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没有在进士科的考场上留下足可传世的经典名作。
维没有,孟浩然没有,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没有。
但有一个人却正是凭借着考场上的一首科考诗扬名诗坛,并最终登上了其所处时代的诗坛巅峰。
尽管他后来又写过很多诗,其中也有不少好诗。
终其一生,这首在考场上写出来的科举诗仍然被公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人便是唐大历时期当之无愧的试坛领袖,位居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钱仲文。
他参加的那场考试中,给出的诗题就是《湘灵鼓瑟》。
时空错乱也罢,蝴蝶翅膀也罢。
总之这道本应该在中唐时才会出现的考试诗题居然提前出现,还堪堪被李行周碰上了。
苍天有眼!
以堪称三百年唐朝诗歌史上最巅峰的“科考诗”来迎战这次科举,这要是还考不中……那简直就是没天理了!
这样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虽然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李行周心中已是笃定无疑。
心情大好,在这个无比紧张的考场上,在所有士子们都埋头苦思,不敢稍有分神的考场上。
李行周甚至放下了手中的羊毫细笔,抬起头向北方的天空投去了带有温暖笑容的悠远一瞥。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行周确实是不学无术,但是他碰巧会背这一首诗。
事实上,这也是他来参加科举的底气。
是的,不管题目是湘灵鼓瑟还是什么。
李行周都会写上这一首诗。
相比于唐朝之后的科举,乃至于后世的高考,这时的考试时间算是最短的,早进晚出,仅仅只有一天……再加一夜。
李行周走出监管严密的贡院时,初春的夕阳尚不曾完全落尽。
“三条烛尽钟初动,七转丹成鼎未开。
残月渐低人扰扰,未知谁是谪仙才?”
礼部令:“士子有日间答卷未竟者,准予燃烛三条”回头看看贡院,再看看考篮里不曾动过的那三条蜡烛。
行周安闲的笑了笑,今晚贡院里的那些个士子们怕是多要做竟夜之思了。
之前闭关禁足多达数月之久,此刻既已考完。李行周便彻底将这事扔到了脑后。
拉着极不愿出门的卫寒霜在洛阳城内外疯玩了好几天。
因是要出门四处乱串,李行周便循着上次的先例让卫寒霜换上了那身青衣小帽。
依旧是帽子怎么戴都不正,过一会儿必定歪歪斜斜。
本该是处于最爱美年纪的卫寒霜对此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
打扮停当,李行周满意了之后,就毫不负责任的牵着卫寒霜城内城外的乱逛起来。
先逛城外,名满天下的龙门石窟必然是要去瞻仰一番的。
外虽然现在还不是踏青的好时节,但号称老子炼丹处、以及天下葬地最佳的邙山也少不得上去走走。
卫寒霜走得动就走,走不动了就拽拽李行周的衣角,这时李行周就会停步俯身,背起卫姐姐继续走。
倒不是卫寒霜正走不动,习武之人这点算什么。
只是享受这种感觉罢了。
逛完城外逛城内,热闹的南北二市当然是要去的,白马寺也不能少喽;
各种特色吃食,尤其是各国胡人们开设的食肆那也是一定要去吃吃的,吃完一家又一家;大唐十大名酒自然也不能漏了,喝完一瓯又一瓯。
这次第,真是怎一个爽字了得呀!
科考完后能有李行周这般心境,能像他这样疯玩儿的毕竟是少。
其他那些个乡贡生们此刻多是心中忐忑而又急迫。尤其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放榜之期一天天临近却又没到时,真是折磨的人吃喝无味,寝息难安。归根结底,科举的结果对这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中,便能一飞冲天,一步迈入大唐官、良、贱三阶层中的“官人”阶层,自此衣食无忧,华堂美妾,说不尽的人生风流。
不中!虽说不会遭遇苏秦当年说秦失败,狼狈归家时“嫂不为炊,妻不下织,父母不以为子”的待遇,但左邻右舍,亲戚乡党那里的暗嘲明讽也实在不好受啊。
更让人寒心的是,一日不中,谁知道这样的磋磨还得持续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有出头之日?
一年又一年的赶考,一次又一次满怀期望后的绝望,这样的心路历程不啻于十八层炼狱,真是能把人折磨到发疯的。
因为这些缘故,如今的洛阳士林都充满了躁动不安的气息。这些日子里,神都那些个乡贡生们喜欢聚集的酒肆中,酒浆卖的分外快,越是性烈的酒就卖的越快。
就在乡贡生们惶惶不安的焦躁中,在那个堪称最漫长的夜晚终于过去,天际露出鱼肚白时,放榜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天早晨起来,李行周梳洗完刻意换上了一袭不曾穿过的月白新儒服后,方才出门汇入浩浩荡荡的乡贡生洪流,向贡院而去。
周承唐制,贡生分为两类,一类为乡贡生,都是由武周朝廷直辖的三百六十州拔解选贡上来的;除此之外尚有一类宾贡生,顾名思义,这些是由八百羁縻州及扶桑、新罗等国贡来参加科举的。
乡贡生们皆为唐人无疑。但那些个宾贡生就五花八门了,新罗、扶桑的较为常见,龟兹、高昌偶尔也有,甚或还有远自碎叶而来的,当然宾贡生里面断然少不了那些在整个唐朝极为有名,远自波斯国而来的胡人了。
所以唐时的科考虽然是为大唐朝廷选拔人才,但若论其规模和考生来源,却实实在在是一场涵盖了东亚和中亚的超大型考试。
因为这个缘故,此刻李行周汇入的贡生洪流中就不仅有黑头发黑眼睛的唐人,还有那些深鼻高目,乃至顶着一头金发的胡人,浩浩荡荡,五花八门。
要说相同之处,唯一的就是不管这些个贡生们从那里来,又是什么样的肤色发色,在今天这个时刻穿着的都是一身?衫儒服。
有唐一代,每次的新进士放榜都是京城的一大盛事。尤其是放榜之后的赐宴、题名、新进士们跨马游街,选探花郎遍游京中名园寻访名花等等举动都可谓是举城同欢。
眼见着贡生们在北城的街道上逐渐汇成了洪流,见多识广的神都百姓也就知道这又是新一度的放榜之期到了,当下不说那些个闲汉们,便是许多正经百姓只要是手头上没什么要紧事儿的也都出了家门,走出坊门来看热闹。
尤其是家中有孩子在进学的更不会错过这样的盛事,怎么教诲孩子努力向学?这可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啊。
距离放榜的贡院越近,长街上逐渐汇集起的贡生洪流就越壮观。而长街两边闻风来凑热闹的百姓也就越多。及至到了贡院门口时,简直就是人山人海,热闹到了极处。
李行周出门的时间不算太早,所以他随着洪流走到贡院门口没等一会儿,便听隆隆三声鼓响之后,贡院那扇高阔近丈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
士子洪流中的喧哗声顿时小了下来,众乡贡生不约而同的整了整身上的儒衫,端肃着脸色,保持着自发形成的队形鱼贯着通过那扇朱漆大门进入贡院之中。
绕过贡院门内那面绘着孔圣讲学图的宽大照壁,贡生们分成左右两个方向汇集到了照壁背后的硕大场院上。
场院背后是大门,正前方是一排轩敞的堂房,堂房最中间的屋子里照例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木制雕像。两边乃至于堂房背后的那些房屋便是贡院的公事房了。组织考试、判定考卷俱都在这些公事房里完成。
至于硕大场院的两边,自然是一排排严格对称、被隔分成许多小间的考房,也有称为考棚的,这种称呼自然是在抱怨那考房实在太小的缘故。
总而言之,整个贡院给人的感觉一则是大,二是庄肃沉穆。环境如此,再加上士子们的心理作用,几千贡生聚集的硕大场院上自然而然的就鸦雀无声起来,这与适才来时长街上的热闹喧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李行周也静默着不发一言,但受周围环境及人的刺激,他的心情也慢慢的紧张起来。
时辰到,主考官出来,献三牲祭孔子,众贡生们随着遥向行礼,这些个仪式就不说了,总而言之在一系列繁琐,但实实在在营造出庄严气氛的仪式后。随着那几块覆有明黄锦缎的大告示栏被抬出,今次科举的最终结果终于要揭晓了。
唐时虽然并不禁绝民间服黄,但明黄却只能是皇家专用,任何人僭越不得。这几块覆盖着告示栏的明黄锦缎代表的便是天子的威严,众贡生们注目于此,鼻息都不约而同的粗重了几分。
当那几块明黄锦缎终于被取下时,尽管贡院里有很多小吏在维持秩序,但场院上还是乱了。
这时,没有多少士子还能保持洵洵儒雅的气度,虽不至于抗膀子踢腿,却是能往前挤的都往前挤。
李行周挂心着结果,也就没像那些个这时还能做到慎独的士子那样自觉的避往一边,而是顺着人潮往榜单处涌去。
初春二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饶是如此,李行周到了榜单前时也已满头大汗。
但这时他却顾不上掏出汗巾子擦拭,抬眼便往进士科的放榜名录上看去。
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放榜中尚没有“状元”这个称呼,进士科第一名被称为“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