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墙体粉刷一新,水电皆通,原有的隔断该清理的都清理干净,剩下的就该袁野他们上场了。
前世的袁野终究亲力亲为,经营过一家面馆,其中的方方面面关窍,他大都明白。既然要干,就要干好,只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所谓的装修公司,所以许多地方袁野也没有办法,只能尽力而为了。
两间门面,一百多平米,感觉不太大,等亲眼看过来,才发现这个面积也着实不小。
快餐店的很多工作要准备,要买木料做桌椅板凳,还要去市里买锅碗瓢盆,准备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得一样一样来,一时忙的袁野焦头烂额。
袁妈在这个一百多平米的房间走了一圈,巡视周遭后,总觉得光卖牛肉面似乎有些可惜,太浪费地方了,蓦地里爆出一句,“小五,我看你这间铺面这么大,估计一时半会儿也用不完,要不然,我蒸点包子在这里卖得了!”
这句话恍如一声春雷地众人的耳边炸响,大家均是一愣,随之却如醍醐灌顶一般,眼前通亮一片,一个完全没想到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哇,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倘若说,袁野异想天开,准备开一家牛肉面馆,袁克成心下还有四五分忐忑,那么袁妈出马,再蒸些包子来卖,那剩下的几分忐忑便霎时间烟消云散,不知所踪了。
真有那么神奇么?
还别不信,袁妈手上有一门绝活,异常了得,整个大院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无人能望其项背,这也是她独有的天赋技能,其他任何人想摹仿,都摹仿不来的能力。
一直以来袁妈李梅在厨艺上的表现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说差强人意,要不然大嫂陈秀英那么害怕李梅的大锅炖,不唯无因。
但是袁妈有一项生活技能,叫所有人刮目相看,甚至到了高山仰止的地步,那就是她精擅做包子。袁妈做包子的手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独步江城可能有些过火,但论到江阴县这一片,可能还真没有一个人能够与她比肩的。
无论是素馅的鸡蛋韭菜包子、白菜粉丝包子、素三鲜包子,还是肉馅的猪肉白菜包子、梅菜包子、猪肉粉条包子,以及其他杂七杂八馅料的包子,袁奶的手艺独步当今,他人拍马都难以企及。
别人做包子,无论怎么用心准备食材、用心准备调料,其结果无一例外的被李梅按倒在地摩擦摩擦再摩擦。
所有人始终无法做到像李梅的包子那们味道香浓,味道纯正,令人吃了还想吃,还想吃。一直吃到撑成个大肚汉为止。
连走南闯北嘴巴刁的一逼的销售员肖军提起袁妈的包子,也是赞不绝口,竖起大拇哥,直说袁妈的包子比天@津的狗不理还好吃几分。
袁妈听罢斯言,裂着嘴哈哈大笑,她有自知之明,晓得自己包子做的再好,也没那个能力与人家天@津的著名小吃比短量长,这点眼力架,她还是有的。
之所以袁妈的包子,如此牛比,如此好吃,便在于她馅料的调味功夫,自出机杼,别具一格。
说真的,袁妈自承自己也没有什么独门绝技,更何况她的家里也没有藏着一位御厨的太爷爷,她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出身,可她就是知道怎么去调料,她生来便知道如何调出最美味的馅料。
在别人眼中,就那么简单的几样东西,大葱,生姜,大白菜,生抽,老抽、豆瓣酱等等许多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和调味料,看着一点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经过李梅的一番妙手调弄后,顿时化平淡为玄幻,化普通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李梅调出的馅料的味道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凡吃过袁妈包子的人都交口称誉,齐声赞叹。
李梅的几个儿女和儿媳妇,十分羡慕老太太的这一手绝活,也曾想尽办法欲将这一门绝技学到手中。一模一样的复制出来。
在自家亲人面前,李梅也没有任何藏私,始终倾囊相授,将自己所有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小一辈,并手把手的教授大家如何去拌料,如何去调味。
结果却大大地出人意料,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心孤诣地也仅仅学会了一些皮毛,十之二三都嫌多了,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想尽办法,也无法做到像李梅那样,轻松自如地捕捉到调味的精髓所在。
六个儿女,竟无一人能做她的衣钵传人。端的可惜!
说来说去,李梅的这种调味的能力,具有不可复制性,没办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得看个人的天分。
比如西汉的那位飞将军李广射箭之术厉害,非常厉害,冠绝古今,人颂尊号“飞将军”,后世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够学会他那神乎其技的射箭技艺,便连他的儿子李敢、孙子李陵也不会。
殆天授,非人力耳!
应该说,有她味道超好的包子打底,这间快餐店也是十拿九稳,彻底立于不败之地了,袁野更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
至于雇人的事情,袁野一等租下房间的那一天,便已然悄悄给陆南老家的刘玉凤寄去一封信,想来过不了多久,二表姐刘玉凤就会跨过千山万水及时赶过来。
………………
十三天时间匆匆过去,快餐店的工作一切准备停当。
八月五日清晨四点半,袁家上下,能来的全都到齐了,连袁妈今天也离开了自己衷爱的小卖部,全身心地投身到快餐店中(因为店面的经营范围发生了变化,以前只有一个单一的品种,牛肉面,如今又添加了袁妈的包子,便再也不能叫牛肉面馆了,便改名袁氏快餐)
这间快餐店前前后后投了一千多块,李梅能不过来盯着么。
原本袁野以为去信陆南后,表姐刘玉凤就会颠颠地从东北跑过来,然而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左等不见人,右等不见人,直到他望眼欲穿,直到快餐店里的一切都准备停当,袁记快餐开业之机,那个人还是没有到来。
袁野心下一沉,想到二表姐刘玉凤可能是遇到什么事儿,来不了了,唉,可惜这么得力的一员干将就从手边溜走了。
没得办法,袁记快餐不请人是不行的,小卖部需要帮手,快餐店也需要帮手,而袁野和袁莉、袁朝正在放暑假,暂时帮个忙还行,一旦开学之后,他们便分身乏术,顾不过来了。
袁茵不是说过么,院里的闲人一抓一大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那不到处都是。
开始以为请两个雇工还不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么,厂里的待业青年可是要多少有多少呢,喊谁不行。袁克成便想到肥水不留外人田,叫赵大爷家的小儿子赵云和吴医生家的大儿子吴笙过来帮忙。
没想到人家两位公子哥儿进到快餐店,在里边逛了一圈,撇了撇嘴,一句话都没说,便飘然而去,就这样悄么声地走了。
这是看不上呀!
赵大爷满脸的尴尬之色,专门过来为了小儿子干的好事,给袁克成赔个不是。他听到这个事儿后,是要揍赵二宝来着,谁知道人家手急眼快,早就跑的没影了。
大家都没想到原来招个雇工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许多待业青年宁肯呆在家里,终日无所事事,等着哪一天国有企业贴出招工启示,也不情愿进一些私人开的小店去做帮工,赚点零花钱。
在他们的心里普遍都认为,去那些地方打工,不是“正经职业”,丢人!
他们都是有手有脚的大老爷们,去哪里不能上班,不能工作,非要上赶着跑到什么私人的饭馆打工,小爷丢不起这张脸!
最后还是李梅出面,将以前自己在301厂里的轧面组一起共过事的两个老姐妹喊了过来,李梅与这两个东北老乡钱婶和耿婶一起干过活,知道两个人手脚都很麻利,人勤快,做事牢靠。
一听说李梅相请,两位赋闲许久的中年妇女立刻就来了。
至于雇工的薪水,袁克成和李梅两口子就有点抓瞎,这个事儿,他们还真没干过,到底给多少合适呢,他们也没个谱儿,不好定。
还是袁芫和袁牧、袁茵三人商量之后,说,“干脆就定三十五块吧!”这个水准跟301厂的正式职工比,工资当然低许多,但又比外面的零工强不少,还算不错的待遇了。
他们也思忖过,万一薪资有不合理之处,还可以在以后的时间做进一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