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章:两个任务
作者:快舟      更新:2019-07-29 19:47      字数:2407

唯有把n-1火箭失败的原因真正分析透彻,完全找到其中问题所在之后,这时候再回过头,重新审视多发并联方案,方才能算客观公正。

还是那个问题,多发并联,它真的不靠谱吗?

章昭:“派洛斯刚才说的都很有道理,而且对n-1火箭失败原因也做了深刻地剖析,所以嘛,我才会在刚才提出上马基于多发并联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推进系统。”

大boss把好坏都已经说完了,作为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骨干人员来说,反正大佬都已经拍板决定了技术方向,作为各个分系统部门的中层领导,也唯有全力以赴才是本分所在。

付才作为首席技术官,他必须第一个表态!

“好吧,作为商业航天公司,我们确实应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来实现收益最大化,法拉第火箭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探空火箭领域,在小型运载火箭市场,同样也理应有它一席之地。”

派洛斯最愿意支持多发并联方案,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证明自己。

虽然是被公司的宇宙神研发团队所排挤,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但只要他这次能够推动多发并联运载火箭方案的开展,完成相关设计,达成科罗廖夫当年未能实现的壮举,那他依旧可以在美国航天领域骄傲地挺起头颅。

所以,作为公司的航天控制与飞行工程部总工程师,专门负责飞行控制系统研发的派洛斯,此刻压力也很大。

当年n-1火箭之殇,最难的箭载计算机问题,现在同样也摆在他面前。

不过也还好,公司启动的研发项目不是苏联那种政治工程,首先在时间上面就不会催的太急!

其次,在当今时代,集成电子技术肯定比六十年代的苏联好了太多,而且再看那庞大地程序猿团队,简直是应有尽有,甚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最后再说的是,法拉第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相对也还不错,至少机械部件都还挺可靠的,它不会像nk-15那样,还动不动就把燃气涡轮泵给炸掉。

想到这些,章昭心底也逐渐放心了。

开口承诺到:“作为航天控制与飞行工程部的总工程师,我保证会尽最大地努力去攻克箭载计算机系统,绝不会出现n-1那种老问题。”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子,此刻豪气无限,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

美国的航天产业虽然一直都在向前发展,但运载火箭却经历了失落地二十年,而那失落的二十年正好又是派洛斯年富力强的时候,真可谓造化弄人。

现在,机会摆在面前。

公司这边来说,首先大家是愿意试一试多发并联路线,而且把最关键地飞行控制系统交给自己来负责,这简直就是.....

很激动,内心的感觉已经难以言表!

紧接着往后,作为飞行器总体工程部的总工程师,刘航学也不甘落后,他好歹是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做了大量预研,这时候岂能让派洛斯这个美国佬一个人把所有掌声独享。

赶紧的,必须站出来,这时候得他来发言:

“按照之前预研结果,我们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箭体,箭体直径最好不能超过1.5米,只要超过这个数据,我们在结构强度上面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章昭不清楚刘航学如何得出这个结果,但既然他是把预研任务交给刘航学负责,那就要保证用人不疑这个基本原则,作为大boss来说,这一点是必须。

点点头,对刘航学的研究表示了肯定与认可。

但还有一个问题,他需要再了解一下:“如果箭体直径不超过1.5米,那你觉得在这个直径下,我们最多能够塞进多少台法拉第发动机?”

没有任何犹豫,关于能塞进多少台发动机的问题,刘航学刚才已经做过计算。

“单从理论上来说,1.5米的直径最多可以塞进11台法拉第火箭发动机。当然,关于多发并联方案的发动机数量最佳配比这个问题,肯定还要涉及到推进系统那边,主要看推进系统部门觉得如何安排才能保证发动机组的可靠性,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各部门之间协调。

说的还挺有道理,关于火箭要安排多少台发动机,这并不是取决于箭体直径。

想当年,科罗廖夫老爷子设计手稿中,n-1火箭采用24台发动机,后来所构想的火箭系列化方案中,还有小一号的n-2火箭,以及最小号的n-3。

三款火箭,共同组成科罗廖夫n系列运载火箭家族。

至于后来的n-2、n-3到底是多少台发动机并联,章昭还真不是太清楚,那玩意儿谁知道呢?

现在说起推进系统,章昭顺势也就把目光投往汉米顿那边,作为公司的大boss,也就是首席执行官,他还要考虑多方利益的权衡。

包括公司内部的各部门之间,大家也会有利益冲突,这时候就要考验领导者的水平了,好在章昭心里已经有了完善地方案。

“汉米顿,现在你部门有两个任务,一个短期目标,一个长期任务!”

聪明一点的人,这时候都已经能够猜出来,所谓短期目标,自然就是指法拉第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章昭也没有做任何的拐弯抹角,直接言明情况。

“就短期目标来说,你们需要给法拉第发动机再次进行优化,运载火箭必须要具备矢量推力,所以要对发动机进行适应性修改。当然了,鉴于上次黑石沙漠出现了动力电池包放电异常问题,马上还得考虑对动力电池包进行改进,这个我会帮着处理,也争取能够尽快解决。”

动力电池包是个亟待解决的定时炸弹,富士公司所提供钛酸锂电池虽然还不错,但总觉得还应该多考虑一二。

关于公司是否要成立自己的动力电池研发部门,这个问题嘛.....

章昭最近几天也思考了很多,最终还是觉得没那个必要,毕竟电池行业的水太深,公司确实没必要去趟这浑水。

如果真有那个必要,其实就章昭的个人感觉而言,那还不如找一家锂电池公司入股来的划算。

只要能保证他在电池公司足够的话语权,这差不多也够了,别的就没那个必要,虽然商业航天公司提倡垂直整合,但垂直整合并不是全产业链发展。

想想国内,那位正准备进军汽车产业的电池大王,似乎就是很不错地选择。

正好自己现在也对电动汽车领域有些研究,以及各种人脉关系,或许回头还能跟船夫来个一见如故什么的,想想也还挺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