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不觉间过了两日。
这两日里,王夫人和左宝怜到庙里拜过佛,求过签,是上上签。
左宝怜回来后有声有色地向我描绘,说什么“天官赐福”,“苦尽甘来”,“命本福相”,“逢凶化吉”之类的话,听得我也只得苦笑不已,又不好打坏她的兴致。
又听说到郊外风景如画,鸟语花香,自己却开始心不在蔫了。
我发觉自己已是两日没见着铁眉,也不知是何缘故想念起她来。
总是觉得铁眉的影子时常在眼前晃动。当我一闭上眼,她那蝉翼样的鬓影又轻轻颤动,似乎嗅到了她那小嘴发出的唇脂馨香。
我不敢往下再想,抓起桌上的龙井茶呷了一口。现在,我的思绪乱得很,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历在望,自己身中剧毒,生死已不在己手,不由热泪满襟,空自悲切。
“这会院子里的牡丹可开了吧!”
我想着,已步入轩庭中,但见苍藤碧藓,班驳缠护,沿山凸凹,池水涟漪,绕着一带短短红栏,栏畔几丛凤仙,百叶重叠,映着屋角夕阳。
再看那边花坛中牡丹依然未开,绿草青青,平添几分矜持。
我见牡丹含蕾不放,只是叹一口气,轻道:
“我是终不能见到花开的了。”
心下一阵麻痹,脚步忍不住停下来。
“这是吴文英的《夜合花》!”
只听歌声唱得好:
——柳暝河桥,莺清台苑,短策频惹春香。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洒银罂。西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我听得真切,此乃一首抚今思昔、触景伤情之作。
词人能有重来的感概抒发,却不知我还有此福?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思索间,但又听歌声变调,委婉而魂消意尽,是辛弃疾的《祝英台》近,但听: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久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词大出辛弃疾豪放的风格,难怪沈谦说他“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我听着不胜思绪,脚步不由得顺着歌声处走去。
转过了一个拐角,就来到了铁眉的住处。
这本是史府闲置的厢房,不想铁眉才入住两日,已是大大变了模样,处处喷发着闺女房间的馨香。
但见室内古磁器斜放数枝素心兰,水栀等花,大理石长案上整齐摆着书本,画绢,诗笺和那文具,画具。
东首窗下摆着香梨木的琴桌,上有一张梅花断纹的古琴。
铁眉正轻抚古琴,头上乌云压鬓,斜斜地簪着两个翠色的翘翘儿,身上穿件淡色罗衫,系着一条水绿百折的罗裙,衣着已与当日之时大变,显然是史夫人的关照之至。
许是让歌声触动了感情,晶泪点点,更是添了几分娇艳。
铁眉见是我,并不作声,复又轻抚酥手,弹起琴来。
我仔细瞧了这手:
丰若有余,柔若无骨,宛然玉笋一般。
又听歌声从铁眉口中从口而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等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乃辛弃疾千古传诵的杰作,写得沉痛悲切,语言精练深刻。虽是从女子口中唱出,但觉仍不失豪壮。
“多日不见,姑娘如明月自在天,云随风散,不独马缨一数不识门前,就是人面桃花也无所谓刘郎前度。”
“公子多奖了。不过公子何故多礼起来,不喊我姐姐么?”
铁眉咯咯笑道。
我突生尴尬之色,忙道:
“当日小生唐突冒犯,非礼在先,还望姑娘体谅。小生也并非无礼之人,当日一时心性不正,该死,该死。”
哪知铁眉露出一脸不悦之色,轻声说道:
“公子何来此言,我仍喜欢你嚷姐姐的。本姑娘不喜人拘节于礼法,但求自然处之。屈指算来,已是有两日,你的病情想是又发作了。这如何是好,只怕给你义父义母晓了。”
我苦笑道:“我正为此担忧。痛总归要痛的,只是惊动了大家,让大家操劳了。”
铁眉展颜一笑:“公子可会喝酒?”
“不敢夸口,只会少许。”
“那也无妨。我想到了好法子,让你大醉一场,也许会减少一点痛楚。”
“姐姐陪我一齐饮么?”
“人生难得一回醉,舍命陪君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