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者:三郎姓李      更新:2019-08-24 07:16      字数:3691

投稿信发出去后的第二天,袁莉便一日三趟地往301厂大门口的收发室跑去,那份迫切渴望和焦急等待的心情,直以为她才是稿件的真正作者。

反倒是袁野一副不慌不忙的,老神在在的稳住那儿。他想的很开,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丢不了也跑不掉,不是你的始终不是你的,追不回也留不住。

就这样,两天的光景,这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便和厂收发室的张师傅打的火热。张师傅也知道了小姑娘见天地往收发室跑的原因。

但凡她一露头,即便隔着老远,张师傅都知道她要问什么,只是向她摇了摇手。

小姑娘一看,便明白过来,悻悻地再次折身回来,对袁野说道:“今天,又没有来!”

又等了两日,袁莉次次都是无功而返,见到三哥的眼神便有些不太正常,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袁野点指她的小脑袋,不耐烦的说道:“少来,有什么话你就直说,不要整那些有的没的。”

“文章……文章是不是……都……都……都被拒了,没人要!”袁莉生怕自己的话太直,冲撞了哥哥脆弱的小心脏,伤到他,才小心翼翼地,吭吭巴巴半天,嗫嚅说道。

袁野又气又乐,一拍她的头,道:“你个小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瞎想什么呢?对你三哥哥的信心,就值三天么?放宽心吧,相信你三哥,这篇稿子一定会成功的!”

“那——”

袁野知道她接着想问什么,安慰道:“如果一个月内出版社未予回复,才视为弃稿!”

“三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袁莉好奇地抬起头,望向袁野,问道。

袁野一摊手,道:“谁让我是你哥哥呢,哥哥可不是白叫的,当然就比你懂的多,知道的多。”

袁莉这几日悬在半空的心才稍稍落回肚中,可没过一会儿,又站了起来,想要去收发室。

见袁莉这等坐立难安的局促样儿,袁野不免跟着她起急,忍无可忍道:“算了,你若是实在坐不住,我给你找点事儿,喏,这几天,我又写了一堆稿子,你帮忙誊抄一下,省得你又胡思乱想,还没事儿瞎跑的。”

袁莉接过厚厚的一个大草稿本子,随手翻看起来,突然诧异地抬起头,问道:“三哥,原来那个,那个《数风流人物》你不写了,你不准备写下去了?”

“写,怎么不写,当然要写,摊子都铺陈开了,开弓没有回箭,哪里有回头的道理。”

“那你,怎么换,换题材了。写这些童话故事?”她用手指了指草稿本,希望三哥能为他解惑。

“这不,好些天了,那本书稿似乎石沉大海,还没有一点音信。看你等的心焦,我也跟着心焦,先弄几个小故事打发打发时间,大家都有点事儿做。”

袁莉登时精神一振,给三哥抄东录西,真的很涨见识,真的能让她大开眼界,没有抄录《数风流人物》之前,她对汉朝的历史是一团浆糊的,完全一无所知,直到将书稿一一誊抄下来的那几日,才知道原来汉朝的历史竟然是那般精彩,竟然是那般充满妙趣。

她对即将准备誊抄的那叠稿子顿时生出希望之情。

现在她都成了袁野的专职秘书,当然袁野只是心里这样想想,他可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当着小妹的面说出来,那结果想都不用想的,肯定是鸡飞蛋打,人财两空。

靠自己有限的脑容量编故事,袁野可不是杰克伦敦,自忖没有这么大能耐,可是,他有自己的优势,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

前世里袁野热衷影视剧,尤其是欧美影视,而且他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欧美电影的拥趸。说句不好听的话,在他的字典里,电影的代名词就是欧美,别无其他。

那位与他相爱相杀二十多年的妻子宁晓鸥曾经不无尖刻地评论道,“在你袁野的眼中,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月亮圆!”

这话说的的确没错,在袁野的认知中,从电影这一块来论,确实如此,外国的月亮是比中国的月亮圆,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手握如此多的影视资源,那好故事不是唾手可得么!

其实真要那样想的话,无异于痴人说梦,将电影影像世界转变成文字世界,绝非拍拍脑袋那么简单,那又是一番即期卓绝的文学创作。

没有一定文学素养的等闲人士只能望洋兴叹,无处下手,幸亏袁野的笔头子还算漂亮,脑袋瓜子也足够灵光。

一个漂亮的笔头,再加上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那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许多好莱坞动影画《冰雪奇缘》、《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等,电影本身就错综复杂,引人入胜,而且天然带有励志向上积极进取的加成,非常适合小读者们的阅读,再在一些关键部位,小小地扇一扇情,催一催读者的泪腺,感动不死一帮小读者,他都不姓袁!

前几天发稿的那篇历史文《数风流人物》属于大部头,卷帙浩繁,煌煌数百万字,袁野固然对自己的这部大作充满信心,可架不住其诙谐跳脱,思想前卫的文风,有些超越时空,不见得适合当今文化的潮流。

退一步想,万一人家出版社不买帐,接受不能呢,真要碰到这样的糟心事儿,那到哪里说理去。

至于手头的这几篇童话故事《飞屋环游记》、《玩具总动员》、《马达加斯加》等五篇,却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它就是一篇好故事,放之四海都皆准的一篇好故事,并不因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它就是适合孩子们观看的好故事,这份确信,已经经受住了前世时间的考验。

本来看过《数风流人物》,袁莉对三哥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如今再睹五则儿童故事,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有时候就在想,都是一个妈生的,三哥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怎么里面藏着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不服不行。

直到今天,袁莉才发自内腑地感到,有这样一位优秀这样一位出众的哥哥,真好!

所以察觉到袁野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便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小金库,支持三哥的写文大计。她对三哥的信心从来没有这么充足过。

兄妹俩又是一通买信封,买邮票,邮电所投递,一番标准动做完后,静静等待消息的到来。

谁也没想到,苦苦等待中,前番历史大作还没有得到一点音信,《儿童文学》杂志社的来信却先行到达了301厂。

………………

这天中午十二点下班时间,袁克成随着同事一起走出工厂,刚出大门,便听到收发室的老张头喊了一嗓子,“喂,喂,老袁,有你家的信!”

“哦,可能是东北老家来信了。”袁克成不疑有他的说道。

“不是,好像是寄给你家小儿子袁野的信,北@京来的!”

袁野的信?

还是北@京来的?

袁克成微一迟疑,便走进收发室,拿起信件认真看了看,“袁克成转袁野同志收”。

老张说的一点都没错,还真是寄给小儿子的信件。

袁克成愈发感到奇怪了,再一瞅信封上右下角的落款,“儿童文学杂志社”?袁克一阵狐疑,猜不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袁克成揣着一脑袋的问号,拿着信回到家中,随手搁在里屋的五屉柜上,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李梅便招手摆桌子吃饭。

大家坐在方桌前,袁克成扫了一眼,没看见袁朝,道:“袁朝到哪儿去了?”

袁莉急急地表现道:“我知道,我知道,他跟妈说同学喊他去玩了,下午再回来!”

袁克成神色不豫地哼了一声,表达了他的不满。

李梅一边伺候小小的月月吃饭,一边道:“小四这两天也玩的太没边了,现在外面正严打呢,万一碰上什么坏人,可怎么办,他爸,你还是得说说他,不要老往外头跑了,实在不安全。”

袁克成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袁野与袁莉对视一眼,不由笑了起来,二哥的好日子到头了,且等着看吧。

二表姐孙玉凤道:“小姨,把月月给我吧,你先吃!”

李梅摆摆手,道:“不用,你吃你的,不用管我,月月很乖的,一会就吃完了。是不是啊?”

月月扬起小脑袋,奶声奶气地答道:“是,姥姥。

李梅俯下身,啵地亲了一口月月,道:“我的小宝贝,真乖!”

袁克成扒拉饭碗的筷子猛然一顿,想起了那封古怪的信件,问道:“哦,袁野,你在北@京有朋友么?”

袁野一愣,老实回道:“爸,我在燕京没有朋友的,你又不是不知道!”

“那就奇了怪了,怎么今天收发室里来了一封北@京的信件,指名是给你的!”袁克成也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袁野未暇反应,袁莉早已经蹭地蹦了起来,嚷道:“在哪儿呢,在哪儿呢?我来开,我来开!”

“屋里柜子上。”

袁莉脚下像踩了风火轮一样,直愣愣地冲入里屋找信去了。

袁芫歪着脑袋,不解地问大家:“说是小五的信,她激动个什么劲儿,不懂。”

却见袁莉兴高采烈的拿着信,跑了出来,对袁野扬了拨手中的信件,道:“三哥,我可不客气了!”

袁野早已经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便不以为意地挥了挥手。

袁莉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抽出信纸,大声读道:“袁野同志,你好,嘿嘿,袁野,你多大啊,十四了吧,有人都称你同志了,你到称呼同志的年龄了么?”

袁芫瞅了瞅袁莉,又瞧了瞧袁野,只觉两个小家伙身上透着一丝古怪,他们两个小东西似乎瞒着大家伙儿,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便想看看到底信里写了些什么,道:“别打岔,继续念。”

“袁野同志,你好!

来稿已经收到,我社决定录用这篇稿件《海底总动员》,由于文章质量十分优秀,稿酬暂定为千字11元,一共是64.48元。

感谢你对《儿童文学》杂志的大力支持,希望能再次看到你的大作,样刊和稿费将随后送达,敬请鉴收,

顺颂著安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