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无法相信,当章昭提出新火箭的动力系统架构之后,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作为喷气推进系统研发工程部的总工程师,汉米顿甚至都快要崩溃了,他还从来没见过有这样的推进系统设计方案,大概都已经能算是反人类了吧?
此时此刻,脑中不由自主地想到另外一款火箭,一款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产品。
汉米顿:“boss,你也是做过技术,应该很清楚这样做要付出什么代价,苏联研发失败的n系列火箭就是最好证明,我们绝对不能再走上这条道路。”
提到n系列火箭,大家都作为航天领域的从业人员,如何不清楚这款大名鼎鼎地神器!
毕竟是第一级推进器就装配了高达30台nk-15发动机的存在,像这种牛逼玩意儿,不管放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都必定是自带流量口水的。
听完汉米顿的意见之后,章昭只是微笑着点点头,然后目光转向其它工程师,他就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愿意支持自己的多发并联方案。
可这一眼扫过去,全场寂静。
结果显而易见,真正愿意支持章昭方案的人,似乎......
作为首席技术官,向来都还是挺支持章昭的付才,这次也都是埋头不语,实在是多机并联的推进系统难度太大,n1火箭前车之鉴,后者不能不防!
汉米顿再道:“公司打算开发运载火箭,这肯定没问题,我举双手赞同,但要说推进系统这一块,我认为咱们应该发展新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来满足需求。”
按照这样一说,确实也有道理,开发新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确实也有必要。
章昭并不否认新发动机的必要性,作为航天工程师,当然清楚现在的法拉第火箭发动机属于什么情况,未来这款发动机到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他也都是一清二楚。
但是,现在上马开发新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真的靠谱吗?
反问:“好,如果我们开发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汉米顿你作为推进系统工程部的总工程师,负责公司的火箭发动机研发工作,请告诉我,到底要几年时间才能开发出一款相对靠谱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
只需要一句话,其它不必多言,章昭说话办事向来都一针见血!
开发一款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个问题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同样也属于常识性问题。
汉米顿沉默!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所以更不敢在关键时刻乱说话,研发一款液体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没有三到五年时间,绝对连工程样机都看不到。
而epat作为一家私人资本的商业航天公司,必须考虑效率、成本等问题,绝对不可能让火箭开发工作停下来。
让火箭停下来等待新的火箭发动机,那肯定是不可能,而现有的法拉第火箭发动机多机并联看起来又不太靠谱,剩下的办法就只有一个:
买!
作为最早展开新火箭项目预研的部门领导,刘航学心里是有想法的,既然现在是技术讨论会,他自然也可以把方案拿出来,都让大家讨论讨论。
合上文件夹:“要不就说一下我最近两个月预研的成果,关于新一代火箭的动力系统选择,其实咱们还是应该立足于成本角度出发,而火箭发动机又是火箭成本的大头,所以我建议采购俄罗斯库兹涅佐夫设计局的nk-33液氧煤油发动机。”
还行!
倒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可行性的方案,至少在目前看来,nk-33确实很不错。
付才:“我觉得可以尝试,采用单台nk-33发动机为动力,再配合我们的复合材料箭体技术,如果一起顺利的话,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款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吨左右的火箭,且成本可控。”
如此一来,甚至就连方才力推自主开发新发动机的汉米顿也坐不住了,他站出来力挺nk-33发动机方案,因为这已经是现目前最好的处理办法。
“建议采用nk-33火箭发动机,它的价格实在是太有竞争力,我们无法拒绝。”
众人的态度,章昭全都看在眼里,心里大致也清楚大家都这么认可nk-33的原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款发动机确实很符合公司现有需要。
首先,便宜是首要原因。
但如果仅仅因为便宜,就能让公司整个技术团队都支持nk-33动力方案,甚至连汉米顿都摆明车马表示支持,这可能吗?
要说这里面,显然还是有基于其他原因的考量。
汉米顿支持nk-33,绝不仅是因为这款发动机价格便宜,更多还是考虑到该发动机目前已经停产,只有库存的一百多台发动机可供使用,说白了,现在的nk-33属于清仓状态,因为技术指标尚可,所以才受到新兴商业航天公司的追捧。
站在喷气推进系统工程部的角度,支持nk-33发动机,这是唯一选择。
毕竟nk-33是有现货的,它不会制约公司的火箭研发进度。
其次,这些现货用一台就少一台,最多五到十年时间,等这批发动机用完了,喷气推进系统工程部的新发动机也刚好研制定型,转手就可以接过nk-33位置。
想想这该是多好的安排,既不会耽误公司开发运载火箭的大事,同样也不会影响汉米顿开发火箭发动机,简直双赢!
所有情况都了解到位之后,章昭却罕见地摇摇头,对于这个看似很不错的方案,他心里却很清楚,这玩意儿简直是坑比中的坑比。
未来十多年,这台发动机不仅坑死了n1火箭,后来还坑惨了一大票美国的商业航天公司。
第一个尝试nk-33的,大概是美国基斯特勒公司k-1火箭,真要说起来,这个项目其实也是很有意思。
该火箭采用三台nk-33发动机作为第一级助推器动力系统,起飞推力高达450吨,而且这款火箭设计目标也很简单,主要任务就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为了降低成本,nasa跟基斯特勒公司签合同的时候也明确要求,该火箭必须要具备回收再利用能力。
说到这里,具体情况就很明显了,k-1火箭的设计目标跟后来的猎鹰9火箭没有区别。
两者发动机数量虽然不一样,但起飞推力大致相同;而且都要求二次回收利用,火箭两次飞行之间的准备时间为9天;甚至连用途都一样,大部分时候都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打(leo)近地轨道载荷。
更有意思的是,这款k-1火箭早在1993年就着手开发,公司从全球各地私人投资者手里募集资金十亿美元,后来还有呆湾实业开发银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都表示可以继续投资。
然而,k-1火箭的跳票之旅却各种漫长。
最开始,公司计划在98年进行火箭飞行试验,99年进行正式的商业发射,随后则因为而各种原因开始跳票,到此时的2002年,依旧只听雷声响,不见飞上天。
章昭还记得,这款k-1火箭后来总共就只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然后在2007年才正式宣布项目研发失败!
由此,基斯特勒公司先后坑了投资人、投资公司十多亿美元不说,而且还坑了nasa十多亿美元的投入,简直是.....
要搁在国内,这种“官商勾结”的项目要是被爆出来,绝对是要炸开一大片。
先不说民间投资方,首先是nasa这种代表官方的机构,那不掉一层皮是绝对脱不了关系,各种责任追查下来,首先就要把一把手撤掉!
毕竟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一拍下来,那威力绝对没人敢小看。
但在美国不一样,纳税人的钱嘛,花了也就花了,按照nasa的标准来看,k-1火箭项目绝对不能算“失败”,项目好歹也是验证了火箭回收的可控翼伞和气囊等关键系统,为后续进一步开发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打下基础。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没错,就在k-1火箭失败不久,nasa将同一份合同授予给spacex公司,于是就有了“蚱蜢”可重复回收火箭演示试验项目,有了“猎鹰9”火箭。
情况发展到这时候,nk-33已经坑死了n-1、k-1两款火箭,那么下一个又是谁?
很简单,不信邪的美国傻大胆可不少,曾经深度参与过基斯特勒k-1火箭子系统承包的轨道科学公司站了出来。
是的,没看错,又是那个破烂王!
轨道科学公司站出来,勇敢地当了一回接盘侠,继续捡起nk-33这个大宝贝,考虑再三之后,而且还各种分析了k-1失败的原因。
结论来了:
k-1失败,那是因为火箭回收再利用的技术难度太高。反正nasa就是想要低成本嘛,那我不考虑回收,新火箭用两台nk-33发动机就行了,新火箭算下来虽然比k-1的发射成本稍微高一些,但比起宇宙神、大力神这些还是很有优势。
再加上轨道科学公司作为后来者,又是私人性质的商业航天公司,对利润看的比较薄。
行,我少赚一点!
于是乎,轨道科学公司赶紧上马“金牛座2”火箭,后来改名“天鹅座/安塔瑞斯”火箭,甚至这项目又再次把nasa忽悠到了,豪爽的nasa在2008年12月,回手又给天鹅座火箭开出了价值19亿美元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
然而......
nk-33不愧是坑死了n-1和k-1两款火箭的大凶器,接盘侠从来都没有好下场,“天鹅座/安塔瑞斯”也是多灾多难!
如果章昭不是重生者,他要不知道这些,那可能都还无所谓。
问题是他心里很清楚这款发动机的赫赫凶名啊,如此情况,又怎么敢去摸这玩意儿,他不觉得自己就一定是位面之子,可以挑战nk-33这个超高难度的副本。