居然相处地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着实是让刘子风喜出望外。
因此之后的几日,刘子风几乎是每天都带着柳眉一同去武定侯府陪。
而郭刘两家地来往也愈发地频繁,甚至在得知郭刘两家联姻地消息之后,京城中的各大名门望族皆纷纷提前上门来道贺,对于这些,刘
不胜其烦,皆都推给了自己的爷爷,让刘三吾去招呼贺之人。
经过妥善地调养,以及刘子风隔三岔五地用内力为疗伤,仅仅是十日之后,就已经勉强能够下床走动了。一个月后,就已好地七七八八。
只是的背上,果不其然地留下了一大块,约莫有一个成年男子,手掌般大小的伤疤,犹豫伤疤是火药灼伤而形成的,看上去形象非常的恐怖,晓得是刘子风舌灿莲花,连连表示说,自己不会在意这些,但还是好不伤心。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那就是,在受伤后的第二十一日,燕王朱棣将躲回到北平府的朱高煦,给带回到了京城中来,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在上次处置刘子风之时,有意偏袒的原因,这一次,朱元璋也不好着重处理朱高煦,只是要求其到武定侯府负荆请罪,让郭英来决定,如何责罚朱高煦。
而既然已经几乎康复了,郭英的心态已经平静了许多,更何况,如果没有朱高煦闹出这么一出戏,郭刘两家,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就联姻了,因此郭英自然也不会真个将朱高煦怎么样,从何于朱棣决裂,所以他只是让朱高煦亲自向道歉,不再追究其他的责任。
而,对朱高煦是彻底的厌恶与反感,对于他的所谓道歉,更是不屑一顾,所以在朱高煦前来向其道歉之时,干脆闭门不出,甚至连见他一面都不愿意。
朱棣父子在这儿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努力按下心中的愤懑,尴尬而去。
至于回去之后,朱高煦到底会受到自己父亲怎么样的惩罚,那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
这日早朝。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说道,“朕年事已高,立储之事,已是当务之急,经过反复思考,朕已有了决定,今日朝议,不提他事,颁立储诏书,昭告天下!”
大殿中有相当一部分保皇孙派的官员,早就已经知晓了这个决定,因此没有任何惊讶地就立刻齐齐伏地跪下,口呼万岁,垂耳倾听!
而其他一部分官员在稍稍一惊愕之后,也连忙跟着对下。
圣旨内容,朱元璋已提前拟好,他朝身旁的大太监聂庆童看了一眼道,“庆童,宣旨吧!”
“是,皇上!”聂庆童毕恭毕敬地应道,立刻有小太监双手高举这圣旨,跪在了大殿之前,聂庆童走上前去,双手接过圣旨,摊开,朗声宣道,“帝位,于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操将练兵,平天下乱,偃天下兵,乂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一统以来,除奸暴,去豪强,亦用心多矣。来苍颜皓首,储嗣为重,嫡孙允文,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祗,以安民庶。诰示臣民,相宜知悉。”
“吾皇圣明!”圣旨宣罢,群臣齐呼叩首。
至于其中一部分原本力保朱棣上位的臣子,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朱元璋金口已开,诏书下达,想要在推翻朱元璋的决定,简直是难比登天。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允文,你还不领旨?”
朱允文大惊,连忙出列跪下,惶恐地呼道,“皇爷爷,允文尚且年幼,恐不能但此大任!”
朱元璋笑道,“昔甘罗十二拜上卿,允文,你也莫要妄自菲薄。”
朱允文依旧忐忑,“皇爷爷,允文怎敢媲美古人?”
对于朱允文的不自信,朱元璋心中颇感失望,但脸上却不能表现出来,他摆摆手,有些不耐地说道,“好了,允文,朕主意一定,你只需接旨就是!”
“是,皇爷爷!”朱允文无奈,只得三扣九拜地领了圣旨。
群臣再呼万岁……
在不到几日的时间内,朱允文成为大明朝新一代储君的旨意,已传遍天下,举国皆庆,于是各地官员,及各附属国的使臣纷纷向应天府出发,前来朝贺。在经过朱标逝世的两个月之后,京城再一次繁华热闹了起来。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