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万能的户口本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6      字数:2951

失望的心情没有维持多久,就收到邮电所发来的取款通知单,是《儿童文学》杂志社的稿费到了。

袁野真是痛并快乐着,收到稿费,高兴自不待言,就是心情很郁闷——取钱忒麻烦了。

那个时候银行没有什么通存通兑,没有什么支付宝,没有什么微信支付等等神操作,一切一切都显得十分古老陈旧,琐碎拖沓。

平常到银行里取钱存钱,只有存折,就是那种对折的小本子,一巴掌大小,里面的内容全部需要银行工作人员一笔一画手工添写。

而且那个时代异地汇款和取款,大部分都是走的邮电窗口。

在邮电局取款,必需出具个人身体证明,麻烦的是,袁野没有身份证,因为江城在1990年前后才开始大面积推广身份证制度,而现在是1984年,居民身份证还是没影儿的事呢。

退一步说,即便是当时江城开始推行身份证制度,袁野也未见得办得下来,因为前世里,他直到高二17岁的时候,才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似乎那个时候刚开始推行身份证制度,对年龄有一定的限制,感觉只有初中毕业后15岁的男孩女孩才有资格办理身份证。

袁野没有办法,只得到厂保卫科取袁家的户口本,户口本上有自己的户籍,可以证明自己是袁野,这也是目前唯一的办法。当时所有人通常也是照此办理的。

按说户口本一般存放在各家各户,自行保管,奈何当时的户口本就像叮当猫,拥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功能。

每一年家里的粮票和油票发放,必须携带户口本和粮本一起去所在粮店登记领取。

前些年袁牧结婚,小两口办理独立的户口本,便须拿着袁家户口本到当地派对出所将袁牧的户口迁出。说不好听点,哪一天袁牧要离婚,同样也需要拿着他们小两口的户口本去派出所。

孩子出生要户口本,

老人去世要户口本,

更改姓名要户口本,

出国办理护照要户口本,

……

户口本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什么样的锁它都能透开,捅进去,这样的事情办多了,301厂要不停地统一收上来,再办理业务,再统一分发下去,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最后厂领导烦不胜烦,干脆将所有的户口本直接收上来,由保卫科统一保管起来,如果个人需要用户口本,可以到厂保卫科申请取出来就是,办完事情,再放回保卫科。

………………

前两天小袁野收到《儿童文学》杂志社的来信,便已经在301厂熟人圈子里小小震动了一把。

这还是收发室的张师傅心直口快,意外发现301厂里竟然深藏着这样一位年少有为的小作家,逢人就说道两句,逢人就夸赞两句,四周一宣扬,这样小范围内不少人就知道了袁家小儿子的丰功伟绩。

袁野因此已经收获了一票的赞扬声。

待到今天取款通知单到了厂门口收发室,袁妈李梅得到信儿,便风风火火地拉着小儿子又是拿通知单,又是取户口本,然后兴高采烈地去邮电所取钱。

这一路行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知道了这一特大新闻,由此引发的轰动效应不啻印尼大海啸,如山巨浪忽焉而至,眨眼之间便将301厂尽数淹没。一个小时之内,消息像狂风般横扫全厂,一时人人皆知。

不过传着传着,大家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偏移,齐齐盯上了写作带来的稿酬上面。

毕竟写文章得稿酬这样的希罕事儿,实在太少见了,大都感到匪夷所思,随便写点东西居然能够收获孔方兄,这一认知刷新了他们的三观。

有的以讹传讹说,袁家小儿子的稿费赚了很厚一撘子,足有一两百块呢。很多好事者便不停地穿梭于总务科和汽车班,向袁克成和袁牧问个究竟,写作赚稿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钱帛动人心,如此丰厚的一笔稿酬,真的令人眼红心跳,不打听清楚,自己都不能安生睡觉。

这一通乱像弄得袁家父子二人哭笑不得。

八十年代的工厂家属区,但凡有一点芝麻蒜皮的小事,不须一顿饭的功夫,便能一阵风地传遍全院。

三年前吴医生的大女儿吴筝未婚先孕的事情便是这么添油加醋地传出去的,结果导致吴筝羞愤辞职,南下广@东,吴医生也声名扫地,灰头土脸。

…………………………

同在一处家属区,同上一所子弟学校,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处,这就是301厂职工子弟的生活常态。

攀比的心,人人皆有,袁野从小到大听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而他们袁家的孩子永远是陪衬,是点缀。

而今,平地一声雷,袁家也出了这样一位人物,袁野,写稿子发表了。一时之间,大家还有些难以置信。

毕竟这三年里,除了这一届初三穆家大儿子穆进忠在几天前的中考里,超常发挥,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江城一中,在大院里可说是轰轰烈烈地放了一颗卫星,很是热闹了一通。

穆进忠顿时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全院孩子们的榜样(又称之为恶魔、梦魇)。

袁家离他们家就隔着一排房子,穆家在后边,不算远。袁野看这个小子成天一副蔫了巴机没睡醒的小老头样儿,平日里不爱搭理他们这些小伙伴,却也不是梁修武的哥哥梁修文那样的眼高于顶,睥睨浊世,看谁都是一副三白眼的讨厌嘴脸。

他似乎是个很单纯的人,生活中的乐趣除了绘画,就是绘画。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大院的一众孩子里,没有什么存在感,比他弟弟穆进诚差远了。

暑假里梁修武组织争上游的牌局里,时常能见到穆进诚活跃的身影。

谁都没料到几天前的中考,穆进忠能大放异彩,在家属院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大院里每个家长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拉过自家小子,遥指穆家方向,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看看人家穆进忠努力学习,结果就考上了一中,那不是别个,省重点啊,省重点,那么好的学校,他都考上了,这得是多大的本事啊!

你们几个有一个算一个,一定要向穆哥哥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每天再写一篇日记,写三页大字,把我前日刚买的习题集每天也做上两面……”

这样的家庭惨剧发生在大院的各个角落中。

而后,所有发疯的小伙伴拉帮结伙地要找穆进忠泄愤算帐,奈何人家等闲根本就不在院子里走动。

他们一时半会儿抓不到人,郁闷之下,堵上了喜欢到处乱窜的穆进诚,声讨他们家大哥穆进忠的不人道,好好的一个暑假,都让他这个败兴玩意儿给彻底搅黄了,悲哀啊,苦难啊!

如此这般,穆进诚有滋有味的小日子也被这些家伙折腾的七零八落。

气愤难平的他气哼哼地回到家,直冲着哥哥嚷道:“你升学就升学,考进一中就考进一中,怎么就不能低调点呢,哥,你这样搞,我还怎么出去做人?”

穆进忠手下的笔停了一下,抬头瞟了弟弟一眼,问道:“做人?”

重又低下头去画那幅《关公横刀》,这幅画,他已经画过不下七八次了。

每次画到座骑赤兔马的时候,感觉就画不下去,支离破碎的,不成样子。自己笔下的赤兔一点不像一匹日行千里的神驹,四条长腿非常不协调立在的纸上,远远看去,却像一头别着脚的大叫驴,令人郁闷不已。

最后无技可施,只好采用方格法一点一点描摹勾勒。

所谓方格法,是大院中一批绘画爱好者自己想出的画画技法,就是用铅笔先将原作打上横竖一定数量的方格子,同样按比例放大到将白纸上,然后按照原画的图形,一格一格往白纸上勾勒添充。

说白了,就是一个将原画逐步放大的过程。

不过这种笨方法并非绘画之道,可用一时,不可用一世。他也很苦恼,却始终不得画马的要领,为之奈何。

穆进诚见哥哥头都没抬,始终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气的一跺脚,又跑出了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