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这也是袁野最看重的一点,那就是,在前世,一号楼一单元一楼真可谓是洞天福地。
那套房子的主人董平,搬进去不到一个月,他家能干的婆娘便将后面的大院子加盖起来,开创全厂先例,进而造就301厂的后院加盖风潮。
随后那位女能人又将自家前阳台的大窗户全部打开,再找个木工师傅依墙打造了一排货架,又进市里批发来一些烟酒副食什么的,摆放货架上,开起一个小副食店。
千万别瞧不起这家小副食店,从1984年开业起,到2018年袁野倒档重生,这家小卖部一直岿然不动,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地开门营业面对整个大院。
大院里不是没有人对那个小副食店垂涎三尺,有些一楼住户甚至依葫芦画瓢,学着他们董家也打开窗户,却起货架,进来一堆副食商品,开起小卖部,做起了小生意,可是生意总是不甚起色,买者寥寥。
院子里的人们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后边东施效颦者之所以纷纷闭门关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他各家小店的位置远不如董家小店。董家小店的位置正好处于黄金通道的要津,它扼守于家属区的咽喉处,全院几千号人无论怎么转,都要打董家小店门前经过,所以去董家小店购物成了整个大院的首选之地。
江城当地有句老话说的好,好生意,不如有个好码头。(当地有一种说法,把门面房称作码头。)那意思就是说,老板开店做生意,门面的选址是一等一的大事。
董家小店选址绝佳,再加上小店的主人,董平的婆姨非常会做人,开门做生意,笑对往来宾朋,一脸的弥勒佛相。又生就的一张巧嘴,能说会道,善解人意,那生意做不好才怪。
大哥袁牧的老泰山陈冀和董平的亲家翁是对好朋友,辗转得到一点董家小店的内幕消息,说的是别看董家那间小店一点都不起眼,十几个平方的小门脸儿,巴掌大点儿的地方,柜台上除了一些家庭需要的日常物品外,并没有摆放什么名烟名酒之类的贵重物事,可一年下来,钱真的不少挣。
据说几年功夫,董平两口子便攒下殷实的家底。
1992年,301厂将原来的pf区全部推倒,然后代之以四栋干部楼拔地而起,厂里的干部全都分到了住房,干部楼的住房一侓是复式楼,160平方,分上下两层,结构布局绝佳,美仑美奂,超乎大家想像。
等着房子分配完毕,还剩下三十多套住房,随即面向厂里厂外,公开出售,5万6一套,随君选择。以袁野后世阅尽千帆的眼光来看,所谓5万多的房价就是个白菜价,半卖半送呢。
可在当时301厂全体职工的眼里,虽觉得房子着实漂亮,看过之后,没有不交口称赞的。但,但房子的价格委实令人咋舌,仔细咂摸咂摸,双职工需要不吃不喝不养孩子不养老人,穷四五年之力,才能买得起那套复式楼,委实不划算。
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住房,何必再花冤枉钱去买这一套华而不实的房子。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房子也可以是一宗商品,而且还是一宗三十年内只升值不贬值的投资商品。
那个时候福利分房的余辉尚在,大家都思量过,能福利分房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房。所以院子里没有一家出手购买。
倒是外面几个单位江阴二中、铁十局工程段h县公安局的人过来买走了不少。而此中,任谁也没想到,最后关头,董平一家竟然大手笔,一出手便购买了三套,说是为一儿二购置的婚房,其豪气令人咋舌。
羡慕嫉妒之余,院子里的人们却不无尖酸地讥讽道,董家有钱是有钱,不过脑筋却有些不够用,怎么看怎么像个傻帽,现在谁有钱不是存银行吃利息啊。
88年后的那几年银行利息出奇的高,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就是说,年头存1000块钱进去,年尾就可以拿到利息200块。哪个憨货会去买房子,那玩意儿一不能吃二不能换钱,而且偌大个物事,还扛不走,蠢笨蠢笨的,一无是处。
也不能说当时的人都是目光短浅之辈,毕竟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实在是翻天覆地,很多方面都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
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房子有一日会成为硬通货,会成为比黄金还值钱的物件,价格翻着翻地往上暴涨,直到天价。北上广深那此大城市自不待言,连江城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房价都蹿升至一万五一平,说起来委实令人胆战心惊。
这种畸形的房市,整个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地方。也唯有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会诞生这样的怪胎。
自从董平家买了三套住房后,过了四五年,到了九十年代末,平静无波的江城房市跟着全国的地产市场慢慢启动,开始上扬,从最初的三百五六一平,猛涨到六百一平,再到八百五一平,2001年春节刚过,房价蹭地一下飚升至一千五一平,让许多一直嚷着房价终将会跌的人们瞧得心惊肉跳。
董平因为自己拥有四处房产的缘故,一直十分关注房市。他一看房价上扬如此剧烈,直觉其中必藏巨利,从此开启了房叔模式,听人说后来哪里有房产交易会,哪里有新楼盘开盘,他们俩口子就住那里钻。
他们将所有赚来的钱都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中,一度头寸不够时,还大胆地将那三套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款继续买房。
就这样买房贷款抵押,再买房再贷款抵押买房,来回倒腾,一直倒腾到二十一世纪房产的黄金大潮涌来,他们家前前后后一共屯集了四十多套房产。保守估计有2600多万的财富,这还只是作为三线城市的江城的房价,换作北上广深,那四十多套房子的财富就只能让我辈高山仰止了。
可谁又能想得到,他们家的发家史,就是从那间不起眼的小副食店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凭心而论,袁野对那家小副食店并没有放在眼里,于他这个重生者来说,挣钱的机会有的是,他还真不稀得伺弄那个小店,掉价不说,太没有性价比了。
只是如今想到他正处于起步阶段,万事开头难。自己寄予厚望的书稿或有不可讳,至少这间副食店还算是个退身步,不至于落得个全无着落的下场。
这家小副食店,袁野都盘算好了,就让二姐和二表姐刘玉凤来打理,让她们练练手,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
当初因为大姐和大姐夫的缘故,袁芫一气之下辞去第一棉纺厂的临时工作,从此以后便一直处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尴尬境地。
那个年代找工作太难了,满江城都找不到一家招工的牌子,叫她怎么办。情急之下,有认识的棉纺厂小姐妹告诉她,现在南方的广@东很好找工作。这段时间她经过深思熟虑,江城实在无处腾挪的话,只得去南边打工。
而二表姐刘玉凤自从到袁家探亲以来,俨然一个老妈子模样了,不是带月月,就是洗衣做饭,虽然成了李梅最得力的家庭助手,实在无法彰显她作为一个主要劳动力的巨大价值。
她们两个都属于没有人尽其用的典型,须得给她们找点事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