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警察同志走后,心情激动的袁克成一个箭步窜到李梅身边,按耐不住一脸的雀跃,问道:“老伴儿,刚才那阵子忙乱,我们一共卖了多少个包子?”
通常李梅在袁克成的眼中,只有两个职衔,一个是“孩子他妈”,一个是“老伴儿”。例行公事时,称作孩子他妈,只有喜悦亲昵时,才叫一声老伴儿。
旁边袁记所有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也都紧张地盯着李梅,都十分好奇刚刚那片刻功夫,袁记到底卖出去了多少包子。
李梅瞥了一眼手边的两个空笼屉,思索片刻,犹疑道:“好像四十多个,还是五十多个?”
她也不太确定具体卖出去多少个包子。
说实话,自从学会做包子以来,李梅就从来没想过做包子,还要点个数,顶多就是清点一下蒸了几笼了事,哪来的那么多麻烦,自己又不是什么银行职员。
“等会儿,袁牧的老丈人陈冀、他赵大爷、董平夫妻、李丁以及厂里的一些老朋友老邻居都会过来捧场,庆祝袁记开业。估计他们也会买几个包子,尝个鲜什么的,端看刚才那群学生打抢的样儿,你这包子行情不错,还满受欢迎的,老伴儿,包子还有多的么,还够不够他们的?”
此言一出,袁妈登时不由一怔。
说起来,当初袁记快餐开店的主要目的就是推销袁野的牛肉面,至于李梅做的包子纯粹是个搭头,有它,你便是锦上添花;无它,你也足以阅尽繁华。
起先的设想,牛肉面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至于袁妈的包子不过就是个配角,牛肉面是朵鲜花,那包子就是片绿叶,终究处于次要的地位。
所以开业的时候,李梅压根就没有想到会准备更多的包子,满打满算也就弄了十个笼屉的包子,就这,她还嫌包多了呢。
方才那阵儿旋风般的抢购,实在杀的她措手不及,眨眼之间,这群如狼似虎的小伙子们就干掉了五分之一的库存,事后想来,她不禁为这些高中生们的消费能力感到欣喜之余,亦复骇然。
李梅瞥了一眼两个大煤炉子的锅,上面分别顶着四个笼屉,原来还没什么感觉,现在顿时感到八个笼屉寥寥无几,是那么的孤单稀少,再一想到,即将到来的那些顾客,心头不免开始上火。
她当时便着急起来,大手一挥,招呼所有人过来,“大家先将手头上的事情缓一缓,停一停,赶紧地,快快快,再帮着我做一些包子,幸好昨天我多拌了一些馅料,面也和了不老少,本来想的是,留一些晚上回家后自个儿吃的,看来是用不上了,等我拿出来,大家先洗洗手,一起过来做包子!”
大家洗完手,便聚在一起做包子。
袁野原本担心人多手杂,包子质量无法保证,会出现包子的个头不一,大的大,小的小,卖相难看,遭到顾客的褒贬和挑剔,这对于开业第一天的袁记来说,非常不利。
没想到有袁妈早就盯着这一关,与大家仔细分说了做包子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她先示范做了一个包子,袁记中的这些人除了袁家的几个男人不谙做包子外(当时的情景是,这些袁家的男人都遭到女人的白眼相向,一时弄的他们灰头土脸,好不尴尬),剩下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行家里手,便连袁家最小的小妹袁莉也是信手拈来。李梅一示范,他们立即明了于胸,直接上手便包了起来。
其实做包子的环节中,馅料的多少也是一道关键的步骤。
李梅做包子,即便拿出来做生意,也没有一点扣扣缩缩,尽显小家子气,包子的馅料都给的分量足够,所以才能赢得那帮学生的疯狂抢购。
在袁妈的示范和监督下,大家做出的包子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差,所幸的是误差的范围并不大,还过得去。估计大家再多做几次包子,一俟熟练之后,便能做到统一规格了。
这回袁妈涨了个心眼,仔细地数了数一笼屉到底装了多少个包子,很巧,她数了几个笼屉,包子不多不少,刚好25个,她的心里便有了数儿。
大家聚精会神做包子的节骨眼儿,便见一群县公安局的小伙子们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喜气洋洋的嚷道:“老板,给我拿五个包子!”
“老板,一碗牛肉面,快点。”
“老板,我要一碗牛肉面,再给我拿三个包子,好饿,好饿,我都等不及了。”
“……”
看样子,十有八九是刚才那位青年警察充当了一回活**。
回到县公安局后,他免费地将门口新开张一家快餐店的消息向一众单身汉们大肆宣扬了一番,而且极尽美言之能事,将这家袁记快餐的牛肉面吹的“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千言万语化作简单质朴的四个字,最让大家怦然心动——“非常好吃!”
岂止牛肉面好吃,便连他拎在手上带回来准备品尝一二的那两个包子,也被一位女警员拿去与众人分享。他们一面吃,一面不住口的交口称誉包子的美味好吃。
这一声声的“好吃”化作一根根羽毛,拂动了一众青年干警们的敏感神经。
自从几年前,县公安局搬迁到301厂旁边,局里的单身狗们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一日不如一日,一天不如一天。
不为别的,只为这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小伙子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几次三番打报告请求局里开办食堂,结果都石沉大海,一无音信。
这些青年干警们被逼无奈,只得跑去301厂的职工食堂,品尝过几回猪食后,自己的胃实在受不得那个委屈,便又窜进对面的县二中大食堂,与一干半大小子抢起饭吃。
可怕的现实又狠狠的教训了他们一顿,那大食堂的饭菜还不如301厂的猪食,更加不堪,青年警察们大失所望。
万幸的是,县二中大食堂旁边的教工食堂做的饭菜还能让人吃,至少不再是猪食。
可总跑到人家教工食堂蹭饭,没底气啊,吃一两次,三四次,人家倒也不会说个什么,倘若天天去蹭吃蹭喝,自己便有些抬不起头,生怕人家说三道四,指桑骂槐,他们都是青年人,脸皮也是很薄的,好不好。
唉,一想起兵荒马乱的一日三餐,眼里不由得流下两行辛酸的泪水。
宝宝心里苦啊!
今天乍一听同事的一通吹捧,眼前登时一亮,当即心里便隐隐跳出一个念头,或许他们的苦日子终于走到了心头,哥儿几个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终于盼来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他们高兴坏了,兴冲冲地便跑了过来。
袁记快餐的女将们都在集中做包子,无法分身,接待警察同志的重任便落在了几个男子的身上。取包子的取包子,做牛肉面的做牛肉面,刚刚把一帮警察同志安抚停当,紧随其后,轰隆隆,又杀来了一彪人马,浩浩荡荡,足有四五十号人呢。
正如袁克成所言,301厂里许多与袁家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纷纷赶了过来,不管是点一碗豆腐面,还是两三个包子,都是来捧场,庆祝袁家的快餐店开业大吉。
袁克成的笑模样都没放下来过,这张老脸都快皱成了一朵菊花,他自己都感到困惑和不解,怎么一个月的光景,自己在301厂的人缘竟然暴涨,好的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他看来,很多仅仅点头之交的同事和邻居也上赶着来到快餐店热情捧场,实在是出人意表。
一会儿的功夫,整个袁记快餐店内高朋满坐,胜友如云,人声鼎沸的场面令袁克成两口子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儿。
突然一念从他们的心头滑过,似乎发现这两间门面真如小儿子袁野所言,不够伸展的,一想到这里,他们俩均是一激灵,使劲摇了摇头,将这个可怕的念头甩离自己的大脑。
自己瞎想什么呢,有这两间门面就绰绰有余了,再租那么多的地方穷折腾什么劲儿。
眼前这番兴旺的景象对于新开张的袁记来说,不啻一个绝好的兆头。
想到未来的日子里,也极可能像现在一样,袁记快餐坐无虚席,那他们袁家真是要飞黄腾达起来了!
大家一通忙碌,等把这两拨人马全都打发走,忙的差不多了,才发现时间已经指向八点过十分。
吉时早已过去,袁克成又慌忙吩咐袁朝去点火放鞭。
就在一片忙乱的鞭炮声中,袁记快餐正式开业了。
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袁记快餐开张了!
袁记快餐的第一天便在这忙忙碌碌中过去。
………………
在这片纷繁忙碌的背后,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意外,委实叫袁家所有人啼笑皆非。袁野倾注无数心血的牛肉面却马失前蹄,首战失利。
不知道出了什么鬼气,县二中的孩子们今天行动出奇的一致——没有一个高中生过来点餐牛肉面。
没有一个?!
今天县二中的学子们来了许多,却没有一文钱花在牛肉面上,就是做的这么决绝,没有留下一丝余地,令袁家所有人感到措手不及和不可思议。
在这一天当中,尽管没有收获县二中学子们的青睐,牛肉面依然俘获了许多人的胃,而且反响也非常强烈。
其中的主力军便是隔壁县安局的单身汉们,他们成为牛肉面的最忠实的拥趸,当时一气点了二三十碗牛肉面,还纷纷扬言以后会天天光顾袁记,吃一碗牛肉面。
随后袁家许多朋友捧场,又买了二十多碗豆腐面,再加上中午和下午途经快餐店的食客们又买了一些,一天下来,统共不超过七十碗。
这微薄的七十碗牛肉面和当年李家面馆开业的盛况简直天壤之别。
当时李家面馆的开业情形,袁野虽然没有亲历,却听蓄电池厂的老人多次提过,李家面馆开业当天便一口气卖出不下二百多碗牛肉面,而他苦心孤诣推出的袁记居然只售出六十多碗。
这么丢人的数字!
这真是,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袁野顿时感觉脸上涨的通红,羞愤已极。
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自己精心伺弄的牛肉面,人家县二中的学子爱理不理,反倒是母亲做的包子却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唉!袁野只觉一股酸楚袭遍全身,委实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