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六章 茅山上清派
作者:志城      更新:2019-07-29 22:12      字数:2695

谢尚书似乎话里有话,两人谈到这份上也不用拐弯抹角,陆绍直接问原因。

谢尚书起身走向湖边,说千百年来,吴郡陆家乃是江东首屈一指的高门豪族,只是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如今虽说陆氏开枝散叶,子孙后代遍布江南,可是嫡枝已领沦落到蜗居太湖之畔与田地为伍的境地,而且子嗣单薄已经三代单传。

若陆氏后人不奋发图强,恐怕有断门之忧。

“谢尚书,你是说…………”

明末那场席卷华夏的战乱,让陆氏嫡枝最后的一点根基也被摧毁殆尽,从此,他们搬迁到比较偏僻的太湖之畔,以耕读传家;可是,不做鞑子的奴才、不当鞑子官的祖训,让陆氏最终沦落为乡间土绅。

传到清末,大宝的爷爷横死于长毛兵事,从此,陆氏最后的一点念想也断了,陆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光辉耀眼的先祖。

“你家就是吴县华亭陆抗、陆玄那一支,乃是吴郡陆氏嫡枝啊,谢家、王家是八王之乱后才崛起的。”

“谢尚书。这些你怎么都知道?”华亭陆抗、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前世的历史,陆绍一听顿时坐不住了。

“你知道什么,我就知道什么。”谢尚书看向陆绍的眼神深邃之极。

“你…………你…………”陆绍指着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谢尚书淡淡一笑摇摇头。

“我…………我…………”陆绍喏喏着不敢问出口。

谢尚书点点头:“只要能为帝国尽职尽忠,你会心想事成的。”

“真的!”

“说实话,宫里让你来这里助一臂之力也是迫不得已,不会断了你们陆氏的香火。”

终于得到了肯定的说法,激动、兴奋之余陆绍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华夏之大,为什么单单选中他呢?

对此谢尚书摇摇头,表示这不是她的决定,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

“陆绍。这种事旁人没法帮你问,若你真想知道,那就努力去奋斗,我相信你会有资格开口询问的那一天。”

“谢谢谢尚书。”陆绍起身深深鞠躬。

谈完事谢尚书让陆绍把小唐叫过来,向她询问关于禁军的事,主要是禁军一些基本的东西以及年后的大比武。

小唐的职衔是总旗,属于禁军的下级军将,不过小唐出身军将世家,对于禁军的掌故新闻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一般的东西禁军与守备军区别不大,只是招募时的要求更加严格,全都是家世清白的子弟,因为禁军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去北方战线拼搏,因此每次招募应天府以及附近府县的良家子弟从者如云。

渐渐的,兵员名额被禁军原有的兵将垄断,形成父传子、子传孙的格局,小唐就是出身在这样的低级军将世家。

在小唐的描述中,对于禁军兵将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出任何差错保住这份差事,然后顺顺当当传给儿子,军人荣誉、保家卫国这一套在禁军中比较淡漠。

一句话,禁军大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角色,守守城池、设置路障这类还行,去北方战线野战,估计抵挡不了一炷香。

小唐自己也搞不明白今天为什么说这么多关于禁军的禁忌话题,也许她的潜意识里早就看不惯同僚事不关己、得过且过的德性,如今终于横空跳出来一位令她们几个目瞪口呆的人物,或许,眼前的这个陆绍能给一潭死水的禁军带去活力。

接着小唐介绍禁军的军将,根据她的了解,禁军中能开二石五斗硬弓的军将简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中级军将使的是一石二斗弓,少部分能开二石硬弓。

至于武艺,能一招轻易搞定淑芬的,她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不过,小唐还是对陆绍的弓箭有所怀疑,她觉得观看陆绍的整个射击过程,似乎是在看一个刚进军营不到半年的新兵在操练。

“唐总旗。我练习弓箭还不到一个月,用的是二石硬弓翎羽长箭,教我的师傅是一位千户的亲兵。”

“难怪。那你怎么射得中二百八十步开外的树干?”小唐听了哑然失笑。

陆绍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开弓时把五平三靠、前撇后绝的要领过一遍,瞄准的同时把弓箭变作自己身体的一个延伸部份,再看看风向对准了就发射。”

“把弓箭变作身体的一个延伸部份?”小唐不顾谢尚书在场皱着眉头反复体会这句话,陆绍那种菜鸟样的射击动作装不出来,她相信陆绍不是在逗她。

不说体内生生不息的混元功力,不提如履薄冰般的练功诀窍,不开解脚底板的奥秘,小唐就是想破脑袋也搞不清楚,即便她去问军中高手,没有在滑溜的地面上练出四平八稳的效果,照样想不通。

而这些东西的奥秘,陆绍不可能告诉一个点头之交。

“陆公子。你练的是什么武功?”最后小唐终于想到了问题的关键。

陆绍还是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师傅是一位老道士,也没告诉我教的到底是什么武功。”

小唐听了眼睛一亮:“这么厉害,肯定是武当的不传绝学。”

“可是我师傅是茅山的老道士。”陆绍依旧摇摇头。

“啊!”小唐像是被天雷击中似的整个儿愣住了,一旁的谢尚书也觉得神情恍惚。

茅山上清派,华夏道教最古老也是最神秘的教派,自从北方异族大力扶持全真派之后,上清派一家独大的局面才被打破,而上清派也因为对异族的抵触而不得不渐渐转入地下,年复一年,上清派变得不再打理世俗之事。

不过,这并不妨碍民众对上清派的景仰,每隔一段时期,上清派都会有惊才绝艳的人物横空出世,由此可见他们深厚的民众基础和底蕴。

如今,南国北方战事危急,小唐听说陆绍的师傅是茅山老道士时,立刻把他与上清派掌教一系联系起来了。

“其实我也没学什么,因为偷懒而把老道士给气跑了。”陆绍挠挠头皮说道,这句倒是大实话。

“你…………”谢尚书指指他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下她全明白了,为什么宫里的那位会选择陆绍,不过陆绍明白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陆绍对谢尚书和小唐微微一笑:“过了两年老道士回来看我,说我的偷懒功夫练得还不错,有点门道。”

“灵儿说你是个小滑头,看来这话果真没说错。”谢尚书瞪了他一眼,两人都忽略了陆绍提到的偷懒功夫,以为这是谦虚的说辞。

“军中有不少练习茅山派武功的军将,陆公子的身份、辈份要是传出去,都能做我们的祖师爷了。”

“啊?”平常不怎么修边幅的老道士一派那么受人尊崇,这大出陆绍的预料。

小唐说自己的曾祖在北方叛党动乱之初就参与的战事,之后在征战中受了严重的内伤,兵部觉得她曾祖已经没有康复的可能,因此把他送回了家乡等待后事。

曾祖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位信奉道教的居士,看过小唐曾祖的伤情之后说可能还有希望,他开了一贴续命方子,自己出去了一趟。

三天后那居士赶回来了,给已经奄奄一息的曾祖服食了一颗丹药,另外在他受伤的部位上了一贴膏药,十天之后,小唐的曾祖能下地了,那位居士又教了曾祖康复的法子,这个法子被传了下来,成为唐家安身立命的传家宝。

那位居士告诉曾祖,他去求了茅山上清派的道长,老道长感念小唐的曾祖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命才肯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