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签还是不签,这是一个问题 上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6      字数:3435

这不,紧赶慢赶,一路奔波,又是坐飞机又是赶火车地,匆匆忙忙才赶到湖@北这个边远的小城。下了火车,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便跑到了301厂。他这么辛苦图的是什么,不就为了抢在第一时间逮住这只会下金蛋的小母鸡吗。

万万没有料到,撕开作者的庐山真面目,身心仿佛受到了一万伏电压的重击,差点就休克,驾鹤西游了。

怎么会这样?

这也太毁三观了!

虽然众口一辞都说面前这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便是他千里迢迢要寻觅的人,吉衣里予,《数风流人物》的作者,那个他为之激赏有加的人。

但直觉告诉方文澜,这个事实太匪夷所思了,他怎么都相信不起来,始终无法认同对面少年就是那个惊才绝艳的吉衣里予,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或许其中别有什么内情,或者说这本书的作者有怪癖,不愿意拋头露面,故意弄个小孩儿来逗弄他,方文澜一时间脑洞大开,胡思乱想起来。。

方文澜神色犹疑地盯着面前的少年,心头努力地理了理纷乱的头绪,思索了片刻,想到与其纠结这小孩是否作者否吉衣里予,还不如从其他地方入手一探究竟。

他双手使劲抹了一把脸,振作了一下,抬起头,问道:“袁先生,您手上现在还有存稿么?”

“有,方先生想要多少,我这儿准备了许多!”

“那么,袁先生……”

袁野淡然一笑,抬起手,止住对方的话头,道:“袁先生,我们两个能不能不用这么别别扭扭地说话,行么?先生来,先生去的,虽然是初次见面,如果不觉得唐突的话,你直呼我的名字便可,我年纪小,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不妨事的。”

所谓客随主便,方文澜也感到有些浑身不得劲儿,自从见到这位少年之后,他便感觉自已的状态像停在半空中似的,上上上不去,下下下不来,没着没落的那股劲儿委实难受。

出发前,他还对此行报有非常大的期望值,觉得江城之行定然会马到成功一路顺风的,不会出现一丝纰漏,您就瞧好吧,哪里知道才下火车甫一见袁野,他便生出了一个不好的苗头,真有点担心什么合同都没有签下来,便灰溜溜地回转香江。

“那我就叫你袁野吧,你也可以叫我的名字,诶,袁野,请问你的存稿能让我看一下么?”

“那您稍等片刻,方哥。”

袁野进屋将一摞稿纸抱了出来。

自从给三家出版社寄出去三份稿子之后,袁野就没有停止过攒稿。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眼光,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疖子,总会出头的。

为将来计,他要攒稿子,攒多多的稿子。他始终认为什么事都做到前头,总是不会错的,事到临头,终不至于手忙脚乱。这不,大半个月,他已经像松鼠过冬一样贮存一大堆稿子了。

方文澜手捧着厚厚的稿纸,心情非常愉悦,非常舒畅,拋开对方的身份存疑不论,单就袁野的这份认真态度,便让方文澜大生好感。每一位责任编辑都希望自已负责的作家能够像袁野一样,准备充足的稿件,事事做到前面,不用拖泥带水。

他没有从头到尾一一细观,时间上耗不起,只是大致瞧了一二十页,首尾挑了一些看了看,不由得点了点头,不错,不错!写作质量和在香港的第一份稿子一模一样,十分幽默风趣,心头那分对作者身份的疑问淡化了许多,看来,对面少年还真的是《数风流人物》的作者本尊,没有一丝掺假成分在里面,委实没想到自已有幸认识了一位天才少年。

方文澜长出了一口气,彻底将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把稿纸拢了拢,弄整齐后,平复的心湖又泛起一阵涟漪,冒出一个疑问的水泡。在他来到江城前便存下这个问题了。

他斟酌了一下字句,问道:“不揣冒昧地问一下,袁野,您的信封上的字体与稿纸上的字体完全不一样,这是……”

这种事情可千万不能张冠李戴,假如弄出个代笔来,这麻烦可就大条了。尽管他与袁野认识才不到一个,他还是觉得对面的少年不太可能弄出个李代桃僵的把戏,但世事皆有万一,不得不防,还是稳妥起见,将任何不确定因素掐死在萌芽状态。

听了半晌的袁莉忍不住脱口而出,插言道:“稿纸上的字都是我写的!”

“这位是——”

“我是他的妹妹,袁莉,我哥哥每次打完草稿后,便懒得誊稿了,所以我就代笔抄录到格子纸上了,这上面的字都是我的字体。”

“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多疑了,见谅见谅,袁野,你这么大点,就开始配一个小秘书了!”方文澜开了一个小玩笑,袁家众人都笑了起来。

“能否将你的草稿拿来一观?”方文澜要眼见为实。

袁野从小屋中又拿出几个笔记本,很粗陋的本子,就是平常学生们写字的数学作业本,横格本,放在方文澜的面前。

一看到那几个横格本,不知怎的,袁克成和李梅的脸腾地一下红了起来,他们有些不好意思,刚刚袁野拿出的本子实在太掉袁家的底子了,很寒碜的,有没有?

平日里,袁妈还真没注意到儿子都用些什么东西在写稿子,这么一瞅,心底瞬间闪过一个念头,明天无论如何,一定要去云集镇给宝贝儿子买几个像样点的笔记本,至少得充充门面,不能再像今天这般打脸了。

方文澜倒没怎么在意,一一打开看了起来,哦,瞧这龙飞凤舞的字迹,与信封的字体相差仿佛,基本吻合,他将心放回肚里,最后一丝疑虑终于飘散无踪。

这个至为关键的身份问题解决掉,剩下的两个问题便不难处理了。

“刚才说袁野现在十五岁,请恕我强聒不舍,那你现在是否还在进学途中,按说十五岁应该是初二初三的学生吧?”

“对,我暑假一过,就是初三学生了,这相当于你们香港的……”他略一迟疑,一时想不起来香港的学制了。

方文澜接道:“香港学制是小学六年,中学五年,高中两年,大学三年。内地初三的学生,应该相当于香港中二吧。”

袁野摇头一阵苦笑,可不是,自己现在还真成了一个中二少年了!

“因为我也是从内地出来的人,据我所知,内地学生如果志向远大,准备报考大学的话,都要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毕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不是开玩笑,真的是要以命搏命的,袁野你也未来定然也是要报考大学,是么?”

袁野点头道:“那是一定的。”此生他是一定要上大学的,而且以北@京三大名校(北大、清华、燕大)作为自已的目标,大学梦无论如何是一定要圆的。

“那么现在距离高考还有四年的时候,说起来还十分遥远,可是一年之后的中考即将到来,作为学生,你肯定要以学习为主,那么你又如何去协调学习和写作的关系?”

他的浅台词是,你是个正在求学的学子,照你未来发展的目标,学业只会越来越繁重,生活只会越来越忙碌,自然你的业余时间也会日渐压缩,终至于无。

如此紧张的学习期间,你还有多少功夫从事写作呢?还有多少时候继续写作《数风流人物》呢?假设没有多少时间写作,那我们与你还签个屁的约?

袁野不由一愣神,该怎么向他解释呢,这部书根本就是他前世写就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他就是充当个码字工的工作,只是忠实地将大脑中的记忆一一抄录下来就行了,根本没动什么脑筋,根本没有费多大劲儿。

剩下百分之十,则是对整部作品进行再次润色加工,以及拾遗补缺,再加上一些对历史的重新感悟而已。这样算起来,这些工作总体上并不会占用他太多的时间。于他来说,写作《数风流人物》,不啻小菜一碟。

可这事情没法实话实说啊。

他只能保证道:“贵报尽管放心,我会协调好写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正是暑假,我的时间一大把,我会尽最大努力储备稿件的,关于稿件的事情,你们就把心放肚里就行了。”

对于袁野的大而化之的答复,方文澜并不满意,他还是无法将心放入肚中。

只是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既然面前的少年能以十四的冲龄之年写下如此大作,那他定然是非常之人,也许这位天才少年真有办法平衡学习与写作的关系,也未可知。

反正,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是无法理解的,而且有合同约束,谅他也不敢荒怠写作才是。

“那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你的这部书如果被我们采纳录用,你对未来的写作计划是怎么打算的?”

《星报》需要稳定而源源不绝的稿源,倘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那他们可就很难办了。

袁野想了想,说道:“这部书,我准备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三国归晋收尾,应该算作两汉史,外加一个三国史,可能卷帙浩繁,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候,更长的时间也有可能,我不太确定,不过你们放心,贵报如果采用的话,我一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关于写作时长的问题,袁野也考虑过,以此书为起点,他所构想的事业会逐一展开,所以以后留给写作的时间真的只会越来越少,而且他清楚,写这一部书就当作圆前世的一个梦罢了,他不准备一辈子钻故纸堆,也没有当年的那个耐性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