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袁野早有心理准备,自己认知的美味佳肴并非放诸四海都是美味佳肴,比如中国的四大菜系在本国是国宝级的存在,倍受追捧,却被许多欧洲人目为黑暗料理,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尝试。
他一直担心县二中的学生们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心底尽管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万中无一,可也不得不防。
万一他们对自己精心准备的牛肉面水土不服,无法适应,因为口味之类的原因而吃不习惯,觉得不好吃,然后拒绝接受,到那时,可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他的脸往哪儿搁呢?
所以在袁记快餐开业第一天,袁野生怕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就没敢预备多少面条,只去云集镇买了二十斤面条。
按说这二十斤面条一点都不多,搁在袁记快餐,一天便能轻轻松松的解决掉。
可铁的事实啪啪啪地,结结实实地扇了袁野几记大耳光,他以为可以轻松售光的二十斤面条,最后还是富富有余,到底还是出现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恶果——面条剩下来了,还剩下四五斤的样儿!
如此一来,剩下的面条势必要全部扔掉。
现在正处于八月份,江城天气最热的当儿,煮的半熟的面条根本无法妥善保存,而且最关键的是,目前袁家还没有什么冰柜之类的厨房保鲜设备。
(说实话,即便袁家有钱又怎样,他们也没地儿买去,因为在1984年,江城的电冰箱是紧俏货,一旦有货都打抢的,平常人有票也买不到,更遑论电冰柜之类的奢侈物件)
所以思来想去,即便觉得丢掉四五斤面条过于可惜,为了袁记的名声,也只得忍痛处理掉。
袁妈一听说这么多的面条要全部倒掉,心疼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维持了整整一天的好心情刹那间化为乌有,脸色煞白,眼角含痛。
她盯着桌案上那个大纸袋,一股出不出的痛楚在她的身体中蔓延开去。她的内心都像翻江倒海一般。
这是四斤多面条,上好的白面条啊,就这样白白地扔掉?
自家小儿子袁野吃了两天饱饭,便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谁给你的胆子敢如此作派,袁小五?
遥想当年,在东北陆南老家的时候,有一阵子不是说爆发什么了灾害么,弄的全国上下一片饥馑,苦不堪言。
对了,当年的中央政府定性为“三年自然灾害”(几十年后的文件披露,天灾固然有之,人祸更甚,那位永远不死的领导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他充满梦幻的指导艺术下,农村大面积的减产欠收,许多许多无辜的生命便枉死于鬼门关前)。
李梅他们那里田地收成还成,在周围那一片算是最好的收成,没有出现饥饿致死的人间残剧。
但是即便如此,当时的情况也是险象环生,大家上顿稀饭连着下顿稀饭,上顿红薯连着下顿红薯,从来没吃过一顿大米白面,所有村民饿的都走不动道儿了,很多人造成营养严重不足,大腿上用指头一按就是一个坑,都浮肿了。
就是那样艰苦的困难日子里,他们也像小强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而今,他们全家老少天天吃着大米饭,啃着白面馍馍,宛若掉到福窝里似的。生活在这样的好日子里,自己的小儿子竟然败起家来,生生将上好的面条全部倒进潲水桶里,她委实无法接受。
日子真不是这样过的!
二话不说,也不听袁野的关于袁记快餐经营的任何解释,袁妈拎起剩下的面条,怒气冲冲地回到大院,将那些面条分送给了几家相熟的朋友。
无论说什么,说一千道一万,将好好的粮食扔掉,倒入潲水桶中,就是罪过,就是无法饶恕的罪行。浪费粮食是世上最可耻的事情,佛祖都不会原谅的。
没想到,袁妈的这一番举动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扭曲结果。
当天夜里大院便传出了一条据说非常可靠的小道消息,一时甚嚣尘上——袁记快餐的前景堪忧!
为什么呢?
大院许多人亲眼目睹,袁妈李梅从袁记快餐带回来一大袋子卖不出去的面条,她将这些面条一家一家的送了出去,其景十分凄凉。
李梅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送给别人卖不出去的面条,那悲惨的场景历历在目,见者唏嘘,一厢若是再配上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必定让所有人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照这样看的话,他们的快餐店估计也坚持不了几天了,这无异于给几户跃跃欲试准备依样大干一场的人家,来了个当头一棒,登时都清醒过来,收缩起张牙舞爪的四肢,不敢再显出丝毫的造次。
且观望一阵,看看风声吧!
袁克成心痛地看着自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面条就这样白白便宜了人家。他的心在滴血,他的眼在流泪,这都是他的钱,他们袁家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啊!
一想到这些血汗钱就这么白白挥霍掉,他的眼睛里便见了血丝,恶狠狠地盯着袁野,似乎要择之而噬。
袁野背心寒毛乍起,吓得动弹不得半分,也不敢直视自己老子的目光,嗫嚅良久,底气不足地回了句,“这不,还有妈妈做的包子,包子卖的不老少么!”
一说到包子,袁克成这才云开雨霁。
说也奇怪,相对牛肉面的冷清和乏善可陈,袁妈的包子却来了个开门红,大火特火,一时受到301厂h县二中、县公安局这三家单位众多食客的一致好评。
尤其是对面县二中的孩子们,听说街对面开了一家中味道鲜美的包子铺(不知怎么一回事,高中生们对牛肉面根本看不上眼,直接无视),蜂涌而至。
六点到八点之间的早餐那阵儿,包子的销量虽然一枝独秀,却也并不太耀眼,只卖了一百二三十个,到了九点四十分,县二中进入做早操的课间一刻钟,那时节的包子才称得上大卖特卖。
当时袁记快餐的景象才叫做蔚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瞧着快餐店门里门外,挤得满满当当的高中生们,袁记的所有员工一个个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半天竟说不出一个字来。
这个景象刷新了他们的世界观。
他们知d县二中的学生非常多,即便在清晨的路边领略过他们跑操的风采,也曾管中窥豹,猜测一二,直到那课间十五分钟的近距离的视觉冲击,还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一个个直惊的大张着嘴巴,久久无言。
大家实在无法相像,成群成群的高中生们飞跑着奔向袁记快餐店的门前,霎时间便将摆放笼屉的地方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连在一厢帮忙的袁牧和袁克成都差点被这些热情似火的同学们给挤出包围圈。
那景象,袁爸袁妈活了这么大的岁数,真是第一次开眼看到这种红火热闹的景象,太震惊了。
唯有袁野老神在在,眼睛都没眨一下,这种场景,他前世见的太多了,这还是小case,这才哪儿到哪儿!
待等到九月一日开学的时候,那才是人流量的高峰期,到在那个时节,才是考验袁记快餐的真正时刻。
也就在那课间十五分钟的时间里,一盏热茶的功夫,两百多个包子便一抢而光,高高垒起的十多个空笼屉,见证了刚才的疾风暴雨。
此情此景,袁妈激动的说不话来,半晌才反应来,紧急分派任务,袁牧带着袁芫二人赶快去云集镇的菜市场买菜买猪肉(云集镇的菜场只有早上才有人摆摊卖菜,倘若去得晚了,人家都已经收摊走了),
昨天袁妈看包菜挺好的,又便宜,不免多买了六颗包菜,她立刻派人去大院里把包菜搬过来,然后洗干净,剁成菜馅,还要人取面、和面,所有人动员起来,务必再弄他十个笼屉的包子出来。
大家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
最终结果就是,这开业的第一天包子大卖,竟然卖出了五百多个。22个笼屉,这真是谁也没有想像到的事情。
袁克成虽然恼怒自家老伴李梅当回菩萨,剩余的四五斤面条无端地送出去,但见桌子上一大堆的钞票,那分恼怒倏忽不见,代之以一股莫名的惊喜之情由然而生。
从前些时日的小卖部的生意开始起,袁妈便养成了一个很奇葩的癖好,那就是每天深夜关门打烊后,她便将一天的收入尽数倒在大桌上,带着一脸的笑意,慢条丝里,一点一点地数着钱,那份满足感,那份成就感太爽了,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这张桌子上,都落在她的手心底下。
还是老规矩,袁莉和袁朝分别数毛票分币,她当仁不让地数大钞。最后一兑帐,差两毛钱,便到了70块,袁克成和李梅长出了一口气,还好,还好,一天的功夫便将一间门面的租金赚回来了。
何止赚回本儿来了,这还富富有余呢。
不错!非常不错!
他们两个一时心情大好,刚才因为面条的事情也在这一轻松的心情之中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