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来港最主要的目的是取钱,其次签售会,既然两桩事情均已办妥当,剩下的便可以尽情的游玩和购物,哦,不对,看他这个记性,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漏掉了——购书——陈老爷子的书单,还有一桩麻烦的事儿等着他呢。
至于那个精灵一般的扶桑女孩,三井纳言,权当作少年人一场春梦吧。所谓春梦了无痕,飘渺又无踪,不过如是。
他也曾动过一丝念头,试图去寻找这个怦然心动的女孩。却又一想,在这个拥有五百万人口中的钢铁丛林中搜索这个飘忽无定的小精灵,不啻大海捞针、水中捞月似的。
怎么可能?不要想了,人还是现实点,洗洗睡吧。
第二天,袁野再次光临新亚书店,昨日的喧嚣已然淡去,书店又复归过往的宁静。袁野走入其中,游目四顾,书籍倒是无穷无尽,自己欣赏的图书也找了好几本,可陈老需要的文史书籍却百不见一。
袁野可是抱着满怀的希望专程前来采购图书,岂料手中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收获到,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便是袁野此刻的心情。他只得去询问书店的董老板,请他协助在店里找一下书单中的书籍。
一问店员,青年人告诉他,今日老板有事外出,估计下午才能回来。
袁野挠了挠头,一时犯起了难,靠自己慢慢找,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那青年店员看出他的麻烦,好心的问道:“袁先生,老板不在,您有什么难题尽管说出来,我们能帮忙的自然责无旁贷?”
这位小爷昨天半天时间就卖出去两千多本图书,可是非常牛比的人物,这种人物,无论老板在不在,新亚书店都是要奉上为宾,不能得罪的。
袁野一抖手中的书单,头疼地说道:“我原本想买些书的,可是在你们书店翻了半天,却一无所获,没有找到我所需要的图书。”
说起来,你们这个新亚书店这般规模,怎么找几本书这么困难呢?
那青年店员接过袁野的书单扫视一遍,呵呵一笑道:“袁先生,这可不能怪我们书店,你要购买的书籍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古代文史类书籍。新亚主要面对年青人,以流行小说,现代文学为主,找这些书还真不大好找,即便寻得到,也未见得合适。
我知道哪里有您所需要的图书,不若我带你去个地方,那里的图书绝对适合你,怎么样?”
袁野一听说对方会带自己去寻找图书,自是大喜,这可省却他很大的麻烦。
那青年店员跟同事交待了几句,便骑上摩托车,带着袁野直奔旺角西洋菜街。
大半个小时后,便来到一片繁华的商业街区,青年店员遥指街道上两侧林立的书店招牌,道:“喏,你要找的书籍都在这条街上,这条街是全港书店的集中汇聚之地,这里的图书品类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条街道,什么样的书籍都能翻检到,最是全面,那些喜欢读书看书的书虫们经常到这条街上的二楼书店来淘书。”
恕袁野孤陋寡闻,毕竟从来没有来过香港,许多关于港城的风土人情,都是通过传媒或者网路捕获的,所以有关东方之珠的知识,零零碎碎,不甚了了,知道的并不细致。
没听说过二楼说店,倒也不足为奇。
经过青年店员的一番科普,袁野才蓦然醒悟,原来所谓二楼书店在香港居然是如此鼎鼎大名,如雷贯耳,虽然比不得海洋公园、迪斯尼乐园那般,提起香港便让人自动联想起他们,却也自具一番特色。
说起来,但凡文化人知识界来港,旺角的二楼书店自是必去之所。
由于香港寸土寸金,地产价格高不可攀,房租跟着不断猛涨,以致大多书店被逼无奈,不得不搬离临街的一楼铺面,转战到二楼房租较低的地方,重启炉灶。
后来随着一年一年的租金日趋加重,书店继续搬迁三楼,四楼,直到最后不堪其负,开不下去,只得关门歇业,销声匿迹。
这也就是香港二楼书店的起源,这种独具当地特色的二楼书店遍布香港港岛、九龙许多地方,其中旺角西洋菜街的二楼书店最为著名。
这里是二楼书店最为扎堆的所在,短短一百多米的街道林次栉比树立着十数家的二楼书店招牌。在这里,畅销书,学术专业书,报刊杂志,影像制品,甚至大陆近来众多流行的简体图书也在这里全部都能搜寻到。
这位青年店员将他送到西洋菜街已是仁至义尽,袁野可没有那个脸拉着人家不放。谢过青年店员的帮助,袁野转身走入街道,望着颇具民国风气的竖式招牌,一边仔细辨认着书店的名字,一边慢慢向前走去,“国风堂”,“开卷书店”,“风入松”……
直到看到“国林风书店”,他心下一动,“就这家吧。”
走上一道仅可两人并行的逼仄楼道,来到二楼国林风书店。
步入其间,袁野算是大开了眼界,原来在香港,新亚书店那般窗明几净,空间开阔的经营模式并非本地书店的常态,真正的香港书店便是眼前逼仄狭小,作小媳妇似的可怜状。
这些书店通常都是空间甚是紧凑,才七八十平房的房间,里面到处摆满了图书,各类书籍从地下一路码到天花板,满目所见,在这狭窄的空间里除了书籍,便是书籍,真可谓书的海洋,书的世界。
袁野大致浏览了一遍,感到咂舌不已,原来所谓二楼书店的面貌居然是这般景象,实在是见识大涨,真应了《正大综艺》里主持人姜昆与杨澜最常说的那句话,“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真正进入港城,才知道世间还有如此这般拮据的二楼书店。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二楼书店一般的奇趣所在等待着自己去挖掘,去探索。
袁野手持书单,在满坑满谷的书籍中费力地寻找着自己的目标。他发现,自己还真来对了地方,这家国林风书店里倒是充斥着文史哲学书籍,许多专业性书籍充斥其间,可算是汗牛充栋。
地方找对了,然而觅书的效率却不咋地!
花费了一半个小时,却只找到了四本书籍,以这样的龟速,何时才能将陈老书单上的所有图书找齐啊?
袁野大为挠头,这个陈老爷子惯会使唤人啊,早知道这般麻烦,就不该痛快地接下这个活儿。
“小友,看你拿着书单,翻找了半响,好像没什么成果,鄙人是本店的店主林跃生,需要我帮忙么?”
旁边不知何时现出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面容清癯,戴着眼镜,双目炯炯,望向袁野。
其实老人注意袁野已经好半天了,从这孩子进入国林风书店开始,他便察觉到这个少年人拿着一张书单,口中念念有辞,从上往下一本一本的仔细翻找着书籍,找一会儿,便叹一口气,找一会儿,便仰头向天,作无语状,非常有趣。
袁野擦去满头的汗水,道:“家中一位老人写了份书单,托我到港城购书,我在贵店寻觅了半天,所得不丰,可是我在本城停留的时间颇为有限,无法多作滞留,所以不知如何是好了。”
照这个蜗牛的速度,袁野在香港什么事儿都甭干,干脆替陈老找书得了。
那位热心肠的老者道:“不妨小友将你的书单拿给我看看可以么,也许我能为阁下解忧?”
袁野随即将那份书单递给林老板,林老板接过纸张,仔细瞄了几眼,颇感诧异地抬头问道:“小友,这是谁要的书籍?”
“家中的一位长辈。”就是那个老儿,真会给人添麻烦。
“端看这些开列的书名,贵家这位素未谋面长者定然是一位国学大家啊,水平很高么,可否请教他的尊姓大名?”
能开出这样一纸书单的人物,自具不凡之处。
袁野一怔,脸上登时飞起两团红晕,是难堪尴尬的红晕。
他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直到今时今日,与陈老相识一月有余,自己竟然还不知晓陈老的真实姓名,说真的,自己也算是一朵奇葩了,经常与陈老打交道,却从来没有主动问询过对方的名讳。
像自己这样的马虎蛋,世间也没谁了!
从最初见面开始,他便一直尊称那位老爷子为“陈老”,除了知道对方姓陈外,连是耳东陈还是成功的成,都不得而知,至于老人的高姓大名,更是讳莫如深,一无所知。
一个是认识的时日尚浅,他与陈老相识没多久,再一个袁野也是神经粗壮,疏忽大意,当时的目标只瞄准了况大师,心心念念地只想到拜况大师为师学习书法,哪里顾得上陈老。
至于陈老,他倒真的没有细细观察了解过,只当是师父的方外好友,甚至是知交至友,比如佛印之于苏东坡,还知道其人国学功底精深,旁及书画之道,均堪为大家之风。
不须想的,与师父交往盘桓的人物,岂能是等闲的凡夫俗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点自傲,师父还是有的。
袁野涨红了脸,思索了片刻,猛然忆起某一时刻,二人一起作画写字时,师父随口喊了一句什么“陈叔子”的,这个“陈叔子”莫非便是他的名字?
袁野迟疑了一下,便道:“抱歉,林老板,给我书单的这位前辈,我也是才认识没多久,刚刚一月有余,好像听人说叫什么陈叔子吧。”
林老板古井不波的老脸陡然丕变,失声叫道:“陈叔子,是陈叔子么,小友你没听错?”
袁野看对方的表情如此失态,也吓了一跳,暗道,这陈老头难道是个什么了不得的大拿么?自己怎么平时一点看不出来呢?
袁野点头答道:“我可以肯定。我师父曾经称呼他一次,陈叔子,不会错的。但不知他……”
看样了,林老板绝对清楚这位陈老的来历。
林老板长叹一声道:“今天早晨听到喜鹊喳喳叫,这真是意外之喜,没想到叔子先生依然健在人世。”
袁野更是大感好奇,问道:“抱歉,打扰一下,林老板,你说的叔子先生和我认识的陈老是一个人么?”
林老板并没有作答,而是搬过一个人字梯,爬了上去,袁野忙上前扶住梯子。
林老板在靠近天花板的一层顶格里找了片刻,然后从中抽出两本书籍,然后顺着梯子走下来,递到袁野手上,道:“小友,你自己看看罢。”
袁野接过一看,两本书籍显见得非常陈旧,装帧粗糙,看情形至少有四十年以上的历史了,书皮泛着浓浓的土黄色,纸质都发脆了,一本是《新罗史初探》陈季常著;另一本是《宋代理学发展史》陈季常著。
袁野感到莫名其妙,问道:“林老板,我说的是陈叔子,您怎么给我看的是什么陈季常?”
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驴髂扯到马髂,哪儿跟哪儿啊?
林老板失笑地摇了摇头,孺子不可教也,伸手过去拿起《新罗史初探》,翻开内页,递到袁野面前,道:“自己看看作者简介。”
这一看,袁野登时臊的满脸通红,自己真是遗笑大家了,闹了个大笑话,陈季常就是陈叔子。
老老实实地接过,内页赫然现出一个椭圆形的半身像,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男子像,虽然书页发黄古旧,但仍从其面相依稀可见当年的倜傥风流。
这可不就是年轻版的陈老么?
再往下细看,袁野霍然明白过来,原来陈老的真名,便是叫做陈季常,陈叔子是他的表字,至于他的家世显赫之极,竟然与清末名人,湖1南巡抚陈宝箴同宗,陈季常的爷爷陈树年是陈宝箴的大哥,陈宝箴是陈季常的叔爷爷。
陈季常与近代历史中名满天下的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等人居然是正而八斤的堂兄弟。无怪乎这位陈季堂也非等闲之辈,原来是家学渊源,世出名门啊。
书中介绍,陈季常虽然没有那几位同宗的陈家兄弟那般名闻宇内,天下皆知,却也是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赫赫威名,同样致力于国学和史学,造诣深湛,尤其是宋史方面,可谓民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大家。
袁野点指着照片道:“就是他。”他所认识的陈老就是书上之人,绝对错不了。
林老板感叹一声道:“唉,没想到,没想到,叔子先生居然还活着,我们一直以为他在大改造运动的批斗中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